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5000年
19912200000039

第39章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

结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们,只有舒伯特是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他生于维也纳,也死在维也纳,年仅31岁的他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生于维也纳的郊区。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家境非常贫困。11岁那年,舒伯特参加了教会的合唱队,后又进入官费的天主教教士学校。在变声期结束之前,他一直过着寄宿生活。在学校里,他跟随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学习作曲理论,并且悉心研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从儿童时期起,舒伯特就能相当熟练地演奏小提琴和钢琴等乐器。每天晚上,他都在教室中和同学们一起弹奏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

毕业之后,舒伯特在他父亲主办的小学做教师,但这份工作根本不适合天才的他,他头脑中满是美妙的音乐。于是,他离开小学,追求自己的作曲生活。为此,他父亲曾一度和他脱离了关系达数年之久。

舒伯特一生的创作集中体现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对音乐的奉献也主要在于歌曲。他的作品中共有600余首歌曲,这些歌曲所选用的歌词,包括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启发了舒伯特的灵感,同时也使得舒伯特的作品获得了生命。其中尤以歌德的诗歌最能赋予他灵感,其次是席勒。

舒伯特谱写这些歌曲的曲调作法不是给歌词配旋律,而是歌词本身产生了旋律,诗意直接决定旋律,旋律烘托出诗意,诗歌与旋律相互协调,具有了艺术上的一致性。舒伯特朴素的歌曲扎根于民歌,他的旋律含着浓厚的乡土风情,例如《美丽的磨坊姑娘》的第一曲《流浪之歌》本身就是一首民歌;而他的《摇篮曲》和《菩提树》等歌曲,已成为世界性的民谣。

舒伯特最尊敬的作曲家是贝多芬,他们同住在维也纳,然而舒伯特仅在贝多芬临终前才和他见过一面。据说,舒伯特曾听从朋友的劝告,带着自己所作的钢琴联弹曲拜访贝多芬,但当时贝多芬不在,舒伯特只留下乐谱。这以后,舒伯特再也没有勇气去访问贝多芬。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为了安慰临终卧床的贝多芬,贝多芬身边的人收集了舒伯特所作的60余首歌曲送给贝多芬看。因为当时贝多芬已经失聪,只能看乐谱。贝多芬被这个年青人的大量创作所惊讶,并非常佩服其高超的艺术性。在贝多芬去世前8天,经人介绍,舒伯特和贝多芬会面了。可惜,8天之后,贝多芬就逝世了,这一年是1827年。而第二年,也就是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也在维也纳逝世。

舒伯特在世时,他周围的朋友对他的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在社会上他却是一个微小的存在。这不仅是维也纳汇聚了太多的音乐天才的缘故,也是舒伯特本身的羞涩内和所致,他的一生都是在贫寒和低调的创作中渡过的。舒伯特的音乐对后来的抒情音乐的启发很大,许多人在进行歌曲创作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受舒伯特的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在古典音乐末期,即贝多芬的音乐里已经有所表现。浪漫主义这个词也不为音乐艺术所独有,它原来是指用罗曼语书写的故事,进而转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了传奇小说等。

在艺术领域兴起浪漫主义风格,最早见于18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浪漫主义音乐就是把这种文学上的趣味和风格用音符表现出来,音乐成了崭新的罗曼语。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要表现出自己的癖好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甚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惜突破传统的音乐形式,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假如说,古典音乐像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也不妨说,浪漫主义就是对古典主义的解放.使音乐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浪漫主义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浪漫主义音乐兴盛的这段历史时期里,通过简单地浏览一下艺术史著作就会发现.绘画、雕塑、建筑等其它的艺术形式都处于类似沉没的状态,都在准备迎接新的艺术形式的到来。所以,这段时期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音乐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宝库”。浪漫主义作曲家对文学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比起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文学能够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施特劳斯发展成描述性的交响诗。

总之.浪漫主义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音乐不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在与现代艺术形式对接的时候显得很被动。可以说,浪漫主义音乐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流动性,它的一头是古典音乐,一头是现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