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史记·绝代凤凰
19970900000015

第15章 从绝境中走出的强者(5)

陈平早有计较。要想让周勃闯进北军营中,可以绕过吕禄,直接找一个人就行了。这个人,当然就是小皇帝刘弘。可是,刘弘不在他们控制范围内,要想从他那里拿到一张许可证,那简直就是扯淡。

唯一的捷径就是,造假。可是,矫诏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另外一样东西就不能乱造了。那样东西就是象征着皇帝权威的“节”。节还是其次,重要的是专门持节的人。

而造假属于阴谋的一种,阴谋正是陈平所长,他准备的第一个炸点轰然炸响:

这个专门管理符节的人,名叫纪通,他早已被陈平拉上船。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陈平起草矫诏,让纪通派人持节去北军假传圣旨。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郦寄这个l曼性炸点最终引爆:

陈平派人通知郦寄立即加大火力恐吓吕禄,逼其交出将军印和兵权。孝子郦寄再次不辱使命,他警告吕禄: “皇上已经派周勃接管北军了,兄弟你快把将军印交出来、回你的封地赵国去吧,这样才能免祸啊。”

郦寄这番话,换作吕产听了,都是放屁一般。然而,吕禄相信郦寄了,因为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他坚信郦寄不可能编织这样的谎言。

郦寄是编不出这样的谎言,但陈平可以。

吕禄不但不怀疑郦寄,反而感激地解下将军印,同时把兵权还给了周勃。

这是一场多么完美,多么惊心动魄的骗局啊。周勃将那决定生死的将军印接到手后,再次奔往北军营中。此时的北军,已经接到了陈平版的“圣旨”。

这次,就算是神仙妖怪都不敢阻拦周勃了。周勃闯进北军,高高地举起将军印,大声吼道: “拥护吕家的,露出右臂;拥护刘家的,露出左臂。”

结果,没有一个北军战士露出右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解决了北军,还有南军。从武装力量角度说,南军不如北军强大;解决北军,就等于胜利了一半。但是,北军守护的是长乐宫,而南军守护的则是汉朝中央中的中央,即未央宫。

陈平埋下的第二个炸点有了响动:

曹密严令卫尉: “关闭所有出入口,不要让相国吕产入未央宫半步。”

此时,吕产并不知道人家已经拿下了吕禄,他孤独地带着一支卫队火急赶往未央宫,准备发动政变。然而,当他到未央宫门外时,发现殿门紧闭,欲进不得。吕产就像走投无路的猛兽在门外怒吼、撕咬。

曹密渐渐有些顶不住了。此时周勃已掌控北军,他接到曹窋的告急,命人带军驰援未央宫。

事情发展到这里,运筹于帷幄之中的陈平紧绷的身体才松弛下来。大局已定,剩下的时间,只是一边倒的屠杀了。

陈平给自己倒了一杯茶,静静地等着一个个的捷报。

那一刻陈平的思绪有些飘荡,一生中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在他的清茶中微微荡漾——有几丝涟漪,化作嘴角的轻笑?

覆灭吕氏,拥立汉文帝,陈平是首功。但陈平不居功,把头功让给了周勃,让他当左丞相,自己甘居其下。斗了一辈子的老伙计,最后一次握手之后,再来最后一次谦让吧。有人把陈平与周勃的政治友谊比作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

但陈平就是陈平,有一肚子深不可测的阴谋诡计,也有一肚子直白的爱恨。何用跟别人做比较?

汉文帝意气风发,大汉朝的盛世将要到来。

天下终于太平了,陈平却也老了、倦了。

一辈子在困境中搏斗,该歇歇了。

汉文帝二年,陈平溘然长逝。

一向对高官显贵刻薄的司马迁,这样给陈平盖棺定论: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司马迁也没有忘记陈平经历的苦难,《史记·陈丞相世家》文末的太史公日中写道:曲逆穷巷……佐丧后罢……魏楚更用,腹心难假。弃印封金,刺船露裸……委质麾下。荥阳计全,平城围解。

这就是陈平的一生,多灾多难,却笑到最后。海上霸主一郑芝龙◎醉罢君山 上篇:日本往事 一、起点澳门 1620年,这一年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万历四十八年或泰昌元年,这一年死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明神宗即万历皇帝,一个是明光宗朱常洛,他吃下两粒红药丸后暴毙身亡。

两位皇帝的死并没有引起举国悲伤,至少郑芝龙没有。

这一年,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跟随舅父黄程,从老家福建泉州的南安石井赶往澳门。从南安到澳门,大干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大开眼界,充满好奇与兴奋。离家越远,家乡的小镇在他脑海中的印象变得越模糊,一种陌生感涌上心头。

郑芝龙早年的生活并没有多少可以圈点之处,他出生后,和其他传统的中国人一样,郑芝龙的父亲希望自己的长子有朝一日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政府部门中谋取官职,光耀自己的祖先。

