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口才
19998900000032

第32章 难以启齿即兴发挥秀(1)

婉拒借贷有妙招

在这世界上,“钱”虽不能说是人生的首要目的,但却是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钱,饮食起居就成问题,生活便没有保障,哪里还有余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呢?

因此,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钱”占了重要地位。有人为它卖命;有人为它神魂颠倒;也有人因为它而六亲不认。放眼天下,你就会发现,现代人多数是在“赚钱、借钱、花钱”中,忙得不可开交。

说到借钱,有人说:“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话虽如此,但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以致增加了额外的开支,使得所拥有的钱财不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向人借贷,以应付眼前的窘迫。

不论是向人借钱或是借钱给别人,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尤其是回拒别人借款的请求,更是难上加难。

往往因为言辞不当,而使双方不欢而散,这些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然而,一旦有人向我们提出借款的请求时,应如何婉拒对方呢?什么方法才能不伤害彼此的情谊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如有人想向你借贷50万元,这个数目对你来说,可真是天文数字,超过了你的能力范围。但为了帮助朋友,又不便完全拒绝。于是你心中暗自盘算着,决定借他20万,你可以这样说:“很抱歉!我只能帮你凑到20万元。”如此一来,你不但尽了朋友的义务,对方也不会无端地强人所难。

既然朋友向你借贷,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也一定十分窘迫,所借的金额当然一时无法偿还。因此我认为,一旦借款给朋友,就不必时时惦记对方何时还清,而把它当作一种慈善救济,心里就坦然多了。

当别人有困难求助于我们时,尤其是金钱方面的困难,我们自当尽力帮忙,只是当困难程度非我们能力所能达到时,委婉地说:“我只有这一点儿能力”,相信对方也不会为难我们。

亲人的意念作托辞

“今晚打四圈麻将吧!”、“下班后一起到××餐厅喝一杯吧!”“你的车借我开一下好吗?”等等,当你面对这些请求时,该如何拒绝呢?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丈夫可说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提供我们安全舒适的生活和乐美满的幸福蒙庭。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更多采多姿,生活更充实,使我们的一生沐浴在和煦亲切的阳光里。

不仅如此,在人际关系中,“亲人”还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小问题,成为我们应时的需要。这话怎么说呢?

比如说吧!当朋友怂恿你从事某事,邀请你参加“三缺一”之类的聚会或是请求你的协助时,你基于某些理由,不想去参加。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可以“亲人”作为“挡箭牌”。你可以这样说:“抱歉!家母还在等我回家呢!”、“说实在的,我太太……”、“小孩生病了,我得赶回去……”如此,我想别人也不会强求了。

在说话的技巧上,当自己不便回绝别人的请求时,有时“亲人的意念”也是我们拒绝时最好的说辞,你不妨也试试看。

推辞的理由有一套

前面我们曾讨论,在拒绝别人邀请时,可以“亲人”为盾牌,以“亲人的意思”作为我们拒绝对方的说辞,现在,我们再来介绍另一种方法,便你更能得心应手地回拒对方,那就是——以工作或研究功课为理由。

有位歌手,对于推辞别人的邀请很有一套。如果有人对他说:“今晚一起去喝一杯吧!”他总是回答:“今晚,我必须到××老师家学习作曲。”如此一来,对方只好无可奈何地邀请别人了。

我也有这样的经验,常有同事邀我一同参加他们的聚会,由于我不太习惯那种场合,总是尽力推辞。以我工作的性质来说,每日早上都须在播音室播报早间新闻;所以,我也往往以此为理由,对他们说:“我明天早晨有节目,今晚必须早点回家休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约会推辞了。

但并非每种工作都须在早晨上班,一般公司单位,都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如果同样以“明天一早要来公司”为说辞,可能不太恰当,也不易使人相信。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妨以其他的研究工作为理由。比如说,学习英语会话、学习电脑管理、研究市场动态调查的报告等等学术性的研究,以此为推辞的理由,不但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还会使人认为你是位上进的青年,无形中对你另眼相看。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感觉:现代人多半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下了班,不是看电视、打打牌,便是三五好友在一起吃吃喝喝。生命何其宝贵,岂容这种无谓的浪费。

零碎的时间,经过日积月累,也是一项可观的数目。我们应利用少数的、零碎的时间,抓住机会充实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可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智慧洪流,使生命更丰富。因此我真盼望有一天,大家下了班不再是问:“去喝一杯吧!”而是说:“你看了什么书?”而我们的回答“我要上XX课”也不再只是一句推辞的借口,而是事实。

接听电话有技艺

电话铃声作响,你很本能地想跑去接听,然而你又害怕接到不愿听的电话。是接?还是不接?不接则电话不断地响着,接了又该说些什么?心中不停地左思右想,始终不知该怎么办。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最近,听说一些知名人士,时常接到“恶作剧”的电话,使得大家惶恐不已。为了避免接到这类电话,有心之士经过不断研究,找出了适当的对策,下面我就来介绍在电话上使人吃闭门羹的方法。

当电话铃声一响,你拿起话筒后,可以假装说:“我是×××,请问您找谁?”这时,对方一听并非是他要找的人,自然会继续问:“××先生在不在?”而你一听,竟然是找你的,却又不能确定对方是何人,于是你再问:“抱歉!请问您贵姓?”

