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刘邦:从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
19881500000016

第16章 屡败屡战拖垮项羽(1)

§§§第一节 战略对峙也是一种主动

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挥师彭城,并迅速占领了彭城。项羽得报,立刻从齐国撤军,挥师反扑。项羽不愧是军事天才,在他的反扑之下,刘邦所率的诸侯联军很快战败。

从大赢到大输,刘邦对自己与项羽对抗的能力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硬碰硬,自己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必须要想办法转输为赢。

虽然刘邦在彭城遭遇了溃败,一些诸侯纷纷反叛自己,但韩信在睢水南岸的阵营相当稳定。不久,不少流散的军队纷纷汇集到韩信那里,很快他又迅速集结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这样一来,诸侯虽然反叛了不少,但刘邦的直属军队和关中军的主力还比较完整。

一天,刘邦秘密召见将领们,问道:“如果我愿意放弃函谷关以东的统治权,让给肯和我合作共同对抗项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谁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呢?”

张良说:“当今天下,可以有效地协助我们对抗项王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人是九江王英布。他是楚军中除项羽以外最厉害的猛将。在灭秦战争中,他曾多次出任先锋大将,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但是,他仅被封为九江王,心里非常不满,和项羽之间是貌合神离。第二个人是彭越。他出身低微,和项羽一向格格不入。在分封时,他和田荣一样遭到刻意贬低,对项羽非常不满。他曾协助过齐国反项王,而且目前他已经掌控了梁国的大部分地盘。只要大王赶快派人与他们结盟,就足以让项王伤脑筋了。至于第三个人,就是大王手下的韩倌。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大王应该让他独立率领一支军队,和汉军互为犄角。大王若想和他人分享天下,联合了这三个人,便足以击破项王了。”

刘邦听了,觉得张良分析得有道理,便决定按照此计办。在这三个人中,韩信是刘邦的部下,怎么安排与授权,较容易解决;彭越和刘邦意气相投,只要条件合适,也不难争取;但是要争取英布却比较困难。英布虽和项羽相处不愉快,但他是楚军的首席大将,每次作战时几乎都是项羽的首席副手,要游说他得有相当大的胆量和技巧。郦食其喜欢过分夸张,去游说直朴而个性强悍的英布显然不合适。于是,刘邦开始物色人才去执行游说任务。

彭城败讯传出时,萧何从关中守军分出一部分军队去进占了米仓荥阳,以避免楚军和其他诸侯军控制中原地区的最大粮仓。此外,萧何还组织起了一支老幼大军,加强关中地区的守备,以及关中和荥阳间的联系和补给线的控制。

由于荥阳防卫阵地非常坚固,刘邦便率军移驻荣阳。刘邦说:“只要萧何还在,我就有拼战下去的本钱!”

稍微安定下来后,刘邦就全力以赴地考虑如何去拉拢英布。此时,一个叫随何的人自告奋勇去游说英布。刘邦就派他去了。

派出随何一行人以后,刘邦将大军火速集聚在荥阳。一时间,在荥阳的汉军声势再度大振:不仅有韩信率领的主力军,刘邦率领的直属军,还有来自关中的补充军队。

此时,项羽也率军直逼荥阳。但是,因为刘邦逃入荥阳后又迅速集结了大量军队,关中的援军也到达了,荥阳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项羽要想很快打垮刘邦绝非易事。气愤之余,项羽便派军队经常前来骚扰。刘邦也毫不示弱,在荥阳以南的京、索间摆好阵势,公开向项羽叫阵。一时间,双方互有胜负,一直呈胶着状态。

楚、汉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项羽经常派骑兵攻打汉营,搞得刘邦很被动。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刘邦也开始紧急筹组骑兵部队。

大家公推原秦朝关中骑兵名将李必和骆甲为骑兵统帅,但他们说:“臣等是秦朝故吏,恐军中将领无法完全信任我们,反而会影响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由汉军大将中善骑者为统帅,我俩负责实际的训练和领军即可。”

于是,刘邦就任命灌婴为中大夫令,统帅骑兵,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负责率领骑兵作战。

北方人擅长骑射,这样刘邦的骑兵很快在战斗力方面超过了项羽的骑兵,项羽的骑兵虽然骁勇,仍不免被击败,很难侵入荥阳以西。

接者,汉军在荥阳建立了坚固的基地,修筑甬道将敖仓和荥阳接连起来,派军坚守,准备和楚军进行持久战。如此一来,项羽就不得不与刘邦在荥阳展开对峙,这样的局面从战略上讲,对他肯定是不利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要想干成一番大事,要想战胜强大的对手,就必须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就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是繁杂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只有具有吃苦的心理准备,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折不挠地奋斗,才有可能在博弈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刘邦与项羽博弈天下是如此,现代人博弈商海也是如此。盒装豆腐业的首魁罗清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981年,罗清屏开始创业。他选择做生产豆腐的恒义食品公司的台北经销商后,在亲友一片不叫好的“阻力”下,意志坚定不移,历经各种苦难,不断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迈进。