平稳和上进,可以说是郑芝龙的父亲对他一生的期望。

但是,时代和经济形势让这位父亲连这样小小的愿望都不能达成,随着郑芝龙的三个弟弟郑芝虎、郑芝彪、郑芝豹的出生,家庭的支出越来越大,郑家的家境每况愈下,父亲不时为这种贫困的生活唉声叹气。

郑芝龙就在这种环境下走过了他的童年,家境的贫困让他过早地了解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在内心深处燃起了对财富的渴望。

命运会为每个人打开成功之门,就看他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就在郑家一步步滑入泥潭的时候,郑芝龙的舅舅黄程从澳门回到南安探亲。

在家乡人看来,黄程只是个富有的商人,郑芝龙也是这样想。

郑芝龙觉得与其待在家里死守贫寒,还不如随舅舅一同去澳门,见见世面,没准日后也能衣锦还乡。

郑芝龙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二老也觉得这也是一条出路,于是委婉地向黄程透露了这个意思。

黄程眼中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喜悦,他早就看好了郑芝龙。郑芝龙身强体壮,他惊人的膂力经常引起其他男孩的羡慕,黄程见郑芝龙长得剽壮,觉得这个年轻人在自己身边正好有用武之处

黄程之所以没有主动提出来,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实际上,他是一名“海商”,在明朝的正史记录中,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一“海寇”。

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东西方文明的一种默契。从15世纪开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航海的时代。虽然中国人迈向大洋深处的时间,比欧洲人要早半个世纪,但这种领先很快就因为保守政府的打压而变为落后。

“海禁”这一字眼,对那时代生活在海边、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个恐怖的词汇。从朱元璋“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令下达开始,中国人就被束缚在了无边的大海之外。

但是政府的铁血政令无法压制住人民内心中求生存、求富贵的天性。随着明朝政局的败坏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大明社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在海外贸易的暴利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铤而走险,带着对财富的渴望和梦想撕开“海禁”的枷锁航向大海。

这股势力非常庞大,政府斥之为“海寇”,而历史学家更愿意称之为“海商集团”。海商集团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亦商亦盗,也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既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也是充满破坏性的力量。

海商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赢得了部分胜利。

1567年,明穆宗隆庆元年,中国政府终于部分开放海禁,在福建漳州的月港设置一个开放特区,允许个人出海贸易。

但是自然条件并非上佳的月港注定无法满足如饥似渴的海商们的下海热情,于是一条新的贸易通道被开辟出来,那就是通过澳门中转贸易。

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各种手段,租占澳门,此后澳门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商业的力量,在那个时代已经崭露出强大的威力了。

黄程就是这些成功的海商中的一员,我们能明白他对郑芝龙的欣赏,也可以理解他的顾虑。因为海商不仅仅是从事商业贸易,而且也是海上武装力量,既要对付海盗的袭击,有时也要对抗政府军队,当然有时也充当海盗的角色。

现在既然郑家自己主动提出来,黄程也没有什么顾虑了,他带着郑芝龙、郑芝虎、郑芝豹三人开始了澳门的行程。

比起偏僻的南安石井,澳门是个繁华的场所。这里有许多红发碧眼的外国人,说着听不懂的话,他们住的房子在建筑风格上也与中国截然不同,让这片中国的土地夹杂着异域的风采。

码头是郑芝龙必去之地,他在这里帮舅父跑腿。从早到晚,码头总是一片繁忙,巨大的双桅船驶进驶出,从船上卸下货物,再从码头上装填新的货物,四处堆积着各式各样的商品。船东不时发出阵阵吆喝声,以提醒伙计不要损坏这些珍贵商品,然后暗地里偷偷计算这些商品可以换取多少银两的暴利。

在父亲眼中,郑芝龙可以说是不学无术。但是什么才算有“术”呢?如果依当时的社会观念,读书才算是有“术”。但是这种观念开始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福建到广东,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为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利润,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于富人阶层并不是唯一的道路。

对郑芝龙来说, “术”是一种生存的本领。郑芝龙不爱读书,但书本并不等同于知识,特别是商业的技巧,是没法在经典文献中学习到的。郑芝龙表现出了好学的一面,他从舅舅黄程那里学到了许多商业知识。海上贸易充满风险,特别是非法的贸易,比如说将货物卖到日本,要学会打通关节,必要时需要借助葡萄牙人的力量;要善于应付突发的事件,要有大量的航海知识对货物要学会辨别优劣,讨价还价需要技巧,要能应付形形色色的人等等。

环境能改变人,澳门的环境改变了郑芝龙。他令人吃惊地体现出语言上天赋,澳门是葡萄牙人的一个据点,这些葡萄牙人大多不通汉语,要与这些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他们的语言是最佳的途径。不到一年的时间,郑芝龙已经成为一位假洋鬼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了。

不仅如此,郑芝龙居然对葡萄牙人的文化感兴趣,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甚至还有一个西洋人的教名,叫尼古拉·嘉斯巴特(Nicholas Gaspard),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被叫做尼古拉·一官(Nicholas Iquan), “一宫”是郑芝龙的小名。

