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读书笔记
19662800000009

第9章 书籍能带给我们什么(5)

大约8000年前,人类迈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从此,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也开始了。尼罗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断地砍伐森林、过度垦荒和放牧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终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发展之本;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也是由于土地的恶化和人口的增加,导致“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最终走向了灭亡;过度开发造成的土地盐碱化,使伟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没落。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但这些古文明的衰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我们是该反思长久以来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不和谐关系,重新进行理性的选择。

《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蕾切尔·卡逊心力交瘁,与世长辞。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坚持的思想在经过各种质疑和反对之后,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人类文明同生态环境唇齿相依,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和传统发展模式,走健康的低碳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文明之花常开不衰,才能让全人类走向和谐健康之路。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就可以加入进来,发掘生活中节能的巨大潜力。其实在生活中,即便是已经用过的废弃纸张,也可以被回收重新利用。我们要善待周围任何的一事一物,不要轻易地把它们丢弃。擦亮眼睛,让自己看到每一件物品的价值,充分地利用它们,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需知道,或许就因为你的耳聪目明,一点一滴,世界的资源就可以循环利用起来。

其实环保节约过程中有说不出的快乐。就我自己来说,在我的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旧物改造发明。我的发明是三个笔筒,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一个是我用女儿喝过的“大粒果实”酸奶瓶子制作的,瓶子很漂亮,肚大颈小,呈葫芦状,我把它洗净之后,将颈口稍加改进,就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笔筒,金黄的外观,甚是显眼。我将它放置在茶几上,每天的清晨,坐在沙发上,冲上一杯咖啡,顺手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来,记录一份清新淡然的心情,真好。

第二件是一件精装的叫“御藏”的酒瓶盒。盒子呈四方形,上下两盖,可以套在一起,也可以分开。因为容积较大,笔放进去还可以用盖合上。所以我就用它来收集那些中性笔、圆珠笔,还有女儿的各种彩笔都被我收藏到里面了。这一项发明,被我放到了书架上。第三个是女儿书桌上的那个笔筒。我是用一个废旧的易拉罐改造的,它简直就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我用剪刀把易拉罐剪开,然后编织成花的形式,最后再涂上喜欢的颜色。因为太精致了,它刚刚诞生就被女儿占为己有。为了交换这个笔筒,女儿又用一个盛木糖醇的瓶子,制作了一个可以转动的烛台,送给我。老公用一个废旧的马扎,给女儿做了两个报架,他还用不同的饮料瓶子当作花盆,将一些吊兰挂满了我们的客厅、书房和卧室,处处是绿色,养眼而快乐。

环保节约不是我的一时冲动之举,已经6岁的女儿,早已经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对于书纸,甚是珍惜。为了培养女儿的节约意识,我也尽可能抓住机会教育引导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我们约定好,幼儿园的书包和家里的玩具箱,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整理一次,女儿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没有用完的本子,漂亮的小粘贴,可爱的小玩具,各种漂亮的卡纸、手工画,还有色彩不一的水彩笔、荧光笔等等。我们都按老规矩,一件件帮它们重新找到好的去处:先分类,再废物利用。没用完的本子,继续用完;用过的卡纸和小粘贴可以留做折纸和小制作用;将用完的彩色笔杆收起来,换新笔芯;然后将废纸放进废纸箱里作废品卖。

等这一切都收拾妥当之后,就是女儿心满意足的时刻。看到女儿蹲在那里忙碌的身影,看着她蹦蹦跳跳地跑到书店,用节省出的费用选自己喜欢的书,这也是我感到最最欣慰和快乐的时候。

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情做起!节约每一份粮食,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养花种树、爬楼梯,少买一件新衣,少用一次性木筷,多手洗一次衣服,随手关灯和关闭电源,换掉的鱼缸水用来浇花……每天做一点,习惯就会在生活中自然养成。朋友们,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和谐健康环境,希望我们都学会低碳生活,并乐在其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孙煜东

壶中日月,书里乾坤。风轻云淡之时,朗月高悬之夜,品一杯清茗,读一卷闲书,任窗外白云苍狗,月落星垂,“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随着书页轻轻地翻动,淡淡的喜悦悄然升起,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人间的一切五欲六尘尽溶在茶里,尽淡在书中。

