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34

第34章 福祸篇(3)

处逆之方守贫之法

【原文】

颜子之不较,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译文】

遇到人家冒犯的时候,颜渊不计较、指责,孟子则自我反省。这是君子在贫穷时仍能保守自尊的生活之道。在贫贱时,子贡不去谄媚于富贵者,原思依然弹琴自娱,完全不把贫穷放在心上。这是君子在贫穷时仍能持有自尊的生活之道。

【解读】

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指责自己。更不如发现别人的优势,称赞别人。指责别人,远不如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原谅和宽容别人。世上有几个人十全十美?谁没有缺陷?为什么总是揪住别人的缺陷而看不见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一件事情是否应该认真,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场所刻板地认真,往往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往往能化险为夷。

人海茫茫,前进的道路曲折艰辛而又错综复杂,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个真、较个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重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繁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名教为乐悲悯为心

【原文】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译文】

读书人应该以钻研圣人的“礼数”为快乐,不能像嵇康、阮籍等人,渝越规范,恣意放荡。圣人应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关心人民的疾苦,不能效法长沮、桀溺的避世独居,不理世事。

【解读】

范仲淹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宋代英杰,除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支配着他一生的行动外,他还十分乐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范仲淹在睢阳做学官时,经常以自己的薪俸资助穷苦的读书人。曾有个孙秀才,特意来请求他帮助,范仲淹很关心他,见过以后送给他十千铜钱。

第二年,这位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又赠给了十千铜钱。范仲淹问他:“你这样辛苦地来回跑路,究竟为什么?”孙秀才悲伤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养活老母亲,只好这样奔波,来求得一些帮助。倘若我每天能有一百铜钱的收入,就足够维持生活了。”

范仲淹说:“我看你不应该做一个专门向人乞讨混日子的人。这样辛苦奔波能得到多少资助?我替你补一个学职,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有这安排以后,你能安心在学业上下功夫吗?”

孙秀才特别高兴,一再拜谢。于是,范仲淹安排他研习《春秋》。孙秀才果然十分刻苦,日夜抓紧学习,而且行为谨慎,严于约束自己,范仲淹很喜欢这个人。过了一年,范仲淹的职务调了,孙秀才也结束学业回去了。

10年以后,人们都说在泰山之下有位教授《春秋》的学者孙明复先生,学问和修养都很好,受到人们的称赞。朝廷把这位先生请到太学来,原来他就是当年贫穷的孙秀才。范仲淹颇有感触地说:“贫穷,对于人来说,真是个大的困难。如果衣食没有保证,到处奔波,求帮助,一直到老,即使是孙明复那样的人才,也就被埋没了。”

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你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失意者随口所说的一句温馨话语,对将倒者从旁轻轻伸出扶助的双手,对无望者赋予的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可能就会感到醒悟,获得支持宽慰。

守分安贫持盈保泰

【原文】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译文】

能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事,可是有些人异想天开,偏偏自找烦恼。在家境兴隆,事业如意的时候,要持盈保泰,遇事忍让,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衰败,恃强好胜、欺寡凌弱必然会自取灭亡。

【解读】

1917年1月4日,是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日子。这天,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园内的马路两侧早有工友恭恭敬敬地站立着,向他们的新校长鞠躬致敬。蔡元培见此情景,赶忙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并和他们亲切地打着招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校长和工友打招呼、鞠躬回礼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工友们还不熟悉他们的新校长,他们的新校长在为人处事上堪称世人的模范、圭臬。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虽是件小事,是蔡元培先生崇高人格的一个体现,但北大的新生则由此细节开始。他的这一行为,是一面教学子们如何做人的镜子。

。知足常乐学无境止

【原文】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译文】

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常想到有些人的生活环境还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运也比自己差,便可以感到满足。如果经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学问也比我渊博,心中便会感到惭愧而努力奋发。

【解读】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而言,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可见地球上的小小生物与无边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怜;就漫长绵延的无限时空而言,我们的躯体只不过是短暂的浪花泡沫,可见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真似过眼烟云。因此,一个人能够安天乐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一个人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待世界,则无处不潇洒。

《山房随笔》记载:隋朝年间,龙门县有个叫王通的人,曾写了一部《太平十二策》,特地送到京城献给皇帝,可是皇帝没有用。王通回家后做了教师,门下有很多弟子,其中许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的。当时朝廷重臣杨素听说后,十分看重王通,劝他出来当官。王通说:“我不愿意当官。为什么呢?我的祖先留下的破草屋足以遮风挡雨,几亩薄田打下的粮食足够喝粥充饥。读读书,和弟子们议论议论治国之道,我自己感到很快乐。希望你能刚直、公正地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祥和,丰衣足食,那样我也可以得到很多恩惠呀。”这是王通的自足自乐之处。

平实稳当本分快活

【原文】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译文】

安稳而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使人感到惊奇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安分守己,不做超越本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纪不妄为的人,也是很少的。

