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47

第47章 杜甫

第3章第13节杜甫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二十岁起漫游吴越

、齐鲁等地,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他受家庭熏陶和儒家思想影响,有志于“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走“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但他35岁到长安应试落选,因守长安十

年,经过多次奔走献赋,才得到右卫率府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杜甫将家小安置在姜村

。只身投奔唐肃宗所在地,不幸被叛军俘获,冒险逃脱之后,终于“麻鞋见天子”,授任为

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故亦称为杜工部。不久因言事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

来他弃官举家西去,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安居下来。由

于成都战乱,他又迁离成都,晚年漂泊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大历五年(770)病死在一

条破船上。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

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

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讃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

史叛军

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

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

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

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

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

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诗歌创作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

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

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

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

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

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

情,必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

笥训氖闱槭校参薏簧缸哦宰婀⒍匀嗣竦纳詈窀星椤W苤鸥Φ氖翘频酃墒?

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

,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

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综观杜甫现存的1 400多首诗歌,不仅在内容方面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千汇

万状,兼古人而有之”。他能驾驭当时所有的各种诗体,并创造性发挥了这些诗体的功能,

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对于晚唐以后众多诗人和诗歌流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后代推崇

杜甫为“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

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

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

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

、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

比较而言,李白的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

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

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

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

特别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

“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

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

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造,直接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

的“新乐府”运动。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

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

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句式

、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

”,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

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

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

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

情感的流动。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警醒,使全句皆活。杜

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

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山嗜欲肥”(《送卢

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的“合”与“肥”等,不胜枚举。至若《秋兴

》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

巧绝伦。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

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

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