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91

第91章 列夫托尔斯泰

第3章第57节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

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

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

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

童年》(1855)、《少年》(1857),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

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

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为了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1857年、1860年他曾两度出国考察。先到法国,看到法国发明了

用于杀人的机器,他不敢恭维这种杀人文明。他又离开法国到了瑞士,看到一些有钱的人如

何虐待一位流浪艺人,后来托尔斯泰以同情心请这位艺人去饭馆吃饭,因为这位艺人落魄而

受到冷落,他回到家在夜里写小说,破口大骂这个西欧社会。

托尔斯泰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

贵族应走向“平民化”。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办起了学校,对农民的儿子进行普及教育,担

任地主与农民的和平调节人与陪审员,以期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他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前半生追求民主、民族,对西方社会大失所望,后来成为反对资本

义的斗士。他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上层社会享受的,而广大的农民享受不到,他保留着

一种农村的纯朴思想。

托尔斯泰晚年追求生活平民化,宣布放弃遗产,遭到家人的反对。1910年10月28日,他弃家

出走,以实现他平民化的夙愿,结果得了肺炎,11月7日死于阿斯塔堡火车站。他一生不满

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他以1812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由

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为历史背景,1863年历经6年,创作了宏篇巨作《战争与和平

》;1874年至1876年创作《安娜·卡列宁娜》;1898年至1899年创作《复活》。三部巨著反

映了俄罗斯十九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社会历史面貌。这些著作也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探索俄罗斯

的前途在哪里。

托尔斯泰的创作

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幼年》、《少年》、《青年》,通过贵族青年尼古林卡性格的形成

过程,揭露了贵族生活方式对人的恶劣影响,同时又宣扬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克服外

界的影响。

《塞瓦斯托彼尔故事集》是托尔斯泰根据自己亲身参加 娜咚雇斜硕揭坌闯傻摹P·

说把贵族军官和普通士兵加以对照,揭露贵族军官的贪婪、虚荣和追求名利,歌颂下级军官

和士兵们作战的英勇,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

《一个地主的早晨》描写的是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在自己领地上进行改革及失败的故事

。主人公站在贵族立场,在保护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点滴改良。这种调和

阶级矛盾的办法,遭到农民的反对。小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描绘农民贫困的真实图景,揭示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

《哥萨克》的主人公奥列宁同聂赫留朵夫一样,是带有作家自传性质的人物。贵族青年

奥列宁厌倦了贵族生活方式,到高加索山民中去追求纯朴自由的生活。高加索山民的勤劳朴

实以及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令人神往。在这里,他爱上了哥萨克姑娘玛利安卡,并打算放弃贵

族身分,入籍作哥萨克。但贵族阶级的偏见难以摆脱,最后又回到了贵族社会。小说把哥萨

克人的纯朴生活与贵族的享乐生活加以对照,表现作者的返回自然、生活“平民化”的思想

。奥列宁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在农奴制危机时的苦闷与探索。在小说中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

民化”的问题,后来在《复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短篇小说《琉森》揭露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文明”、“自由”、“平等”的虚伪,愤

怒谴责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自私与无耻。《琉森》是托尔斯泰批判资本主义的最早的作品。

《琉森》、《一个地主的早晨》、“自传三部曲”以及《哥萨克》等早期创作,反映了

站在自由派贵族立场上的托尔斯泰对贵族命运的思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探索。他把解决社会

的矛盾寄托在贵族地主身上,幻想他们改恶从善,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原始的宗教法

制道德理想化。

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巨著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的史书,共创造了559个人物,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

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生活为情节线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小

说谴责了拿破仑的非正义的侵略,颂扬了俄国统帅亚历山大·库图佐夫英勇机智打败了拿破

仑和他率领的十万侵略军,表现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小说中主要人物是虚构的,全书把贵族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以库拉金为代表的上层贵族,他

们自私、贪婪,在国难当头仍然争权逐利,沉缅于寻欢作乐之中;另一类是别竺豪夫、保尔

康斯

基和罗斯托夫等明智的爱国的庄园贵族,俄罗斯 揽克橇斓既嗣翊虬芰饲致哉摺P∷党晒·

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成为史诗巨著。

小说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

争的正义性质。作者以极大的激情描写了俄国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的土地和侵略者战斗的英

雄气概。他们在保卫莫斯科和鲍罗金诺战役中士气昂扬,为了保卫莫斯科要和侵略者决一死

战。民团穿上洁白的衬衫,准备为祖国捐躯。在斯摩棱斯克,商人弗拉蓬托夫宁可烧掉自己

的商店,也不把东西留给“魔鬼”们。乡下农民宁可烧掉饲料,也不卖给敌人。敌后人民游

击战争广泛展开,以勇敢和机智而威名远扬的农民齐杭·谢尔巴逖举起斧头战败四个带匕首

的敌人,村长的妻子华西里莎杀死几百个法军。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

小说塑造了娜达莎这一动人的妇女形象。她天真活泼、感情真挚、热爱生活。当安德烈产生

厌世思想的时候,娜达莎的出现立刻唤醒他青春的活力。她比周围的人都更接近人民,富有

民族的感情。莫斯科撤退时娜达莎的高尚行为表明她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

结在一起。

娜达莎的形象与宫廷贵族妇女是个鲜明的对照。托尔斯泰把她写成完美无缺,也表现了作者

把外省贵族完全理想化的贵族立场。在小说的尾声,娜达莎与彼尔结婚后,她已是三女一子

的母亲,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忙碌中,成了作者理想化的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以恢宏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

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青年贵族妇女安娜惨痛的爱情悲剧和年轻的贵族地主列文农事改革

的失败,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种种罪恶。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

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

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

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

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

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

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

,“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

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

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

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

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

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

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

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

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

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

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

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

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

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复活》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述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的,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

会彻底决裂、对其完全否定的宣言。小说男主人公贵族出身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位有名望的

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时,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

女子正是过去曾被他污辱、践踏过,后又遭他抛弃并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内心受到谴责

,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去。由于玛丝洛娃是被陷害的,聂赫留朵夫替她申

冤,奔走上诉,甚至在判决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家庭、财产,跟随她一同去西伯利亚。另

一方面通过妓院老鸨在法庭作证时对坐在法官、院长、律师席位上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回忆

(他们都是她妓院的常客)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同时,这个冤案虽然因证

据不足一直上诉到皇上,但一一被驳回仍判玛丝洛娃有罪被流放西伯利亚,当聂赫留朵夫表

示愿意与玛丝洛娃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玛丝洛娃在流放

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小说也揭露了“忏悔”是骗人的把戏,人得到永生是不可能的

。当时俄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教会神职人员是披着袈裟的政府官吏,他告诫民众想依靠教

会主持社会公道是不可能的。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列宁称他是伟大的艺术家,指出他在

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他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