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揣着100美元踏上了美国国土。他要接受新的挑战,向科学知识的堡垒发起冲击。他五年内跨越了一般人需十年才能跨越的历程。
1.争取奖学金
1956年9月6日,飞机缓缓地降落在美国底特律机场。丁肇中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回到了20年前他出生的地方。这时的他,身上只有100美元,只认识一个布朗教授,英语会话能力很差。很多困难摆在他的面前,他该怎么办呢?
在旅途中,他认识了李怡严同学,原来李也是上密歇根大学求学的,学的也是物理学。丁肇中非常高兴遇到这个旅伴,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当飞机在底特律机场降落时,两个人已经成为朋友了。
布朗教授已为丁肇中来美做了必要的准备,他在家里为他安排好了房间,准备了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单等着丁肇中的到来。
丁肇中来了,布朗教授为他设宴接风。在吃饭中间,丁肇中告诉他不打算住在他的家里,要住在大学的单身宿舍里。布朗教授听了点点头,他赞赏丁肇中的自立精神,并说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帮忙。
丁肇中和李怡严相约,一起住在密歇根大学的宿舍。两人同是炎黄子孙,在宿舍内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外面努力适应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互相照顾,亲如手足,很快克服了初到美国带来的种种不习惯,融入了美国社会之中,变成了美国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三个年头,成了真挚的同窗和朋友。
丁肇中的父母以工资收入,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日子过得不宽裕。他们给了丁肇中100美元的生活费。这100美元在美国这样的高消费国家,能派多大的用场呢?
摆在丁肇中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他知道,他要完成学业,就要设法筹集到一笔经费,而这笔经费的获得,只能依靠自己学业上的优异成绩,争取拿到奖学金。如果拿不到这笔钱,他就只有到商店、餐馆打零工,挣钱养活自己,而那样做,他就要失掉不少的宝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学习,这对于前来求学的他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他不愿意这样做。
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丁肇中谢绝了一切游玩的邀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把大部分的时间消耗在实验室里。
丁肇中在布朗教授的协助下,终于申请到了一笔奖学金,足够维持生活费用。
后来,丁肇中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我真的懂得不多,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
在国内的时候,我在书刊上读到,许多美国学生是自己挣钱,维持生活,读完大学的,我告诉父母也准备这样做。当我1956年9月6日到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00美元,在那时,我这点钱好像满不错了。我举目无亲,不免有几分担心……”
丁肇中通过自己的奋斗,克服了初到美国所带来的生活和经济上的困难,为他继续向着预定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2.三年拿下两个学位
按照美国的教育制度,大学需要四年才能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丁肇中经常想着:我能不能缩短大学的进程?
他决心用自己勤奋的双手推开沉重的科学大门,他要走进去尽情采摘科学的丰硕果实,他要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学业,把那装满大学知识果实的篮子掂在自己的手里。
他在心中编织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很灿烂,在他的遥远的前方闪闪发光。他要追寻这个梦想,捕捉这个梦想。然而在通向梦想的路途上似乎布满了荆棘,显得坎坷崎岖,凹凸不平。他想,既然选择了这条通向梦想的道路,就不能退缩,就要勇敢地走下去,砍去一丛丛荆棘,搬掉一块块拦路石,填平阻挡步伐的沟壑,一步一步地接近那闪耀着光辉的梦想的终点。
炎热的夏季,学校花园的树荫里留下了他苦读的身影。
严寒的冬天,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闪动着他查资料、搞研究的深邃的目光。
教室里,他认真地听教授讲课,向老师询问问题;宿舍里,他伏案学习,电灯常常亮到很晚很晚。
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当中,他是教授最感头痛的“问题”学生。他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使老师无法回答。老师们经过苦苦思索以后,才能解答他的疑问。
他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四年的全部课程,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同意让他提前毕业。1959年,他获得了密歇根大学数学和物理两个学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的第一阶段被他提前跨越,他已经打破了同学们的预言,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进击了。