在创业之初,罗清屏发扬自己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别人做8小时,我做16小时”的创业信念,积极为自己的事业奔波。每天凌展2点,他都要骑摩托车到菜市场送货;每天下午,他又到各超市送货,卖不完的,他还要整理带回家入仓库。而且,他的摩托车后座的货物总是叠得比人高,即使刮风下雨也要坚持按时送到目的地。

有一次,天下大雨,他骑车不慎摔倒,洒落一地的豆腐被来来往往的车子辗得稀巴烂。他顾不上被大雨淋若,也顾不上自己摔伤与否,而是急着寻找完好的豆腐,并一块一块检起来放入箱中。但是,散落在路上的豆腐被来往的车子压烂飞溅,溅到他身上时,雨水夹着泪水挂满了他的脸庞……

类似的窘境不知历经了多少次,他还是努力工作,毎一批货,不论大小都不放过。他认为,“今天只送一箱豆腐,明天可能有十箱、百箱的订单”,只有吃苦耐劳,努力多做,才能使客户更加满意,获得更多的客户。

在当时,台湾还是板豆腐的天下。罗清屏加入盒装豆腐行业,要想获得成功,就面临着很多市场变数。但是,由于他努力苦干,加上盒装豆腐比较卫生、可口,他的工作成就慢慢地凸显出来。很快,他所经销的中华豆腐在市场上抢到了一席之地,并受到恒义食品公司董事长的肯定。

1982年,罗清屏将台北一半经销据点卖出,以100万元资金成为恒义食品股东。罗清屏说,从进恒义食品时就下定创业的决心,虽然持股仅一成左右,却成就了他的创业梦想。

谈到中华豆腐的市场策略,罗清屏兴致盎然地说,中华豆腐并不介入原有的市场通路,而是以超过10种不同的口味及用途做产品区隔,例如火锅豆腐、鸡蛋豆腐、家常豆腐、凉拌豆腐、蔬菜豆腐等等,扩大消费者使用频率。他认为,食品产业原本就是民生工业,只要重视品质、卫生清洁,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口碑。近几年,恒义食品业绩每年营收都在2亿元(台币)以上,每股税后盈余有1.8元,即使其他品牌低价竞争,它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八成比例。看着如此丰厚的业绩,罗清屏俨然有一股踏实的感觉。

2000年,罗清屏和友人集资人民币4000万元到大陆设厂,引进恒义最有名的中华豆腐、豆花系列产品,在北京成立了豆豆厨食品公司。此后,罗清屏又向大陆其他大城市的超市和传统市场进军。目前,除了北京,天津的超市、传统市场也是罗清屏的豆腐市场。而且,他又开始将目光瞄向了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

罗清屏的成功是与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分不开的。小时候,罗清屏家境非常清苦,母亲做工,他下课后经常要到田里拾穗,母亲常常对他说:“要吃多少白米就要拾多少稻穗。”这句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罗清屏,他把“吃苦当吃补”,在自己从事的行业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做下去。

从创业之初至今,罗清屏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谈到创业时,他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每一次创业都是痛苦的过程,要靠坚忍的意志力才撑得下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用时间去换空间。刘邦与项羽正式展开正面博弈之前,虽然在做势和造势方面做得很出色,但造起来的势并不代表他的真正实力,所以要想在短期内击败项羽这样的军事天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刘邦虽然迅速攻入了彭城,但很快就招致溃败。当然,这次溃败,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与项羽在实力上的差距,于是改变了与项羽硬碰硬的策略,继而在荥阳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充裕的储粮与项羽展开了对峙。通过对峙,一方面可以拖住项羽的主力,为韩信经营燕赵齐地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逸待劳,消耗对方的力量,从而在战略上确保自己的主动地位。

§§§第二节 置之死地而后生

项羽虽拥有楚、梁的发达地区,但实际上梁国的大部分领土已经处在彭越的控制之下,楚国还有不少地区是由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统辖的。而英布、吴芮、共敖对项羽已经颇有怨言,忠诚度和向心力大大减小。因此,项羽真正控制的区域仅彭城和江东地区而已,和刘邦控制的荥阳、关中、汉中、巴蜀相比,项羽并未占任何优势。

当时,项羽曾努力想控制齐国,把齐国变成与刘邦博弈的坚强后盾,但是,他返回彭城后,留在齐国的数十万大军很快被田横打败,不得不退回楚国境内。由于项羽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只得亲自全力以赴地对付荥阳的刘邦。

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时,中原的魏、代、燕、赵倒向哪边,哪边就会占优势。而此时,韩信已经率军征服了魏国和代国。刘邦率军据守荥阳,实际上已经占了韩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此时,关系到双方实力消长的是偏向项羽的赵国。如果韩信再取得赵国,那么项羽的处境就不妙了。

赵国原是中原的军事强国,在秦始皇统一战争中遭受的打击也最大。但在后来的起义战争中,赵国一直没有突出的表现。只不过是决定秦国败亡的关键战争发生在赵国的巨鹿。在巨鹿大战时,领导赵国参与巨鹿大战的是张耳与陈余。但在这场争战中,张耳与陈余闹翻了。

