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一对赴美留学的年轻夫妇,双双学成后准备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时,他们的孩子快诞生了,本来想把他生在中国,结果他却降生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这是否兆示了他的一生将要赢得出人预料的殊荣?
1.家教渊源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这里面临黄海,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勇敢,善于耕作渔猎,是个鱼米之乡。丁肇中的祖上可谓耕读世家,多少代以来,种地读书,他们过着平静的日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军阀连年混战,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照市的人民由于连年兵荒马乱,饥饿灾荒,生活陷入了困境。丁肇中的祖父丁惟汾,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了吸取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于1901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本政治改革的经验,寻找一条如何走上富强的道路。在日本,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被推举为山东的主盟人。后来,他回国参加反清运动,在北京同窃国大盗袁世凯展开了斗争。袁世凯为了分化革命队伍,拉拢丁惟汾,让其为他的反动统治卖力。丁惟汾不为所用,表示“此头可断,此志不可夺”,斥责了袁世凯。为了同袁决裂,也为了不被袁迫害,他毅然离开北京,回到山东老家,和老伴一起过起种田的日子。后来全国抗袁斗争蓬勃发展起来了,成立了抗袁筹委会,丁惟汾秘密到了上海,参加十七省国会议员聚会,共同讨伐袁世凯。他领了任务回到山东后,又奔走呼号,团结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讨伐卖国贼袁世凯的大计。丁惟汾追随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行动,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丁惟汾到了晚年,弃政从文,潜心研究古汉语,著了《毛诗音韵律》《尔雅积名》等著作,为研究中国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丁惟汾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叫丁观海。
丁肇中的外祖父王以成,和丁惟汾是好朋友,年轻时也留学日本,经丁惟汾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参加到反对清朝腐败统治的行列中来。王以成在日本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学成回国以后任津浦铁路的工程师。当时,国家贫困,民族落后,报国无门,他决定放弃他原来的科学救国的打算,放下所学的土木建筑专业,开始写文章,教育启发广大民众。1909年,他前往北平到《国风日报》当编辑。报纸办得很有特色,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发行量日益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政府害怕报纸宣传的革命道理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引发人民更大的反抗情绪,下令封闭了报馆。
1911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清的革命风暴,武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发生,王以成积极参加这一斗争,奔赴天津、济南、青岛等地,联络各地革命青年,组成了一支武装队伍。他带领这支队伍,辗转山东各地,与敌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进行残酷的折磨,用尽了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看他拒不投降,恼羞成怒,把他残忍杀害。王以成英勇就义了,但他的精神感召了更多的青年参加到革命队伍中去,革命队伍越来越发展壮大,清朝政府的统治越来越风雨飘摇。
王以成牺牲以后,王夫人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这时她怀有身孕,她忍着悲愤要把孩子抚养成人,为丈夫报仇雪恨。后来她生下一个女孩子,起名叫王隽英。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极度贫困,加上王夫人的精神长期受到摧残,不久,王夫人也去世了。
丁惟汾深为王以成的壮志所感动,就把王以成的孩子收为义女,进行抚养,长大以后继承其父遗志,为国效力。
丁观海和王隽英从小青梅竹马,两人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度过了少年时光,进入青年时期后,两人受父母的影响,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用所学改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于是在两人高中毕业以后,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深造。
2.丁观海只身回国
丁观海和王隽英乘坐轮船,经过一个月的海上颠簸,终于来到美国。他们到了密歇根大学以后,马上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丁观海学习土木工程的线性力学,王隽英主攻教育学。在美国举目无亲,他们克服了摆在面前的一个个困难:语言的障碍、生活习惯的不同、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送走了一个个夜晚,迎来了一个个黎明;他们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送走了雪花飘舞的冬天。他们不怕艰苦,不顾劳累,节俭度日,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岁月不负苦心人,终于,他们于1935年双双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一年丁观海25岁。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初,他们结为相伴终生的伉俪。
贫穷落后的祖国时刻系挂在他们的心上,他们决定尽快返回祖国,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使中国早日富强起来。
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就在他们正为回国做准备的时候,王隽英怀孕了,这个情况打乱了他们原来的计划,他们只好重新安排行程。怎么办呢?他们思索着解决的办法。如果一起乘船回国,海上风浪太大,行程太远,行期太长,万一在船上分娩,发生意外怎么办?如果不早些回国,科学救国的抱负就不能早日实现,就难以尽早达到自己飘洋过海到美国求学的初衷。这件事情难坏了这一对二十多岁的留学生。
