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30

第30章 西方文学思潮——古典主义

第2章第14节西方文学思潮——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产生

古典主义是盛行于17世纪法国,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仿古的风气,但是,古典主义这种文学思潮,却是17世纪法国专

制君主制时期的产物。那时的法国,经过持续30年的胡格诺战争,世袭贵族的势力已经大大

削弱,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在镇压各种反对王权的运动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王权在本质上是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关系开始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王

权为了消灭封建割据,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拉拢资产阶级的政策。这样既可以利用资产

阶级来削弱贵族阶级,又可以防止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联合,还可以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得大

量钱财,以满足宫廷的挥霍,豢养庞大的军队。所以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包括他的枢密大

臣黎希留)、路易十四(包括他的大臣马扎兰和柯尔伯),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他们采取

一些保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政策,甚至给予一部分政治权利。资产阶级在这种阶级力量暂

时平衡的情况下,对封建王权采取妥协的态度。他们拥护国王,以求削弱封建贵族势力,保

护自身的利益。上层资产阶级还可以用金钱购买官职,获得一部分统治权。所以,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

方尚未压倒另一方”,专制政体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到了路

易十四统治的前半期,在镇压了一部分贵族反抗王权的“投石党”运动(资产阶级和城市平

民也曾参加)之后,法国的专制政体发展到极盛时期。国内已经消灭封建割据,政权集中在

国王手中。路易十四当众宣称“朕即国家”,宫廷成了国家政治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政

治上的集中统一,要求文学艺术方面也消除无政府状态,实现规范化,要求文艺创作有统一

的法则,有必须遵循的权威。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种拥护王权,崇尚理性,以古代作品为艺

术规范的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

17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文坛还是一片混乱,那些依附王权、麇集巴黎的封建贵族,以贵夫

人的“沙龙”(法语“客厅”的意思)为中心,聚合在一起,自命高雅,雕琢词句,写一些

田园小说、爱情小说和抒情诗,美化骑士生活,缅怀中古封建社会,并借以显示自己的特殊

地位。那时,还有一种市民文学(也称“世态现实主义文学”),用粗犷、活泼的风格,描

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嘲讽上流社会。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维护王权,要求文学语言规

范化的文艺思想。亨利四世时代的诗人马来伯(1555~1628)最先提出:诗歌要为王权服务

,语言应该纯洁、明晰和合乎逻辑性,创作要有严整的格律。他的后继者伏日拉(1595~16

50)、沙普兰(1595~1674)、巴尔扎克(1597~1654)都积极推行这种主张。专制王朝也

曾采取奖金、年俸等制度来诱使作家为王权服务。黎希留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更注意控制文

学艺术。1635年,他拉拢一些文人成立“法兰西学士院”,作为推行他的文化政策、控制文

学艺术的官方机构。黎希留从各方面选拔了40名“不朽者”作为院士,让他们专门研究文化

艺术问题,制定文学和语言方面的法规。学士院的决定如同法律一样,全国都必须遵守。在

黎希留和法兰西学士院的倡导之下,古典主义文学很快发展起来。到17世纪60年代,古典主

义已经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其他各种文学流派统统受到排斥。

古典主义的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这是它的第一个显著的特征。古典主义要求作家为专制

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封建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古典主义悲剧作品的中心主题

就是个人感情与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作家主张克制个人感情,服从专制国家的整体利益。

另外,古典主义作家都遵从凡尔赛的艺术趣味,带有明显的宫廷倾向。布瓦洛曾经提出要“

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完全轻视劳动人民的艺术要求。由于王权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历史进

步作用,古典主义的这种政治倾向也有一定的进步性。不过最优秀的作家并不是盲目地颂扬

君主,有的要求国王以仁政治理国家,有的对专制暴政提出谴责,有的认为主权应该是反封

建、反教会斗争的支持者。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唯理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就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古典

主义者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写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而加以谴责,或写不合理性

的封建思想、风俗礼教而加以嘲笑。法国古典主义作家的“理性”主义实际上反映了这一时

期资产阶级克制自己、与王权妥协的政治态度。古典主义这种崇尚理性的特点,要求创作有

规范,要求作品思想明确,描写逼真,构思精密,语言规范化,同时就带来了创作上的片面

性和概念化。古典主义的作品往往缺乏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人物性格往往是固定的、片面

的,类型化的,缺乏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摹仿古人,重视格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已经掀起了

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高潮。16世纪后半期就有人研究古代的艺术方法,采用古代文学

的题材和体裁,还有人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制定创作规则。到了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

义才形成为一种文学思潮,大力提倡向古代学习,“古典主义”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古

典主义者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中选取创作题材,借用古代形象来塑造他们自己理

想的英雄人物。古典主义者还把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创作原则看作任何时代都必须遵从和

摹仿的规范,他们定出的各种创作规则都从古代文学中找到根据。影响最大的是戏剧创作中

的“三一律”,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

过一昼夜,即24小时。他们说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规定。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情节必须 ·

,并没有严格限制时间和地点。在古代希腊,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戏剧演出表现不出白天

和黑夜的变换,而且多为独幕,自然不能变换地点,所以多数作品是符合三整一的情况的。

然而古典戏剧中的“三部曲”,相当于近代的三幕剧,它们的时间、地点就不统一了。法国

古典主义却因袭了16世纪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对亚里士多德的误解,硬性规定三幕、五幕的长

剧也要遵行“三一律”。正如马克思所说:“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想的那

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

同样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因而在达西埃和其他人

向他们正确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以后,他们还是长时期地坚持这种所谓的‘古典’戏剧。”古

典主义重视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是合理的,但是它过分严格的形式要求,却逐渐阻碍了创作

的发展。

古典主义的影响

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学二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程度和

意义上,有过它们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英国在17世纪末以后出现古典主义流派。在

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时,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对它们起了借鉴作用

。它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意义。它加强了法兰西人的民族观念和对国家的

责任感,推动了法国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它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

,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在这些方面,它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古

典主义也有它的局限的一面。它的创作首先是为宫廷服务的,必然要迎合宫廷和贵族的趣味

,不去考虑人民的爱好。它要求戏剧集中精练,往往使人物概念化,缺乏个性。它的理论家

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说成是永恒的法则,这就不能不成为限制作家创作的清规戒律。尽管如

此,由于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善于在这些法则范围之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们还是写出了

不少优秀的作品。有的作家有时突破这些法则,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民主传统,

始终和人民及民间艺术保持联系。古典主义戏剧标志欧洲戏剧在莎士比亚之后走上了一个新

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