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20038800000005

第5章 通三教九流—— 洞明生存般若智慧(4)

后来,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他又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封禅与祥瑞之兆

据说,在封禅仪式上,汉武帝穿着黄色的礼服,旁边有乐队奏乐,祭祀时使用江淮出产的三脊茅草,并使用了五色土。山上还放生了许多奇禽异兽,以营造盛世祥瑞的景象。传说,当年封禅的地方白天会有白色的雾气升起,夜里会闪闪发光。

到东汉时,平定天下、重建汉室的光武帝刘秀也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在他所立石碑的铭文中,明显加入了谶纬之说的成分,利用谶纬宣扬自己受命于天,体现了儒教敬事天地的教义。

唐宋时,封禅更盛,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接二连三地大举封禅,在泰山上共立石碑16块。封禅大典极其隆重。宋真宗以后,封禅大典没有再正式举行过,不过历代帝王依然经常亲自或者派官员到泰山进行祭祀,泰山始终是儒教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之一。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仪式简单明了,却暗藏玄机。它实际上深受儒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其祭祀已被纳入儒家宗教仪式的范畴,暗含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的意思。封禅除了代表国民的精神信仰外,它更现实的功能是整合社会关系,稳定国家秩序。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东方圣城”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曲阜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珍藏丰富,且在中国历史和东方文化中地位显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列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府

孔府是孔子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0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00多间。其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

三堂六厅

三堂六厅指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其中,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

府内所藏的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名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后来乾隆赏赐给了孔府。

孔府花园又名铁山园,始建于明朝,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铁山园现占地十余亩,中有山水曲桥、花坞喷泉、乘凉花厅、赏月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园内还有一株百年“君子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槐,又名“五柏抱槐”。

孔庙

孔庙在全世界都有,但规模最大的还是曲阜的孔庙。它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最初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改造、建设起来的,后来发展为一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气势雄伟、格调清新、色彩斑斓,尽显东方建筑的魅力。

孔庙的主体建筑处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院落分前后九重,长1300多米,宽近150米。庙内有金、元、明、清各代殿阁、门坊、亭堂100多座,鲁壁碑和其他碑刻1000多块,还有孔子当年亲手栽种的桧树、开凿的水井及杏坛、诗礼堂等。

外国的孔庙

在韩国首尔的文庙中,供奉着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儒教先圣,而且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以祀孔子,弘扬儒教。另外,在朝鲜、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等国,还有近2000座孔庙每年接受成千上万的人朝拜。

曲阜孔庙的历史极其悠久,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故居就被改造为庙宇。它作为推崇孔子、光大儒学的宗庙,主祭孔子的同时,还以孔子弟子、孟子弟子——“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的名儒为从祀。汉高祖、北魏孝文帝、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等帝王,为表示对孔子和儒学的尊崇,还曾亲赴曲阜祭奠孔子。

孔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现在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

林前有神道、万古长春坊。林内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有至圣林坊、大林门、洙水桥、墓道、思堂、后土祠、享殿等古建筑。林中墓冢累累,除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代的墓葬建筑外,还有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等孔氏名流的坟冢。

天然的植物园

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人们仍不知其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其中柏、桧、柞、楷、朴、枫、女贞、五味、樱花等,枝繁叶茂;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何首乌等,也依时争荣。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央,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拜谒时休息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不远处,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和“子贡庐墓处”遗迹。

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古代的儒士,要“通五经,贯六艺”。其中,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士们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艺。《周礼》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什么是“礼”?

不学礼则无以立,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等,自古都有司礼。孔子从小就学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古代有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部门,并有读祝官、赞礼郎等礼仪官。现代则有外交部礼宾司,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务。

什么是“乐”?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相传孔子曾向鲁国著名的乐官师襄学习弹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等组成。到了现代,音乐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

六艺即六经

这是六艺的另一说法,指《书》《诗》《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之名,最早开始出现在《礼·经解》,后又出现于庄子所写的书中。后来,秦朝焚书坑儒,《乐经》散佚,仅存《乐记》一篇,被并入《礼记》之中,六经也就改称五经了。

什么是“射”?