浩瀚书海,我不过是偶尔俯拾,何曾有一瓢饮耳?于是读书时经人指点,读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读璀璨多彩的世界名着,读震撼人心的当代文学……书中的帝王将相,朝代兴衰,铁马金戈,烟雨江南,风花雪月,浓情淡味,都在一页页书中舒展开来。

浩如烟海的古典经集中,喜欢读的首推《易经》。它作为一部蕴涵人生哲学的着作,不仅具有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还在于它所体现的规律,屡经推移,而变动不止。这种变动遍及卦体周身。变幻于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则,刚柔变化相互更易,不可从中取常法加以遵循,只有变化是其未来走向。这种以自身变化对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象、数、理”表达,阐释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哲学及发展演变过程。《周易》之所以能千古不衰地被研究,是由于它蕴涵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深邃的东方智慧。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周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源远流长的儒释道思想,指导、照亮我人生前行的旅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文化中那种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己任,崇尚进取、济世利民、内省慎独、积极入世的精神,让我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对人生目标多了几分努力和拼搏;“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朴素的辩证法和富于形而上学的深邃与魅力以及“道法自然”的观点,让我对生命本体和人生意义无尽追溯与思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事愣严尝露布,梅花雪夜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佛家那种万法皆空、一切无常、境随心转的思想,让我在人生艰难的时候“卧看青天行白云”,放下执着、分别、妄想,体会“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的虚幻,心中多了份清净和超脱。

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让我感觉做中国人真好!露轻雾淡时读一首唐诗,秋高气爽时背一篇汉赋,北风怒号时吟一支元曲,夏日午后最宜赏一阕宋词了。

无论感慨人生的苦短,抑或咀嚼失意的苦涩,还是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当那一份怅然的情绪浸润进书中的时候,我总是为同样的心境感触良久,常常独自品味这人生难得的短暂而又永恒的孤独。此时,整个人便如一册静静的书,恬静而淡然。

思乡时,顺手翻开苏晓星沧桑凝重的小说,随之走进那平平仄仄、坎坎坷坷的高原褶皱。那蜿蜒曲折的古栈道、马帮悠远的铃声、散发着浓郁芬芳的乡土气息,怎不令我这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深感慰藉?……于是,在梦中,故乡和亲人的形象越来越亲切。

心情忧郁的时候,万端愁绪无法倾诉。薄薄的一册《贝多芬传》让苦闷的心情融于书中,如同一杯烈酒倒入潺潺溪流。我曾无数次被贝多芬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坚强意志感动得热泪盈眶,每读一次就感动一次,与他的挫折和痛苦相比,自己现实中的无奈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凝神静思中,少了几许失意和迷茫,心中增添了光明、潇洒和豪迈。

与书共眠,梦境都开阔。“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雅之士的写照。当漏尽人息、万籁俱寂时,躺在床上,不知不觉读书入梦……窗外素月分辉,心灵书海泛舟……这时圣贤的教诲,大师的开示,佛祖的微笑,让积思顿释;培根的博大,蒙田的淡泊,罗素的悠闲,海明威的沉毅,川端康成的优美皆入心来。醒来便觉得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涤荡、解脱和充实,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愉悦欢喜。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晓人生之难,知天地之大,可远世间杂芜,觅清心寡欲,吐秽浊之气,歌善美雅乐。读书,虽然会清苦,但绝不会苦闷。读书,也许会孤单,但绝不会孤独。人生路上,书的页码减少了,心灵的厚度却在增加,沉稳而大气!

书能改变命运杨彬

近日,心烦。思来想去,实乃无可去之处,正在恍惚之间,我想起了读书,想到了书店。于是,我带着无名的烦闷,去了附近一家书店,看见一排排摆放得整齐的书籍,顷刻之间闻到书的芳香,不自觉地惆怅起来,感觉到宝贵的年华在一点一滴地消逝,恍然若有所失,内心里竟生出许多读书的感叹来,回想起上学那段经历。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贫困的小镇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下雪的日子也特别多,时常见到屋檐下的冰溜子能结一尺左右,池塘里的冰结到两寸厚,我们放了学常在冰面上行走或溜冰。那时候的风也特别地大,我虽然穿了棉衣棉裤,但里面只穿了一件单衣,空洞洞的,风依然可以从领口、袖口和裤腰往里钻。由于没有手套和帽子,手、耳长时间裸露在外,总是冻破了皮,破皮的地方直流南瓜汁一样的水,手背肿得像馒头,又痛又痒。冬天的夜晚是最难熬的,在家里,除非躲到已热好的被窝里,感觉和外边冷得没有两样,尽管煤油灯十分灰暗,但也是短暂的,半导体里传出的刘兰芳的评书也不知被寒风吹到哪儿去了,只能在黑暗中默默听着窗外风的咆哮声渐渐进入梦乡。

