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读书笔记
19662800000029

第29章 读书之乐(7)

相对于前些年甚嚣尘上的职场成功学和不靠谱的草根历史学,我很欣喜地发现,中国内地的阅读走向,越来越多的是向着公共立场,向着越来越理性的话语角度。公共立场、公共语言与公共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林达在“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着作中阐述得相当清楚。事实上,刘瑜、梁文道、徐贲、陈丹青、韩寒等人,近年来受到读者待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以公共姿态讲公共话语。不见得他们有时候的愤怒就一定是对的,但姿态很重要。因为能够自由地阅读和自由地表达思想,它体现了一种权利,并且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在未来,自由的写作,也即是自由的表达,也将变成我们人人享有的权利。此刻,它们对于我们,意味着一种幸福。

读书有一种心情是纯粹奔着文字去的,冲着一种交流,一种心灵的对话。

文字给人的愉悦分两种,一种是文字中的思想令人愉悦,还有一种是文字本身。

写过专栏的人都晓得,要写一篇或者几篇漂亮文字不难,毕竟是千字文,但要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就难了,特别难。王小波这个大才,当年写专栏也写得才枯力竭自己请辞。作者殚精竭虑一吟双泪流,得便宜的其实是读者。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可以套用书商的评价:“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专栏文章结集,能到这份上,可见写作者的能力有多好。前两天快购了小宝的专栏集《一生只为这一天》,与该着同时出笼的是其书评集《老而不死是为贼》,都是千字文,都是目前顶好的专栏,都能给读者带来文字的愉悦。无数的专栏文章写得羞羞答答放屁辣骚,附庸风雅彻底三俗,专栏写手本来是个不错的行当,现在生生地被搞成见不得人的样子,就是这些三俗写手的功劳。小宝同志是人在三俗中,文字跳出三界外,波俏有之诡异有之热辣有之,读之不时捧腹。

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前提是兴趣。真正沉浸在书中,乐此不疲的,决不是从威严、刻板的私塾先生那儿开始的。钱钟书最初的读书兴趣是从街边的小书摊开始的,丰子恺说他在私塾时最喜欢读的是《千家诗》,但他并不懂那些诗的意思,他感兴趣的仅仅是书上每页上端的木刻画。鲁迅本人也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在童趣满足的环境中读书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否则就可能对读书产生一种反抗心理。基于此,鲁迅非常反对违背读书常规的不切实际的所谓“推荐读目”。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一份很有名的报纸《京报副刊》开出一个“青年必读书”的题目,征求各位名人都来为青年开列必读书的书目。鲁迅借此机会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青年必读书》。文章如同一块巨石扔进了沉寂的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鲁迅为青年们开的什么必读书呢?他说,对于所谓的必读书,他自己“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鲁迅此言虽是愤激之辞,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但至少给为人师者提了个醒:在读书问题上,只能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切不可犟牛不喝强按头,更不必因为小读者的喜好与自己有偏差而担忧。

阅读是有层次的,阅读也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观点,窃以为很客观。钱钟书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上的“Marginalia”、“不慌不忙的随便和从容”正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读者与作者的学识、修养、思想水平等必须是旗鼓相当,相差悬殊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任何人来说,有的书读得了,有的书读不了,这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因为是经典,是大师的作品就必须读,也不必因为读不了某种大家都叫好的书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则的话,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不仅开卷无益,甚至如鲁迅所说,让“酒精”伤了胃。

在大学里读书的几年,学校图书馆尽管陈旧不堪,但还是有几本书的,不幸的是那时候意识不到读书有多好。有个长辈曾经告诫过我说,人啊,一辈子长长短短,总得有几个不错的爱好,活着才有点乐趣。感觉幸运的是当我以阅读为生活的乐趣之一时,读书的禁忌越来越少,品种越来越丰富。早年我读书算认真的时候,姿态是恶补,偶尔很后悔,后悔的是懂得如此之晚,否则我得多读多少书啊!工作之余,偶尔读书的兴致一上来,便抽出一本买了好些年一直以为读不进去的书,以无所谓的心态翻几页。其结果经常是几页又几页,再几页……一直到最后。大抵在这样的时候,会想象十几年前的自己,仿佛青春没有浪掷,这就是最好的明证。又或者要庆幸那时候没有流连于舞榭歌楼,而是日复一日地盘桓于书店报亭,因为不好意思总是蹭书看,所以常常会买些当时看不懂或者没有耐心大段读下去的名着和非名着。就像一种潜力投资,价值体现在未来。人生,到最后总可以发现一切皆是云烟过眼,最终要教会你,或者你终将明白,它很公平。