在古代,“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孔子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于射箭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举足轻重,所以历来很受重视。如女皇武则天设定的九项选拔武举的标准中,就有五项是射箭。如今的“射”艺,则是手枪、步枪、射箭、弹弓并举。

什么是“御”?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的方式,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六艺心统

六艺心统,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这是新儒学大师马一浮提出的更具中国文化回归性的学说,可以用来重新梳理儒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

什么是“书”?

书顾名思义,即书画艺术。不过,若把书画单单看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和法宝,很多官僚寄情于书画,不仅仅是锻炼技艺,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留给读者三思吧。

什么是“数”?

数,即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发达,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传说,中国古代的数学起源于《周易》及河图、洛书,如宋朝大数学家秦九韶曾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

⊙礼仪——立、坐、行、迎宾、宴请

汉代名儒贾谊在其著作《新书·容经》中,对儒家的立容、坐容有着详细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窥见汉代儒士生活礼仪的一斑。

关于立容,贾谊说:“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拿着、拄着东西也行。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力求展示出柔和的曲线之美。

叉手礼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弯腰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30度。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关于坐容,贾谊说:“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汉代的经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胡坐,要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一般在正规场合,只能通过稍稍移动上下膝盖的方式稍微解除疲劳。对于友人聚会等场合,则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盘腿)都可以。

下面是儒家有关行礼、迎宾、宴请的一些礼仪,有着一定的现代意义和实用性。

儒家行礼的方式主要有正规揖礼、一般揖礼、正规拜礼、一般拜礼、女子行礼等。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90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45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正规拜礼:鞠躬(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90度,然后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拜(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拜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接着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一般拜礼: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叩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在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衣冠严整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这样未免过于迂腐,但仪容整洁地迎接宾客,放到今日社会,仍然是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礼貌。

此外,还有拱手、颔首致意等礼仪。上述礼仪中,正规拜礼常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等严肃场合。一般拜礼、拱手、颔首致意等,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具体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礼节。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起码要做到拱手。若在与人交谈时又有人来,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关于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客人走门左(即主人在东,客人在西)。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请客人上座(坐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座次。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将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却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关于宴请。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再说一次“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的不必强求。

■ 开山祖师及历代圣贤 ■

世人皆知,孔子是儒学祖师、儒教教主,他曾培养出72位贤人。亚圣孟子,继承并弘扬了儒学,稳坐儒教第二把交椅。荀子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儒教有相当的地位。西汉大儒董仲舒则将儒家的地位推向巅峰,堪称儒教的真正创立者。后世的二程、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等,均是对弘扬圣贤道统有突出贡献者。

⊙圣人孔丘——儒教之教主

自汉代始,几乎历代帝王都将孔子作为神来膜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之服,手持镇圭,教主派头十足。不过,在现实中,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死后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孔子降生的传说

传说,孔子生就异相,身高十尺,腰粗九围,头顶凹陷,辅喉骈齿,龟脊虎掌,远远望去有如昴星和北斗一般。最重要的是,他内心不同凡俗,具有救世主的特征。他降临人间,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要救民于水火,拯民于困苦。

孔子生长在西周礼乐文化保存最完整的鲁国,自幼喜欢摆弄祭器,模仿祭祀礼仪。他曾做过主持婚丧仪式的相礼,从事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差事。不过,他勤奋好学,曾向老子问过礼,向苌弘学过舞蹈,向师襄学过琴,年轻时就很有名。

大约30岁的时候,他开始授徒讲学,子路、冉有、子贡、颜渊等人是他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向他学礼。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文化的下移。他一生中有大半时间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一直都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去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但是,他虽然做过中都宰和大司空,其政治主张却未能被鲁君采纳。于是他在55岁时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卫、曹、宋、郑、陈等国。68岁时,他才被迎回鲁国,但仍未得重用。

此后,孔子便把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直至终老。孔子在晚年时期一直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并根据鲁国的编年史整理修订成《春秋》一书。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泅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对待他,为他服丧三年。子贡还在他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他守墓。

电影《孔子》

本片叙述了孔子从51岁出任中都宰直到73岁病逝的这段经历,再现了极富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遇见南子、陈蔡被围等事件,展示了他的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及其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影片看似在描摹了一个知音寥寥的理想主义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却道出了另一番豁然开朗与淡定从容。

孔子将礼看成区别华、夷的标志,谴责破坏礼的行为,主张“正名”。他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匡正世道。另外,孔子倡导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要求执政者任贤才、行德政。他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