如果这时你不愿与对方交谈,你可以这样回答:“他不在,等他回来再与你联络。”于是,便可轻而易举地回拒了别人的电话。

如果你认为此人可以交谈,你又可以说:“你请稍等,我请他来。”然后,过了一会儿,再换个声调接听:“我是XXX;你找我有事?”

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就在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家里有位秘书,或是有位非常有礼的学生。万一有恶作剧的电话,你也不会受到伤害。相反的,如果接起话筒后,便诚实地告诉对方:“我是×××!”那么不论后来怎样伪装,都已无法瞒住对方了。

看了上面的叙述,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铃!铃!铃!”电话铃声又响了,你不妨也来自导自演一番吧!

间接询问待访客

家中难得有访客,主人必定殷勤款待,惟恐有不周之处。怠慢了访客。因此,站在主人的立场,是想让访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然而,也许是主人款待太过周到,也许是谈话忘了时间,有些访客到了深夜仍迟迟不归,没有离去的打算。这对主人来说,真是一个困扰的问题。究竟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催促访客早点儿离去呢?

根据我的看法,我认为此时主人不妨利用机会,问问访客:“您刚才是搭什么车来的?”或是“您家在哪个方向?”以此提醒对方。

假如对方据实回答:“我家在XX”身为主人的便可以这样说:“这么晚了!搭车不方便,等会儿我开车送你……”访客听了这些话,自然会察觉出时间已晚,不可久留,也就会告辞回家了。

不去出席宴会宜与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收到亲朋好友的请帖,有些是喜庆宴会,有些则是丧祭吊唁,举凡庆婚葬祭之事皆属于人生中的重要历程,当然接到亲友这类的请贴时,势必要准时赴宴,以示尊重对方。

但是生活毕竟是生活,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等待我们去解决,使得与我们原定赴宴的时间相冲突,若因此不参加亲友的邀请,于情于理可能都无法使对方谅解,然则,如何才是明智之举呢?如何才能适切地回拒对方的邀请呢?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可能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只要以实情相告,必能得到对方的谅解。然而事实却不尽然。

我们知道,邀请的一方不是喜气洋洋,就是悲伤万分,两者是处于极端,自然当事人的心情也十分极端。倘若你收到结婚喜宴的请贴,而只一味地以“工作、工作”为不去参加的理由,对方也许误认你不尊重他们,而以此为借口,因而使双方十分尴尬。倘若此时收到亲友去世的讣闻,却无法前往吊唁,也以工作为借口,对方很可能误认你是现实势利之人,因而破坏彼此坚固的情谊。

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只说明理由、真相是不够的。除了这些,还必须在行为上表明我们心中的诚意,使对方能够真正明了我们的难处。比如一句“非常抱歉!我不能参加此次出殡行列,但我会在家祈祷,好好祭拜他。”或是“难得你的盛情招待,但很遗憾……”都可自字里行间,显示出我们的诚意和重视,进而得到对方的谅解。

拒食不喜爱的食物有方法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对于食物,也有不同的喜好,因此在宴客中,常会发生许多尴尬的场面。

相信各位多少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到亲友家做客,不巧,主人端上的菜肴,正是你平日最讨厌的食物,但不管怎么说,每道莱皆是经过主人的精心设计,若不尝试,可能有失礼节,在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

我听说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形,便以身体的不适为理由,但我认为这样一来,原本欢乐的气氛会因此而变得冷淡,因为如此会使主人认为自己待客不周或是菜肴不当,而心生愧疚,也许会认为此访客有意挑剔,使他下不了台。

有些人在这种情形下,便谎称自己在途中吃过东西,比如说:

“要是知道这些菜肴如此丰富,我就不应在路上贪嘴。不过为了答谢你辛勤的准备,我就吃一点吧!”就这样吃一些自己所喜爱的食物,想必主人也不会勉强你了。我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值得一试。

我们都知道,从用餐礼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涵养,所以为了表现出高尚的气质,在用餐时绝对禁止东挑西拣,即使看见自己不喜吃的食物,也应处之泰然,有技巧地避开,才不致使主人感到难堪。

如何才能巧妙地避开自己不喜悦的食物呢?你不妨这样说:“这些菜太丰盛了,若全部吃下,肠胃必无法消受,我就尽我可能的多品尝几样吧!”只要事先说清楚自己无法承受,而后再指出自己可吃完的部分,我想主人也不会强人所难了。

若是各位下次遇见这些状况,不妨试一试上述的方法,要做到宾主尽欢,才是为客之道。

有点感冒产效用

在现代社会里,家家产户几乎都安装了空调,尤其在夏天,更可说是少不了的家庭设备之一。

空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使我们不畏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北风,然而在某些场合,却会使我们感到不适和困扰。

例如:我们到长辈或朋友家里,有时冷气太强了往往冻得发抖,但不知该如何提醒对方,只得“忍耐”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