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冬天的某个周末,忽然想到那时的朋友娟子。几秒钟后决定去她生活的城市寻找。
那个在我初中时代,最最要好的朋友,那个曾经出现在我很多文章中的女孩子,嫁到了这座城市。
少年时代的友谊,如同纯洁的美玉,不含半丝杂质。
即使很多年过去了,它被封存在记忆库里,也不沾染尘埃。
每每拿出来品味,都如同美酒,甘甜清冽。
第一次收到朋友的生日礼物,是她赠予的;
第一次收到贴着邮票的信件,是她邮寄的;
第一次听到青春期懵的爱情,是她讲诉的;
她送我的《苏菲的世界》开启了我最早的哲学思维,奠定了我后来的哲学理论,一直到现在,无论生活多么彷徨,我都能在哲学中找到信仰,汲取力量。
她送我的《小忧伤》敲击了我幼小心灵里的忧伤,点燃了我对异域生活的向往。
我想她应该也是孤独的吧。
那个年代,她是我的偶像,拥有一切我不具备的特质。个性鲜明,敢作敢当。在我们那个年代,应该是属于叛逆的。跟老师争辩,和男生动手,校外独居,甚至辍学,南下打工……
但是,她的成绩是很优秀的。
她寄给我的信件,我依然保留着,她的艰辛、她的无奈、她的坚持…..
那时,我是住校生,赶上周末回家,必然选择经过她家的那条乡间小道,那条从田地间踩出来的崎岖蜿蜒的小路,颠簸着骑单车的我,从她门前经过……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很多年,那是她读高中、南下打工的很多个岁月……
那是个没有电话,没有电子邮箱,没有QQ的年代,联系仅凭邮局的信件,很容易就断了
后来,我转了高中,上了大学,回家少了,她在南方转了几个厂之后,我们就很难联系上了。
关于彼此的信息,只能靠听说……
听说她嫁人了,到了青城。那时候我的地理思维还没超出过市区。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觉好遥远好遥远……
听说,她有了两个孩子……
听说,她过的不好……
听说,……
终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因为看到了一张我们的老照片,我决定去她生活的城市,呼吸一下那里的空气,不期然就能和她相遇。
为此,我入住这里最高的酒店顶层,可以俯视整个城市,那些社区,那些小巷,那片菜市场,会不会是她经过的地方……
那个穿着红衣服的女孩子,是不是她呢?记忆中,她一身红色衣服。
我坐电梯走下楼,立刻奔向那里,在鸡鸣犬吠的巷口,抚摸着斑驳的城墙,聆听城市的呼吸,却见不到熟悉的身影。
或许,我们已经不再熟悉。
那个纯真年代,那些美好岁月,那些模糊的曾经……
有人告诉我,记住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终会消失,忘记消失的身影,因为他们只能陪你一程……
相见不如怀念……
想起一段旋律:
我来到你的城市,经过你走过的路,想像着那些日子,你是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