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秦皇汉武:从秦汉帝国的经略之道看企业做大做强
19872900000007

第7章 成长亲政之路(7)

在不少企业,一些功臣,尤其是企业创业时期的那些元老们,由于脑子里有浓厚的功臣意识,他们在晚辈和同事面前往往容易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看不起人,对“晚辈”们不屑一顾。他们在工作中卖关子、摆架子,不思进取,不愿与“晚辈”合作,更不愿接受“晚辈”的管理,终导致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阻力重重,矛盾不断,很多重要的决策和措施都难以贯彻下去。

其实,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在持续发展中求新求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借用“外脑”、聘任“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革,以确保企业始终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良性运行,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些外来的精英们往往会在实施革新举措的过程中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企业的功臣派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那些创业元老,追随老板多年,掌握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忠诚度,与企业有着深厚感情,在企业内部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一旦他们阳奉阴违或根本不执行改革措施、甚至怂恿别人起来反对改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外来的精英或年轻的管理者们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困难的。

而事实上,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老板也会感到左右为难。对于功臣,老板要考虑到人情问题;对于新的管理者和决策执行者,老板要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聪明的老板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双方各自退一步,暂时平息矛盾。但是,就是因为这种聪明的做法,往往更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发展。因为矛盾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其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会积重难返,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一旦背上这样的包袱,很有可能会眼睁睁地看着很多大好的发展机会从眼前溜走,从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事实证明,那些真正做大做强了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很好地处理了企业的功臣意识,从而为企业的革新和发展消除了阻力,使企业能够与时倶进,在与同行的竞争中确保了自己的主动地位和优势地位。例如联想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在联想,柳传志很好地利用经济杠杆消除了元老们的功劳意识。柳传志说:“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处理新老接替中要出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怕发生冲突,不敢提产权。”

一些企业纯粹靠老总与“元老”之间的情感认同或默契来跨越利益分配的障碍,而柳传志却不以为然:“联想所有东西都是放在桌面上,可以让大家评说的,坚决不允许任何桌下交易。如果不在根子上把利益问题解决好,就会默许一些人从桌子下拿东西,这最终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为了消除一些元老的功劳意识,实现好新老接替,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势头,柳传志认为,让那些长期跟随他艰苦创业的、“不计报酬地挑水施肥挖虫子”的老同志退位,只给很低的退休金,是过意不去的。现在,企业的发展有“结果”了,让元老们明白自己不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主动让出自己的职位,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于是,柳传志就以产权为切入口,将联想的股权相应地分给这些元老,让他们组成员工持股会,让他们能够安心退位。

随后,联想集团每年都会在人事安排上做一次变动。这种变动的核心内容是把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推上经理、总经理的岗位……直到把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为止。在联想,为了消除员工的功劳意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内部长期培植的“尊重老一辈创业者”的企业文化,使一些元老和功臣在精神上受到了尊重,减少了他们对“退位”的抵触情绪。

在远大集团,总裁张跃为了防止员工出现功劳意识,实行了“三条红线”的管理方法。张跃说:三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十年的员工的要求,一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两年的员工的要求,两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五年的员工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本身也好,对于员工自身一辈子的职业也好,长期服务于一个公司是有好处的,于人于己都会有好处,所以员工也很关注这件事情,条杠多的人比那些条杠少的人应该更自觉一些,时时刻刻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三条杠的现在有一百多人,这些人是最稳定的一个群体。远大从管理角度上讲,最感到自豪的就是有能力的骨干成员,长期都在这里。”

在远大集团,员工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发展要基于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员工们可以在公司各个岗位里寻找自己的空间,允许员工换岗。张跃告诉大家,不要存钱,要存知识、存本事、存经验,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由于张跃很好地实施了三条红线的管理办法,在远大集团,所有员工都没有明显的功劳意识,他们都有“归零的心态”,到了一定阶段又重头开始,并不沉溺于自己曾经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整个企业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的活力。

总之,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某些员工在企业里有了一定的资历和功劳后,往往会滋生功劳意识和元老意识。这些员工沉醉于过去的成功体验中,尤其是那些与企业一道走来的创业元老们,他们往往会以过去的荣耀与功劳为背景,居功自傲,倚老卖老,无形中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一股消极势力。他们作为“元老”、“长老”,掌握着公司的人事大权,将经营私有化,干预重要的经营决策……这一切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更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所以,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企业老板一定要处理好企业的功臣问题,应该让所有员工明白这样一点:欢迎每一位员工做企业的功臣,有功必赏,但功臣不等于特权阶层,在企业内部,任何员工都是平等的,立功受赏后的员工和其他员工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得从新的起跑线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功臣意识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利影响,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八节 从逐客令看自我反省力

【历史追踪】

韩国与秦国接壤,饱受秦国的侵略。由于韩国自身的国力比较弱小,无法同强大的秦国抗衡,因而在很多问题上只能任由秦国摆布。秦国进攻楚国时向韩国借路,而在罢兵回国时,秦军又常常要顺便对韩国攻击虏掠一番。这让韩国感到非常担忧,但又不想长期这样受秦国的欺负。

有人向韩王建议说,要想韩国免遭秦国的欺负,既然无法用军事办法解决问题,那么可以换一个角度来间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秦国劳民伤财,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侵略他国。于是,韩王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游说,结果说动了秦王和吕不韦,在关中修建浩大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果然,秦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在开渠上后,对外作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秦国的宗室大臣嬴非察觉到了这项阴谋,并上奏秦王。他对秦王说,以前,吕不韦为了他的利益集团着想,毫不犹豫就批准了这项工程。因为水渠开通后,沿岸荒地将变成良田,吕不韦可以从中获利不少。现在,吕不韦畏罪自杀了,这项工程应该立即停止。但主管情报工作的李斯居然对此不闻不问,显然是知情不报,有意偏袓。

嬴非还说,东方各诸侯国的人前来投奔秦国,并非都是为了帮助秦国建立霸业。在这些人当中,有的人认为在秦国谋职有利可图,于是一心一意地为自己谋求利益,以致贵为大臣,却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利用职权,官商勾结,例如吕不韦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则充当各国的间谍,受到秦国重用后,便利用职位替各国游说或者提供情报,而对各国的动态则伪造情报,或是知情不报,例如李斯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得到权势后就阴谋造反,根本不对秦国知恩图报,例如嫪毐就是这样的人……一句话,东方六国的客卿在秦国做官管事的人越多,对秦国来说也就越危险。

随后,受到吕不韦排挤的一些众宗室大臣也纷纷上奏,声言外来的客卿个个靠不住,并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

秦王政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因为不久前发生的嫪毐事件、吕不韦事件,都是客卿造成的祸害。现在,嬴非又报告了郑国渠的阴谋,使他不得不怀疑起客卿来。

于是,秦王政下令停止郑国渠工程,并打算处死郑国,但郑国说:“我的确是以间谍的身份来到秦国的,不过请大王明鉴,郑国渠一成,秦国获利非小。试想,我为韩国延命几年,却为秦国建功万世,望大王深思。”秦王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饶了郑国,让他继续负责完成这项水利工程。不过,秦王政认为,除了郑国以外,入秦的诸侯间谍恐怕大有人在,因此,便在宗室的煽动下,下了“逐客令"

在秦国的外籍客卿一律遭到驱逐,限其出境。李斯亦在被驱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