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怕什么。”王勇峰说。
于是,他们俩就随小贩前往招待所去看货,他们在小贩的房间里看到一屋子的羊羔皮,小贩示意他们随意挑,可他们身上一分钱也没带。再说,买也要下了山买,不可能买了背上山呀。
“等我下次来再买吧。”李致新说。
“你恐怕根本就不想买吧?50块钱卖给你。”小贩说,后来一直降到30元。
“那好吧,我回去拿钱。”李致新只好随声应和道。
60块钱的东西一下降到30块,李致新听着心里直打鼓,回去一问老师,老师说绝对不许自己出去买。这样,李致新觉得更不能去了。
“还去买羊羔皮么?”那天晚上,王勇峰在聊天中问李致新。
“不去了。”李致新觉得这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话音刚落,只见王勇峰“咣”地一声摔门出去了,看来王勇峰是生气了,这让李致新觉得非常突然,同时他也觉得答应小贩的事,现在却不去了,这的确让他感到过意不去,不过,很快他就忘了这件事。
一天,他们俩躺在离大本营不远的一个斜坡的青草上聊天。美妙的景色,让人心情格外地好,聊着聊着,王勇峰显得对李致新的家乡大连非常向往。大连有许多火车从那里经过,大连的苹果好吃,大连的万吨轮船好棒……
看到王勇峰分外高兴,李致新就禁不住问王勇峰:“那天买羊皮的事,你是不是生气了?”
“嗯,我的确是有点生气。”
“那后来你去哪了?”
“去买羊皮了。”
听到这里,李致新更加感到王勇峰与众不同的朴实。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李致新总爱给朋友们讲王勇峰买羊皮的事,他觉得那是王勇峰最真实的写照。
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总是能够赢得朋友和别人的尊重。
2.什么时候才能登更高的山呢?
他们训练几天后,就开到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主峰6282米,二峰6268米,三峰6090米,原本的计划是登二峰,后来,老师认为难度太大,就决定登三峰。
初次来到这里,他们一切都那么吸引人。不过,也有可怕的地方。听说当地有野人,还有熊,甚至有人被熊追死的传说。但这都无法削弱自然的魅力和诱惑。
对足够的目标追求欲,可以战胜为达到目标而可能遭遇和危险和恐惧。
与传说中的可怕相比,最可怕的莫过去眼前的高山反应。头疼折磨得人觉也睡不着。李致新咬牙挺着。登山队当时有一匹马用来驮东西,累了也可以骑,不过,大家都不舍得骑。走到海拔4600米一4700米的时候,李致新走着走着就趴在马背上喘,他喘马也喘。越走高原反应越强。这是李致新有生以来第一次走那么多的路,走到天蒙蒙黑了,才到4700米的营地。
可是,到了营地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立即休息了,搭帐篷、烧水、做饭,这些事情都需要有人来做。有的同学受不了了,一头钻进了帐篷。李致新放下东西开始帮老师干活。
一开始,李致新心里特别不平衡,进山之前,老师就说过大家都要做这些事,可凭什么就有人不干活去休息呢,这个时候,谁不累呀?当然,生气是生气,他手里并没有停,活儿总得有人干。
后来,李致新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磨炼,这可以成就一个登山家必备的素质。登山也需要那种精神,不管多苦,多累,咬着牙也要做那些事情,否则不要说登顶了,就是第二天的行军也泡汤了,那这是登山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有人说,登山是一种繁琐美,有一定道理,每天几乎是在背着“家”走,每天都要重复着一些生活。这种生活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而且是越疲劳的时候越要干。
由于李致新比别人表现出色,最后,老师就选定他和另外两个人为登顶队员。
那些看似愚蠢的人,其实是最聪明的人,机会常常不期而至。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看似得了便宜,实则失去了更重要的机会,在结果之前,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对此全然不知。
王勇峰等3个队员被老师定为支持队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表现不出色,恰恰因为他们具备了登山中最需要的合作精神。他们要帮助登顶队员建营地、修路、运输食品和装备,为登顶队员做好准备。
要成就一项事业,往往必须团队的合作。在一个团队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人当主角,一些人当配角。做配角不一定就容易,就不显耀。其实,配角往往比一个主角更能培养和成就一个人的合作精神。
通常情况下,一到最后,支持队员的体力就达不到登顶的要求了,看着登顶队员冲上顶峰,而自己却不得不下撤,这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不过,他们在海拔5500米左右修建二号营地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本来计划王勇峰他们把东西运到那里就撤下来,但老师一看那里的地形很危险,不敢让他们自己下撤。决定把他们留下,和登顶队员们一起登顶。这样,他们一个组的东西,两个组用。
由于天气炎热,一到营地,就有人急火急燎地要喝水。于是帐篷没搭好,李致新就开始生火,他干这活儿很拿手。点着火,水正要开的时候,锅却翻了,一路跌滚着下了山。这下他们可惨了。由于只带了一个锅,现在又没了,就只要用罐头瓶子化雪喝,准备第二天登顶。
有时候,好心也会办了坏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就要有对最坏情况的预测,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惟有如此,才可少犯错误。
由于参加这次登山的老师学生都没有经验,再加上登阿尼玛卿的时候登山装备很简陋,穿着老式的靴子,也没有下降器,还要自己打抓结。在离顶峰很近的时候,关于是否登顶,就发生了分歧。一是新手多又没见过这么大的山,二是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最后决定由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同学登顶,其他人不上了。离顶峰就差一个山包了,甚至能听到他们在山顶说话的声音。
李致新和王勇峰的第一次登山就这么结束了。没有登顶的队员所在高度是6050米,顶峰是6090米。这第一次让李致新感觉很好,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登更高的山峰。
人们总是在达到一个较高的目标之后,才明白自己还有实现更高目标的潜能。
出发之前,李致新还觉得要去登的是那么大的一座山,现在回头一想,才6000多米,离8848米还差2000多米呢,什么时候才能登更高的山呢?