夜幕降临了,丁观海夫妻晚饭后又在一起议论这件事,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丈夫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着烟,团团烟雾笼罩着他紧锁的眉头。他想:如果我一个人先回国,留下隽英一个人,挺着个大肚子,没人照料,放不下心来,生育时遇到问题他不在身边,更是牵肠挂肚……王隽英看出了丈夫的矛盾心情,她权衡再三,就果断地对丈夫说:“你先回国,我留在美国分娩,等生下孩子后我再回去。”丈夫知道妻子是个有主见、有勇气的女性,她说出这番话,是经过她的深思熟虑的。妻子这样做,是把担子统统挑在自己身上,虽然他仍在担忧,但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因此,他点头同意了隽英的决定。他们在一起又安排了丁观海走后隽英的生活问题,分娩时的住院事宜,以及托付亲友照顾等事情。
1936年1月的一天,天气寒冷,刮着刺骨的寒风,丁观海冒着严寒,带着简单的行李,辞别了老师、朋友,离开了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乘车去加拿大的温哥华,在温哥华港口搭远洋轮船,开始了返回祖国的航程。那时候交通不便,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从太平洋的东海岸横渡到西海岸,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如果遇到险恶气候,甚至需要两三个月。在船上这漫长的时间里,丁观海忧心忡忡,寂寞难耐,一方面惦记着身处异国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没有他在身边的照料,情况会怎么样呢?一方面又心系灾难深重的中国,恨不得马上踏上国土,用自己的学识去改造中国的面貌。
3.在美国诞生
1936年的2月,丁观海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他应聘在河南的焦作工学院当教师,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几乎在同时,亦即1936年2月,在地球的另一边,临产前的王隽英,住进了密歇根大学城的安·亚伯尔大学医院。
2月4日,产房里传出了婴儿的哭声,这哭声很大,打破了产房的寂静。王隽英在医生、护士的亲切护理下,顺利地生下一个男孩,她按原来和丈夫商量的意见,给孩子取名丁肇中。丁肇中来到世上就给人留下不平凡的印象,他头大个长,身体健壮,哭声也大。同事、朋友们纷纷赶往医院看望王隽英和她的孩子。他们说,孩子头大,一定聪明,将来可以装很多的知识,哭声大,是他在向社会发表不寻常的宣言,意味着他要做出不寻常的业绩。王隽英躺在产房的病床上,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充满了喜悦,稍显苍白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1936年4月,丁肇中刚满两个月,小家伙长得很可爱,虎头虎脑,白白胖胖。王隽英收拾好行装,准备回国。她告别了老师、同学,抱着才两个多月的小肇中,踏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轮船行驶在太平洋的海面上,把海平面犁开了一条壕沟,海水分成两列水浪,泛着浪花向船后跑去。海上突然起了狂风,海轮在狂风中颠簸着,王隽英搂着小肇中,呕吐起来。而小肇中却手舞足蹈,仿佛他生来就不怕狂风巨浪的袭击。风暴过后,王隽英抱着丁肇中来到甲板上,放眼望去,大海澄碧,天蓝如洗,洁白的海鸥不知是从哪儿钻了出来,在海天间勇敢地飞翔着、欢叫着。王隽英回想起她和丁观海在美国留学的日日夜夜,他们为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放弃了休息日、节假日,终于拿到了硕士文凭,现在祖国不知什么样子了,我们的所学能为祖国派上用场吗?希望能有好的环境,让我们把在美国学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的青年;丁肇中也可以在和平的环境里健康地成长,他可以上小学、中学、大学,也出国留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她看了怀里的婴儿一眼,小肇中已经入睡了,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海上又起了狂风,轮船又颠簸起来,王隽英抱着丁肇中走回船舱。
4.回国
1936年4月底,王隽英乘坐的海轮经过一个月的跨洋航行,终于驶进了中国的内海,这位杰出的中华女儿,阔别祖国四年,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她登上岸后,又乘车经过几天的颠簸,身上落满了黄尘,终于来到河南焦作工学院,与丁观海团聚。夫妻二人享受了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一家三口在焦作平静地生活了三个月。
丁肇中的祖母长期生活在山东日照市,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的女性,有着中国妇女柔韧敦美的传统美德。她过去长期支持丈夫读书,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又支持儿子、媳妇(初为义女)出国留学,她自己则一人留在家乡过着清苦的日子,独立支持着这个家庭。她宁愿把沉重的负担留给自己,支持家人去从事各自的事业。她的开明、贤慧、能干受到乡里的普遍好评。
儿子、媳妇、孙子回到国内以后,她是多么想见到自己没见过面的孙子啊,多么想让祖孙三代团聚在一起啊!她写了一封信寄到焦作工学院。丁观海接到信后,知道老人非常想念孙子,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回家乡和母亲团聚。这样,他们于1936年7月离开了焦作工学院,几经周折,先到青岛,再转回老家日照市,终于回到了老母亲的身边。
母亲见到儿子、媳妇和孙子后,高兴得话都说不出来,她抢过孙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着,爱抚着,似乎要把老一代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孙子的身上。
全家团聚以后,老太太的精神变得愉快了,话也多了,身体也更硬朗了。她白天抱着小肇中去邻居家串门,晚上让小肇中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静静地入睡。闲暇时光,她眼睛不离开肇中身上,脸上漾溢着慈祥的微笑。丁肇中在山东日照市老家这一年的时光,是他最幸福的日子,他沐浴在祖母、父母爱的阳光里。老太太细心照料孙子,减轻了丁观海夫妇的负担。丁肇中后来形成的坚强的性格、朴实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从他祖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当丁肇中成名以后,父亲丁观海常对人说:“肇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受他的祖母影响最大。”
后来父亲丁观海一个人受聘到青岛大学教书。青岛距日照市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他只在暑假回日照市看望母亲和妻子、儿子。
丁肇中在他祖母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没持续多久。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