小镇里不知何时开放了一个阅览室,它坐落在乡政府的一个小角落,阅览室免费开放,而且晚上也开放。因为那儿有电灯,每天都有人聚在那儿打扑克或下棋,而我在图书馆的小角落里阅读着我的人生,享受我的生活。我经常陶醉在其中。只要捧上一本书,我就会立马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如痴如醉,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书中的内容时不时让我欣喜万分,时不时让我为之幻想着明亮的天空、神秘的古寺、回荡的钟声、缤纷的贝壳、异彩的民族。虽然我的感情并不是很丰富,但我也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所深深震撼:我曾为小英雄雨来感到赞叹,也曾痛恨过周扒皮这些恶霸地主,也曾为阿凡提的机智由衷地敬佩,更曾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每次化险为夷,最终取得正果而打心眼里高兴,当然也曾为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宝葫芦而黯然神伤,也曾为如何跟随小灵通漫游未来产生向往……面对一本本好书,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让自己融入书中,走进人物的心里。读书的时候,心境最宁静,听着旁边的喧哗,感觉特别温暖,心中冒出惬意,想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感觉书就是我的玩具,书就是我的伙伴。

我的高中生活是在县城里度过的,一入学就无可救药地迷上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当时心里觉得应该把所有的武侠小说都读完,虽然并不知道有多少本,有多少字。慢慢地看吧。先读的是《云海玉弓缘》、《倚天屠龙记》,接着是《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碧血剑》、《小李飞刀》,直到高三发现根本就不可能看完,才恋恋不舍痛下决心洗心革面不再看。这种书,学校的图书馆里没有,只能到私人书屋去借,一天租金两角,我读武侠小说,一两天就是600多页,晚上都看到两三点,还看过通宵。经常在心里面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书中的人物,为郭靖打不倒欧阳克而心里着急,为柯震恶冤枉黄氏父女而伤心;为乔锋打死阿朱而难过,为玄慈身死而叹息;为韦小宝屡屡遇奇而羡慕,为康熙治国之道而倾心;为陈家洛出场气势而喝彩……幸好不是看琼瑶的,否则小小年纪还不跑去谈恋爱了?当然其间也有庄子的逍遥自在,苏轼的感情奔放,沈从文的平静,巴金的悲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也有“月上枝头,人约黄昏后”的缱绻。

父母认为自己不读书是天大的缺憾,往往寄希望于子女,希望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写老辈的生活轨迹。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艰苦的生活呢?从大人们口中,我知道,那就是:读书!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捧上“铁饭碗”。这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我这人天生愚蠢,在学习上没什么天赋,但我坚信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我比别人多付出总会有收获的。那时感觉,夏天特别炎热,风都是流动的热浪,心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躁动,万马千军独木桥,空气里弥漫着不安和渴望,夏日的夜晚依然亢奋与焦躁,功利性地阅览指定的各种经典的片段,熟得可以倒背如流,却不清楚其中的内涵,直至7月9日结束的钟声敲响。

考上大学,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便可以抽点时间看课外书了,每每闲暇之时,我都会到图书馆,卸去一身的疲惫,找一个角落,拿本图书,品味尘世,品味生活,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世外桃源。曾经在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曾经在书中有一种“莫名感动”;曾经在书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曾经在书中看到人生百态……喜欢冰河铁马、傲然风骨的作品,也喜欢枫桥夜泊,小桥流水的恬静和风雅。

正如中国南宋着名的文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感觉书是我的老师,书是我的朋友,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书是我的工具,书是我改变命运的“知识阶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确确实实,是读书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在阅读中,我获得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精义、神髓与真谛。读书优化了我的人生,读书提升了我的境界,读书升华了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