【解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因为有卓越功勋,战后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观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拒绝了。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的有煞风景啊。所以我看还是免了吧!”伟大的人物、不朽的功勋只有经历史检验能长久:建造塑像不见得会使你的形象更加高大,不见得会使你的名声更加响亮。可是,只要自己对人类、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就是不得名、不得利,也不会增减丝毫的贡献。黄金、关玉埋在土中,人们知道它是金玉它就是金玉,人们不知道它是金玉它还是金玉,人为地抬高它的价值或贬低它的价值,对金玉本身的价值也不能增减丝毫。“黄钟毁弃,瓦缶雷鸣”,我国封建时代许多皇帝是“瓦缶”,“黄钟大吕”难有成就。

天玄子说:“安小处卑,就不会遭到怨恨;好大争高,往往招惹是非;争名夺利,容易丧失自身;守住雌柔,令人尊敬。”这几句话可以称为精妙的“处世四诀”。做人要安心于做小事,自安于卑下的地位。能自安于做小事,处下位的人,他为人处世就无嫉妒、无强求,自然也就无怨恨、无过失了。

在忙碌与奔波的生活中,我们要能了解自己是在“为工作、为事业”?还是在“为名声、为利欲”?有人忙来忙去,只是为了名利。有人所忙的是除了为生活之外,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目的不同,心情也就不同。前者烦热,后者清凉。雪莱说:“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孟子说:“君子的一言一行不超出他的本分。”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都能做出伟大与崇高的事业来,关键是看你如何做出选择。

富贵收敛困穷振志

【原文】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译文】

莲花,早晨开放而傍晚时便收合起来,到了不能再合起来时,就要枯萎凋落;富贵而不知收敛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知道收敛。春天时,草木长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干枯了,等到完全枯萎的时候,就又迎来了春天,草木再度发芽;身处贫困而有志奋起的人,也是这样。

【解读】

卓别林出身贫寒,小时候尝尽了穷困的滋味。为了得到一些可以充饥的东西,他天天在路边的垃圾桶里寻找。在那种饥寒交迫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他仍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在孤儿院那段时光,由于饿着肚子,在街上到处晃荡的时候,我还是一直告诉自己:有什么好悲哀的?有一天我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喜剧演员,现在这种逆境,只不过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些而已。”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在不幸中保持自信。尝尽了穷困的滋味,卓别林的表演潜质也逐渐在艰难中成熟。我们看到的那个让我们含泪微笑的“流浪汉”形象,正是卓别林自身的写照。正如卓别林自己所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尽力去表达我自己。”

童年时那段悲惨遭遇成为卓别林情感体验的现实源泉。我们欣赏的“卓别林式幽默”因这种丰富的体验而得以升华:它不是轻浮肤浅的,而是凝重深刻的,它不是虚伪造作的,而是真切动人的。卓别林因此而赢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举世公认的表演大师和幽默大师。

可以这样说:“是不幸造就了卓别林。”我们害怕不幸,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变,谁又能料到什么时候不幸会不期而至呢?

贫困决定了人必须承受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使人的潜能不至于沉睡不醒,可以使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去努力奋斗。如果一个人习惯养尊处优,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望着那一生也享不尽的财富而不去努力工作。只有那些近乎一无所有的人,才深知除了奋斗就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幸运之神偏爱这些奋斗者,必定赐予同他们的努力对等的成功。

【活学活用】

明鉴吉凶谨防细微

一代明君唐太宗,在名相魏征死后,曾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事实也的确如此。唐太宗开明聪睿,从善如流;魏征则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规谏,可谓是高山流水,相得益彰。但自魏征一去,再无魏征,一镜之失,怎能不令唐太宗痛惜?!

每个人的阅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行,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皆能洞察入微,明了于心。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以人为镜”,以他人的言行得失,经验教训来审视自己,衡量自己,“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术业有专攻,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即使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者,却可能在其他方面有胜己之处。

特别是在分工愈来愈细、术业日趋专攻的今天,要想准确地判别是非,裁定事物的取舍,把握事物的趋向,就必须善于利用“人镜”。时常检点自己,把他人的清言懿行,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作为自身有益的借鉴,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相对高精度的论断吉凶,避凶趋吉,远祸就利,从而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物有三六九等,人亦有三教九流。“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是因为水无常形、因势而流,不能客观的映照人的优劣得失。而人也有忠奸之分,君子小人之别,因而,在选择“人镜”的同时,还应作细心分辨。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说的是,邹忌本来没有城北的徐公美貌。但是,“吾之妻私我,吾之妾畏我,吾之客有求于我”,于是大家都说邹忌比徐公长得漂亮。

这就告诫人们,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作为“人镜”的。真正的“人镜”应该像魏征那样,刚而无欲,豁达中正,心底无私,肝胆相照。否则,己所不察,人而媚私,就达不到“吉凶可鉴”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