做一件事之前,我们会觉得困难重重。可是,真的等我们完成了,却又觉得没有什么。正是这种心态,才使我们不断地拥有前进的信心。
3.时间就是生命——接连遭遇雪崩
不久,学校又组织和日本队一起登阿尼玛卿二峰。这一次,有一些同学就不愿意再去了。这让李致新觉得很奇怪。一些同学劝他,看过了,知道怎么一回事就行了。可他还是坚持去了。
知难而退,不失为一种明智。但过分的明智,过分地保守,过分的规避危险,将使人徒然失去探索未知、取得更高成就的机会。
连李致新自己也说不清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这一次,准备充分了一些,国家登山队派来了专业的登山教练。
这一次,李致新已经习惯烧水、做饭、运输这些活了。这一次,王勇峰表现得也很出色,运输的时候能多装就多装。最终,他和李致新都被选上了登顶队员。
懂得多付出一点点的人,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总是把别人当成傻子,结果,他们的机会怎么丢了,自己都不知道。
参加登山的曾曙生、陈建军,尤其是老曾,不仅登山技术好,还会摄影、摄像,还做过《第三女神》的编导,非常全面,这给李致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以前崇敬的登山运动员的形象活生生地就在眼前了。他那么大年纪了,既要给队员们拍照,还要在前面开路。什么叫开路先锋呀,登山中最能体现了,开路的人体力消耗大,危险性也更大。最危险的时候,老曾总在最前面。李致新那时候能给他们背点东西心里都美滋滋的。所以,后来李致新总是开玩笑说,当时是被老曾骗进登山队的。的确,当时,那些人身上的人格魅力,是他们走进登山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登山运动员身上,他们看到的是真正的登山者的精神和气质,那种气质影响着他们一生。
优秀的人物,具备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影响着周围的人跟随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
由于新队员太多,为了突击方便,本应建在5700米的突击营地改建在了5800米。他们正在5800米的地方休息,刚下完大雪,日本人走到前面去了,他们修了很久的路。
由于路越来越难走,老曾就把李致新、王勇峰、小熊、老包他们调到了最后。
新生力量虽然充满希望,但往往缺乏经验和警惕心,所以,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和风险。所以,爱护新生力量,是每一个有素养的领队和老骨干的义务。
就在这时,突然听到“轰隆”一声,还什么都没看见呢,就听老曾大声提醒大家:“雪崩,赶快保护住!”随后,雪“哗”地一下就下来了,接着,第二浪又到了,当时怎么扔的背包已经记不得了,他们一直跑,跑到一个大裂缝面前,雪停在了身后。这时候如果雪再来,他们也无处可逃了。回头一看,老曾和几个队员不见了。
“曾老师!曾老师!”李致新和王勇峰他们一边喊曾老师一边往回跑,他们急得四处乱扒。他们学校的两个老师埋得浅,拱了出来。可他们还扒不着老曾和其他队员,时间就是生命,那时候他们很明白这个道理。
突然,李致新想到失踪的4个人是拴在一块儿的。进山前,老教练讲过,发生雪崩时,要顺着结组的绳索去找。
在行动之前,有经验的领队和骨干对缺乏经验的新手进行必要的提醒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在遇到危机时,采取最正确的方法。
想到这里,李致新立即开始顺着绳子用力地拉,同时招呼他的同伴:“快拽,如果抬不动了,就说明有人了。”果然,扒到了背包,几个小伙子喊着“一、二、三——”把陈建军翻了过来。他当时头朝下,嘴里喊着:“完了完了,肯定冻伤了。”脸已经冻紫了。李致新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拉过陈建军的手就往自己怀里揣。之后又顺着绳子往前拽。拽了两下,绳子拽不动了。这时候,不远处突然拱出一个帽子。原来老曾听见声音了,他的自我保护非常好,雪崩的时候,他把手挡在了脸前,这样有了一个空间。当时雪崩来的时候,他回头看陈建军,雪盖下来,又有向下推的力,绳子缠在了他的身上,所以身体不能动了,但手能动,就把帽子扔了出来。一看到帽子飘了出来,李致新他们冲过去继续扒,扒出来一点儿后,刚要拽,老曾说:“先别拽!”他当时非常冷静,说绳子在他腰上缠着。李致新身上有一个水果刀,一听老曾这么说,就拿出来“哧,哧,哧”地割。
在危险发生时,知道用最有效的方式自我保护的人,能够在危机中为自己留下一丝生机。
当时老曾说的一句话,李致新一辈子也不会忘。老曾身体还在雪里,问:“其他人怎么样?”大伙说:“就差你了。”他又问:“日本人怎么样?”大家那时候哪顾得上日本人,扒出老曾,抬头一看,日本人出来两个,还有一个女的没出来。
始终想个整个团队成员的安全是一个领队的义务和责任,这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整个团队的安全。
