“逆差”,就是商品输入超过输出的贸易差额,即别国多卖了商品给我们,外国人赚了我们的外汇;而“顺差”则相反,表示输出超过输入。我们跟外国人每做一笔交易,就要在“外贸收支结余表”上作两笔记录。例如,中国人买了一部美国手机,并把它运进了中国国内,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在表的右上方记一笔;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把货币付给了美国人,而这笔钱仍然存在中国国内,所以就应该在表的左下方记一笔。右上方的一笔,跟左下方的一笔,数额是完全相等的。“外贸收支结余表”的编制,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无论是新闻报道、政经评论、教授讲课,还是政客谈话,都似乎默认“顺差”是有利的,而“逆差”则是令人担忧的;也就是说,得到商品是不好的,赚到钱才是好的。其实,这种看法荒诞极了。所有交易,只要能成交,就是因为当事人认为“换取的东西”比“付出的东西”更有价值。这是交易的本质,也是交易能“同时”提高交易“双方”福利的原因。所以,如果您以后再听到有人慨叹“微软在中国拿走了一个亿的钞票”,那么您就不妨同时欢呼“中国享受了微软一个亿的数据服务”。
关于顺差、逆差,龙永图先生这样说:“外贸顺差、逆差,要辩证地看,不能说顺差就好,逆差就不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用新的角度看待外贸的顺差与逆差。如果进口结构合理,进口格局以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急需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为主,出现点逆差没有什么。对于进出口的数量也要辩证地看,数量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进、出口的结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亏本出口、恶性竞争出口还是少一点好。不能以顺差和逆差来评价当前对外贸易形势,也不能说对某个国家出现顺差,对某国的外贸就是健康的;对某国出现外贸逆差,对某国外贸就是不健康的。”其实很多人愿意拿顺差、逆差的问题来说事,他们是别有用心的。
有眼光的美国人最早指出,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不是苏联成立和苏联解体,而是中国崛起。不错,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当数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我们的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1978~200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上升至6027.9亿美元,增长29.07倍,年均增长15.23%。其中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上升至3255.7亿美元,增长32.39倍,年均增长15.74%;进口总额从108.9亿美元上升至2952.27亿美元,增长26.11倍,年均增长14.74%。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六大贸易国行列。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伴随着贸易差额的演变。
1980-1989年,除1982年、1983两年外,其余各年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均为逆差。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逆差外,其余各年中国商品贸易均为顺差。1995年,中国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6.96亿美元,1998年达到434.75亿美元的高峰,2002年为303.62亿美元。
1994~2009年,中国贸易已经连续17年顺差,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数字有时候也是有陷阱的,它将很多真实的情况掩盖了。
比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向中国出口操作系统软件,每一套软件的成本单就光盘而言,价值不过是2元钱人民币而已,但是他们在中国却以每套高达2000元以上的价格出售。附加值是多少?
每一元钱的附加值就可以达到1000元。再来看我们出口到国外的商品。
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不过16.66亿美元;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已达1893.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2%。尽管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使得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中国商品出口利润率之低,从海外代理商的财务报表上可见一斑。APE×公司是美国最大的DVD影碟机销售商,专门负责销售中国知名的家电产品。其2002年销售额为2.11亿美元,净利润仅46万美元,销售利润率只有0.22%。从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人们听到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脚步声。从阿拉伯人身上的传统大袍,到美国人家里的DVD影碟机,“MadeinChina”触目皆是。但是,贸易顺差并不表明中国已经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
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已持续了30多年。美国在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之后,除1973年、1975年出现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而且逆差额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2004年全部贸易逆差为617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是美国高新技术的霸主地位依然是不容置疑的。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说:
2004年美国的支出比收入多6000亿美元。由于中国是许多产品在世界复杂的生产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美中贸易逆差达上千亿美元这一极其陈旧的数字,在统计上是很有欺骗性的。
低下的出口效益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副作用。突出问题之一是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1985~2001年,我国财政出口退税支出从17.95亿元上升到1070亿元,占2001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总额(包括赤字为5754亿元)的18.6%。同时,专业外贸公司不良资产增多。截至2002年9月,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从中国银行接收的2334亿元不良资产中,专业外贸公司不良债权多达1888家;对自营进出口公司不良债权达272家;对其他外贸企业不良债权达594家。这些统计仅仅是1996年之前中国银行放出的不良债权,其他类别不良资产尚且没有计算在内。所有这些不良资产,最终还是要由全体国民来“埋单”。
出口效益问题不解决,拉丁美洲经历过的出口“贫困化增长”厄运未必不会降临我们头上。
市场是一个商品循环的过程。这跟个人的情况一样:出租车司机总是到油站买汽油,他只是“进口”汽油,从不向油站“出口”什么商品,所以他对油站始终存在庞大的贸易“逆差”;但是,为此担心根本是杞人忧天,因为在另一个场合,司机也只是向乘客提供服务,而不会向乘客购买商品,所以司机对乘客也始终存在贸易“顺差”,“逆差”和“顺差”相抵,收支总是会平衡的。真实的情况是,一个国家跟某甲的逆差,会被跟某乙的顺差所抵消,最终达到收支平衡。所以,美国的谈判代表连年抗议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抗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跟司机抱怨对油站的贸易逆差一样,并没有任何经济意义--政治目的则另当别论。
我们面对的是“多边贸易”,而不是“双边贸易”。世界贸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阿拉伯人付钱给美国人,购买飞机、电影和钻井技术;美国人付钱给日本人,购买电视机和汽车;日本人付钱给阿拉伯人,购买石油。这是分工合作的必然结果,每个国家都会对个别的国家出现顺差或逆差,但总的收支必定是平衡的。
像美国这种一直逆差到底的现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但是高额的逆差后面掩藏的却是高额的市场利润,只是我们无法统计而已。美国不过是得了便宜出来卖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