丁肇中毕业时,身体消瘦了许多,他那魁梧的身材显得苗条起来,眼睛周围常常布满睡眠不足的阴影。他太疲倦了,三年来,他像一只上满了发条的钟,不停地运转着。他多么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放松一下神经,调整一下生活的节奏。然而,他没有停下脚步,就像刚打完了一个漂亮的战役,他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大学毕业后,丁肇中得到了奥克瑞奇中心从事粒子研究的奖学金,其中包括几所大学的学费和研究费用。
他准备用这笔奖学金作他攻读研究生的费用。于是,他开始在东海岸忙碌奔波,接受各种不同的面试,最后,他决定在普林斯顿做研究工作。
他开始收拾行李,告别和他同窗三年的好友李怡严。三年之中,他们两人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日子,一朝分离,两人不免在心里都有淡淡的伤感。
这时,又有一个机遇在等待着他,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并对他终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3.生活伴侣
正在丁肇中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密歇根大学的时候,他收到一份请柬,学校邀请他参加优秀学生的聚餐会。这样的聚餐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被邀请参加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者。参加这样的聚会,被视为一种荣誉。在聚会上,大家欢聚一堂,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探讨科技发展的前景,彼此增加友谊和了解。一般被邀请的学生,都怀着兴奋的心情,慎重对待这次聚餐会。
那天晚上,丁肇中穿着笔挺的西服,打着鲜艳的领带,头发也梳理得整整齐齐。他风度翩翩地走进灯火辉煌的聚餐厅。这时的聚餐厅里已经充满欢声笑语,男女学生一个个都显得容光焕发,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丁肇中笑容满面,潇洒自如地活跃于同学们之间,他和熟识的同学打着招呼,大家相互问候、寒暄着;他被引见给原来不认识的同学,结识了新的朋友。在平时,丁肇中埋头于书本中,忙碌于实验室中,根本没机会参加同学们中的联谊活动,显得沉默寡言。今天,丁肇中已经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一改往常执著于科研、不修边幅的形象,以出众的外貌、幽默的谈吐出现于聚餐会上。丁肇中在聚餐会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时候,一位纤秀温柔的女学生开始注意到他。这位美国姑娘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扎了两个小辫子,身穿雪白的上衣,配上天蓝色的裙子,显得温雅、漂亮。经人介绍,她出现在丁肇中面前。
“您好!我是建筑系的学生,露易斯·凯薏。”姑娘热情地向丁肇中问好。“我叫丁肇中,物理系学生。”丁肇中第一次看见凯薏,听到她那悦耳的声音,不由产生了好感。他赶忙也做了自我介绍。
从他们见面这一刻开始,月下老人已用红丝线把他们两人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一起,他们将风雨同舟,共同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从这天开始,丁肇中和凯薏便经常约会,两人一起谈学习,谈理想,谈未来的生活,两人渐渐地发展到无话不谈,再后来,两人发觉彼此已经不能离开对方了。
1959年的一天,丁肇中写信给自己远在台湾的父母,告诉他们自己决心要娶端庄贤慧的美国姑娘露易斯·凯薏为妻,这给了他父母意外的惊喜。凯薏学的是建筑专业,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凯薏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出智慧和灵气。她皮肤白皙,身材颀长,亭亭玉立,浑身透出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她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从不随波逐流。
凯薏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她有着美国社会培养出来的良好的素养。丁肇中虽然生在美国,但在两个月时就随母亲回到中国,从小在中国长大,他的祖先也是中国人,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出来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结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的碰撞,将产生出新的智慧的火花。凯薏同时也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她认为,一个家庭应该像一艘飘浮在大海中的小舟,船上的人要彼此照顾,互相依靠,随时谅解和安慰对方,在人生的旅程中,共同航行到彼岸。在以后两人相伴的日子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凯薏对丁肇中事业的全力支持,才使丁肇中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最终摘取了顶峰上那颗闪闪的明珠。
1960年年底,丁肇中和凯薏在密歇根大学附近的基督教堂举行了婚礼。丁肇中选择安·亚伯尔作为结婚地点,是因为他是在这里出生的。陪着他们走进教堂的男傧相,是他同室居住三年之久的好友李怡严。
他们的婚礼简单而热烈,只用蛋糕和饮料来招待宾客,大家也送一些礼品来祝贺这一对新婚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