张耳虽被项羽分封为赵王,但赵国的疆域因被一分为二,变成了赵国和代国,因而力量已经被严重分散,以致于当陈余联合代国和齐国田荣进攻赵国时,赵国根本就无力抵挡。张耳恨项羽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转而投奔了刘邦。取得优势的陈余,于是迎接赵歇回赵国出任赵王,自己出任赵国宰相,掌握实际统治权。

陈余和项羽素有怨隙,不愿投靠项羽,便和齐国的田荣组成第三势力,企图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田荣被项羽击败后,刘邦曾想拉拢陈余,但陈余要求先杀张耳再谈。由于南征在即,刘邦只好杀了长相类似张耳的死囚以取得陈余的加盟,解除征楚战争的后顾之忧。彭城大战后,刘邦退守到荥阳,陈余发现张耳没死,便又背叛刘邦转向与齐国的田横结盟。

韩信在攻灭魏国和代国后,接下来的目标便是赵国。在进攻赵国的战争中,张耳特别积极,希望迅速与陈余一决雌雄。

那年10月,韩信和张耳率领2万余兵力进击赵国。韩信的军队由魏国的平阳北上到代国的阏与,在进入河北平原之前,要先经过太行山脉。太行山脉北边有一个地方叫井陉口。韩信和张耳的大军便选择了由井陉口穿越太行山脉,进入赵国的北部。

由于荥阳情势紧张,大量的汉军被迫部署在荥阳前线,再加上必须留兵守新征服的魏国和代国,韩信能够带到并陉的军力非常有限。赵国则集结了20万军队前来对抗韩信。除镇守各地的兵力外,到达井陉口的赵军就有10万,是韩信军队的5倍。

陈余认为,自己百分之百必胜,便拒绝了部将李左车袭击韩信军队的粮草的建议。他对李左车说:“韩信不但兵力少,而且远师必定疲惫。如果依据将军的建议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耻笑我们胆小怯战吗?日后,这就会成为诸侯欺负我们的借口。”

韩信得知陈余拒绝李左车的建议后大为高兴,下令急速向井陉口进军。到了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韩信下令停军驻营,准缶迎接即将来临的战斗。

韩信对将领们说:“赵军坚守在井陉口的壁垒上,如果看不到我军的大将旗鼓,是不会轻易出关作战的,因为他们害怕我们遇险而退。为了让敌人相信我军绝不后退,我想派出1万人的部队进入到敌人能看见的地方,背水列阵,这样,赵军就会倾城出战。”

将领们搞不清楚韩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没有反对。于是,韩信亲率1万人的兵马在河边布阵。

赵国守军立刻向陈余报告。陈余火速赶往关口,并从关上远眺汉军在河边的阵式。陈余不禁哈哈大笑,嘲弄韩信不懂兵法,并夸口天亮时一定能击败韩信。

韩信和张耳亲自率领先锋部队出战。破晓时刻,韩信升起元帅旗,然后大声擂鼓,以方阵向关口发动进攻。陈余下令开关迎击。

韩信、张耳在前冲杀,汉军士气高昂,赵军不能胜。关上的陈余见状,立刻亲率大军,倾巢而出。

然而,敌众我寡,韩信虽力战不懈,但仍无法抵挡赵军,便逐渐后退。韩信下令尽弃鼓旗,火速退回到河边的主力军阵地。

赵军随后追赶,并直接攻击水边的汉军阵地。韩信和张耳退入阵地中,指挥士兵们反击。战况激烈,双方死伤惨重,赵军无法有效突破汉军阵地。

于是,陈余下令关上守军全部出动,加入战局。汉军已无退路,只好全力死战。

此时,埋伏在山上的汉军乘机攻入赵军关口,拔除所有赵军旗帜,换上赤红色的汉军旗帜。

激战数个时辰后,赵军一直没有有效地突破韩信的背水阵。将领们在力战疲惫下,准备退回堡垒内。此时,赵军发现关口堡垒已经被汉军占领,不禁大惊失色。

由于不知堡垒中的汉军有多少,前线的赵军无法回军营,出现了一片混乱的局面。赵军士气因而崩溃,纷纷逃散。陈余虽下令追斩逃兵,但仍无法遏阻混乱的局势。

汉军士气大振,不禁齐声欢呼,个个如同猛虎出笼地奋力追杀。结果,陈余死于乱军之中。不久,赵王歇被擒,赵国残军全部投降。

为了安抚赵国军民,韩信派使者向刘邦建议,任命张耳为赵王,以便重建赵国的政治秩序。在衡量利害和实际需要后,刘邦批准了。

中原的大势因此安定。项羽大为紧张,虽数度派军突击赵境,但很快被韩信和张耳击退。韩信也重新在赵国南边建立堡垒,巩固对楚军的防务。不久,局势便稳定下来,楚军无力涉足中原,韩信因而能经常派兵前往荥阳,协助刘邦。这样,在刘邦与项羽的博弈中,刘邦在军事上逐渐扭转了自己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