这一次李致新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了不到10分钟就把4个人成功地救了出来。而在1989年的南迦巴瓦峰,日本队员大西宏在雪里埋了8分钟就死了。
这时,老曾刚刚喘了口气,就立即大喊:“快救日本人!”这时候大家都又有了精神,连滚带爬往日本人那里跑。
能够在自身陷入危机之时,仍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就是一个团队的脊梁。
一马当先的李致新跑得太急了,加上雪太深,他跑到那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手套都没有了。日本人被扒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些昏迷了,老曾说快放进睡袋里。急救的方法之一是把人放进睡袋里恢复体温。之后,下降高度,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李致新日本女队员驮到5700米的地方时,他发现自己开始流鼻涕,出现了感冒症状,扒雪的时候,手套掉了,他也没注意到,大概是那个时候着凉了。那天一夜也没有睡好。
“你不能往上走了。”第二天,老曾对李致新说。(在登山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是感冒,为此,进山前,大家一般都不洗澡。在登山中,一旦患感冒,就可能会带来肺气肿、脑水肿,很快死亡。在登山事故中,因脑水肿而死亡的现象并不少见。)
小不慎,则乱大谋。一个不知防微杜渐的人,当危险发生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
这个决定让李致新感到非常矛盾,他本来感觉感冒不算什么,为感冒放弃登山,实在太可惜了。正在他犹豫的时候,老曾说:“你已经完成了你的历史使命,你可以下撤了,现在就护送队员下撤。”有一个队员因为被雪崩惊吓,不能上山了。登山有个规矩,不能把一个人留在路上,留在营地,必须有人陪着,让一个人留下,是登山的大忌。
单枪匹马是最危险的,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会无比安全。
心情矛盾的李致新只好保护那个队员下撤,他一步一回头,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都会感到万分遗憾。
老曾专程到5800米发生雪崩被埋的地方又看了看,他在那里找到了李致新的那把国产水果刀,后来一直收藏着。
帮助过别人的人,他的恩德将被对方永远地记着。
快接近顶峰的时候,又听见“咋嚓”一声,脚下一动,附近又发生雪崩。因为这次的目的是带学生,不是登顶,全队就撤到了5700米。日本人没有下来,坚持登了顶。看着日本人那个高兴的样子,队员们心里特别难受。小熊坚持要登顶。队员们心里想,修路日本人不行,运输日本人也不行,到登顶的时候咱们却不行了,这口气哪咽得下去?结果,老曾、陈建军带着4个学生登了顶。
非止登山是这样,做许多艰难的事情都类似,在最困难的最后阶段,往往需要再坚持一口气,没有这口气,再强的实力也会功亏一篑。
这次登山使李致新、王勇峰他们对登山有了更深的认识。老登山队员的表现让他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登山运动员。同时,和登山家在一起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登山的真正乐趣。老曾带着李致新取冰样,教他拍片子、摄像。那是一次幸福的登山,那种感受他终身难忘。
李致新不由地回忆起建一号营地时的情形。46岁的老曾是最后一个到的营地,他不仅修路,还要给队员们拍片子,他的精神已经折服了同学们。那天一到营地,他就训陈建军:“为什么不下去接我?最后那段路很危险,绕来绕去的,有很多冰裂缝。”他这一训,同学们知道了登山应该是什么样的。在登山中,帮助人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是一个登山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尽管有时这一伸手就是生命的付出。
从团队成员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团队中,尤其在危机四伏时,互帮互助非常重要。这可以保持团队效能的最佳发挥。如果每个人都打自己的小九九,那么,什么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都不可能实现。
从维护团队的角度来说,无论任何人出现违背原则的错误,都要及时指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一个合作默契的团队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其实,当时陈建军当时也没闲着,正忙着建营呢。一听老曾训陈建军,同学们赶紧烧水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