郑芝龙到澳门一年后,他的表现令舅舅黄程非常满意。黄程决定将一桩生意交给郑芝龙来做,护送一批货物到日本的平户港,这批货物包括白糖、奇楠、麝香等,这些货将搭大海商李旦的船只运往日本。

这次航程将成为郑芝龙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在此次航程之后,他结识了17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海商李旦。

李旦是那个时代的传奇英雄,他是泉州人,最早在吕宋开始他的海商生涯。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那里的华人很多,但是西班牙人占据吕宋之后,这群强盗对中国人有一种仇视心理,1603年,西班牙人在吕宋屠杀了两万五千名华人。李旦在吕宋时曾被西班牙人逮捕入狱,并且没收了他的财产,逃出吕宋之后,李旦转而抵达对中国商人非常友好的日本平户。

由于有吕宋的惨痛经历,李旦开始积极结交平户的头面人物,包括长崎奉行长谷川权六、平户岛主法印镇信、英国派往日本建立商馆的赛利斯、荷兰人宋克等等。这使得李旦在平户得以左右逢源,成为在日本最大的华人海商集团的领袖。 二、平户岁月 平户是日本最大的贸易港口,在这里除了中国商人之外,还有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生长于福建的郑芝龙很早便听说过倭寇在中国行凶作恶的事,在他的印象中,日本人是好勇斗狠的民族。但是在平户,日本人对中国商人是极其欢迎的,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日本的地理特点,因而必须进口大量的商品,特别是矿产品。德川幕府对中国商人不仅尊重,而且给予很多优惠的待遇。

明朝政府在对日贸易上采取严格禁止的措施,铜铁等矿产更是在禁运范围之内,这使得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基本上都是属于非法贸易。郑芝龙敏锐地察觉到平户有很多的发展机会,经过谨慎的考虑之后,他决心留在平户,开始自己的事业。他有一腔创业的激情,但是他人地两生,无所倚靠,只有在澳门打工一年存下来不多的积蓄。他靠这些钱开了一家小鞋店,没有生意可做的时候,就去给人缝补衣服,挣点小钱糊口。

郑芝龙的语言天赋又一次得到印证,他很快地掌握了第二门外语:日语,这是在平户生存的必要条件。不过郑芝龙只是将语言当做一种必要的工具,并不曾想过成为一名语言学专家或翻译家,他的志向随着他见识的增加而越发的高远。

平户是冒险家聚集的乐园,在这里,商人之间尔虞我诈,为了利益甚至互相劫掠对方的船只与货物。不过这种劫掠的行为并不是无限制的,中国海商仍然受到某种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并非来自官方的思想,而是来自民间的江湖道义的观念。义气是维系着中国商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义气,华人商团就会陷入到一盘散沙的境地。

义气是对朋友的忠诚,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这也是行走江湖的行为准则。郑芝龙努力地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他结识了一些日本的武士,以及中国海商中的武术家,并且刻苦地学习日本的刀法与中国的武术,他还认识了一位为平户贵族锻造刀剑的泉州冶剑师翁昱皇。对于从小便崇尚武力的郑芝龙来说,平户是一个梦幻般的城市,这里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与冒险,他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野心在这样的氛围中悄悄滋长。

在平户,荷兰人的势力压过葡萄牙人、英国人与西班牙人,郑芝龙发现,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对减少贸易纠纷有着莫大的作用。人类的天性原本如此,语言的不同会使人容易产生戒备的心理,如果是操持同一语言,哪怕是不同民族者,也会或多或少增进一种安全的信任。郑芝龙发现人性中的这一弱点,所以他马上投入到荷兰语的学习中,很快他就可以与荷兰人直接交谈,这也是他掌握的第三门外语。

在学习外语的热情远不如现代的17世纪,兼通三国语言(葡萄牙语、日语、荷兰语)的郑芝龙在那个时代可算是非常特殊的人物。虽然有时他也为海商提供帮助,但他并不是为了将翻译作为一种职业,他真正的想法,是有朝一日可以跨入大海商的行列。

这样一个拥有语言天赋、经商才干而且武艺高强的人,怎么能不引起海商巨头李旦的注意呢?

李旦被中国方面视为非法的海商,所以他的船队主要贸易对象是暹罗、柬埔寨、交趾等相对安全的东南亚国家,西洋人已经介入到这些国家的贸易之中,特别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所以李旦需要郑芝龙这样既懂这两国语言,又有天主教背景的人,这无疑将使得贸易纠纷与冲突大大减少。

李旦将几艘船交给郑芝龙,郑芝龙凭借他与西洋人无障碍的言语交流优势、泉州人特有的精明以及他个人的胆略与勇气,不负所望,为李旦挣得了大量的财富。

李旦的船队不仅仅是一支商业船队,也是一支海上武装,他们劫掠与西班牙人贸易的商船,因为李旦对西班牙人有着刻骨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