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结束四重奏》(《时间尽头四重奏》)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名作,这个标题出自《圣经·启示录》第十章,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神面前会出现七位手持号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说:“时间到了尽头,不再有时间了。”
《启示录》描绘上帝再临的终极审判,一方面启示救赎,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恫吓。毁灭过程一方面是焚烧,另一方面却又是黑暗,而且背景还响着惨烈的号角声,这样的情景,多么符合现代战争的景况。
不过梅西安想象的“时间尽头”,还有另外一层音乐上的意义。时间也是构成音乐的节拍元素——0节拍,音乐建立在规律和清楚的节拍时间上。梅西安生活在20世纪,短短三十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又有各国长期密集的军事竞争,军队的军人,如此滥用了规律和清楚的节拍!
鼓声、号角声,尤其是引发人激动情绪的“一、二、一、二”进行节拍,是20世纪军队最突出的场景,在这样的节拍中,大批的军人迈步前往战场,走向毁灭。
梅西安真的听厌了军队与战争的节拍,他要返回音乐的本源,追求“时间尽头”,追求被战争滥用的节拍的终止。
《时间结束四重奏》里的节拍一下子延长,一下子收缩,一下子突然停滞,一下子甚至以对称的方式卷过来又卷过去。音乐还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乐节拍规律被梅西安打乱了。《时间结束四重奏》共八个乐章,需要五十多分钟。这样的篇幅,在室内乐作品中极少见。它不仅是现代音乐中的杰作,在自古以来的室内乐作品中,尤其对单簧管这种乐器的性格挖掘,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所表现的那种苍凉中的虔诚,实在可与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结成姊妹篇。这首作品是梅西安所钟情的有关鸟的意象的真正确立,它的第一乐章标题是“水晶的礼拜”,以各种各样的鸟在晨光中苏醒为开端,那些鸟的翅膀划破沉寂的空气。这些鸟显然是人的命运的各种形态的投射,它们被阴郁而又慵懒的背景所包围,呈示着苦难,等待第二乐章的天使来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第三乐章、第五乐章与最后的第八乐章是最感人的。第三乐章以单簧管独奏为主,标题是“鸟儿们的深渊”,是对人生的反思,一种伤痕累累孤独中对自己的抚摸。第五乐章是大提琴在钢琴冷酷的和弦敲击下表达“耶稣永恒的颂歌”,表现《圣经》的普世价值,一种无穷尽爱的厚厚包容。第六乐章“七个号角的狂舞”、第七乐章“宣告末日的天使之虹的错乱”都表现了冲突。七个号角指《约翰启示录》中的七声雷声。第七乐章则是六天创世后,人在第七安息日的天使之虹中被超脱。超脱过程恍惚又眩晕,是灵魂的被救赎。最后的第八乐章,是小提琴表现的第二首“耶稣永远不朽的颂歌”,按梅西安的说法,是安息日的无穷延长,“变成永远被光照耀安宁的第八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作品是梅西安在战俘营里完成的。
1940年,德国闪电般入侵法国,法军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梅西安就在败退的法军中,被德军俘虏,梅西安被俘前,刚写下这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
梅西安被关进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那里有一位喜爱音乐的叫布鲁尔的德国军官认出了梅西安,他下令给梅西安准备纸笔和橡皮,并给他一间不受打扰的空房,让他可以继续创作。梅西安在战俘营中完成了著名的《时间结束四重奏》。1941年1月,德国冰天雪地,在一座战俘营中,三百多名战俘与卫兵挤在一起,聆听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四位演奏者中 ,一位弹钢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还有一位吹单簧管。他们用的乐器都是在战俘营里找来凑合的。弹钢琴的正是梅西安,而所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战俘营里写的《时间结束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