今年春节难得清闲,买了十年没认真读的《放逐与回归》找出来翻。这是洪亮先生写的苏东坡评传,写得绵密扎实。读兴之所至,数夜不能寐。我当时就想啊,这样的书就是写了给这时候的我看的。十年前读不进去,因为定力还不及,气躁心浮。读完洪亮先生的苏传,又忍不住再读了林语堂的,觉得林语堂写的喜则喜矣,却只说了苏东坡乐天的一面。大约是写给番邦人士读的,所以文笔力求浅显,表达更见快意。你们有睿智的莎士比亚,我们有豁达的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现在遥望,也是不朽的传奇,甚至后人大都要以传奇目之。但在当年,在他活着的时候,可是一路的艰难困顿,没有任何的传奇可言,宦海沉浮,官场倾轧,他不止一次想到死。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领着全家老小,囊中一文不名。假如他身上有传奇,那不外乎两点,其一为大河奔涌的文采,再就是于最平常的日子里也能感觉生活的诗意,后一点真是了不起。他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化阵营中最有天真气的人。问题是他既不像同时代的朱熹那样教条可鄙,也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无稽可乐。他处理政务,其实是一把好手,但在庙堂屡受掣肘,大抱负不能施展。外放或被贬,但凡有一点权力,他就闲不住,民生的大小事宜他都能做,也都乐意去做。他的词固然雄浑开阔,但他的诗常带世俗劲儿,真是又亲切又妥帖。像苏东坡那样的文采简直是上天的眷顾,凡人可遇不可求。他的人生是敞亮的,虽然没有惊天动地般的伟业。

这个敞亮的人有多牛呢?在他活着的最后时刻,和尚朋友教他想来生,他不,说空想没用。有朋友劝他说你还是这么想比较好。苏学士回答的是:勉强想就错啦!说完他就走了。他到临终依然清醒得很。

以前我会经常忧虑生之有涯而书海无涯,所以很多的书读得囫囵潦草。及至中年,经常一本书读上个把月。现在看来,以前读得还是太勉强了,所以经常露怯,相当无知。一勉强就过,凡事概莫能外。也许再读十年,可以好一点。于是,我想好了,以后每年冬天,趁着江北落雪,把这些书搬出来,应应雪景,真是人生美事一件。

乐读冯旭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人自古对读书总是怀着几分敬意的。通过读书,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一条人生的出路,不失为一个绝好的选择。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样的教育下,我记忆中的书籍大多和考试和教育有关了,关于书的记忆也总是掺杂着一些无奈和勉强。

儿时,多读书,不求甚解,总是为多读了几本书,多晓得几个作者而沾沾自喜,知识和阅历都很是浅薄,所以并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热闹一阵之后便淡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渐多,迷茫和烦恼渐多,看书有了些许的主动和选择,也有了更多感悟,人也渐渐成长起来,这才慢慢品到了读书的乐趣,原来成长本身就是一本书,而书也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上学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钱用来买书,图书馆就成了爱书人的最爱。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一杯清茶,一本好书,阳光伴你左右,慢慢品之,书中的思想若有与己碰撞之处,启迪思维,甚感欣喜,整个身心都觉得舒展,如沐春风。或是开阔了视野,知以前所不知,又或只是博自己一笑,都是值得的,久而久之,书中的精华会渐渐渗入骨髓,人也变得开阔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的气质大概就是这样练成的。想来读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呢,尤其是读到一本好书,对己有益的书,有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今,我已近三十,惭愧的是读书甚少,多为考试而读,为专业而读,自知书海无涯,而我所接触不及冰山一角,所幸由于工作环境的便利,我可以接触更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此时的读书不为功利,只为喜欢,如此一来,只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了。

时代变迁,我们所能接触的阅读方式渐多,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图书都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不可少的途径,我们关注名人博客、微博,关注自己喜欢的作家,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有点像快餐,快节奏的时代,读书是不是也应该快餐化?也许是吧,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了,是书籍握在手中的踏实和亲切感,它就在你的手中,看到好的句子,拿着笔在那里圈圈点点,亦可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和评论。等时间逝去,你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好像见到了一个老朋友,书里承载着你过去的成长和记忆,书也许有些发黄发旧了,它诏告着这本书的历史,而我们从书中汲取的营养让我们的人生越发丰盈了。所以,我仍然钟爱书本,钟爱纸质书籍,置身于书海中,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沙龙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忠诚的朋友,他们可以告诉你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道理,只要你愿意倾听,愿意深入了解它,你总会有所获。因为,书,一直在那里。

以前看过这样几句话,觉得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我们都是历经长达10个月的制版、装订,才终于面世。每过一岁,我们增加新的一页,上边巨细无遗地记载着全年的言行事迹,那空白的扉页则是我们一张白纸般的婴儿期。没有人知道各自最终定稿多少页,但当缓缓合拢棺木的黑色封底,盖棺论定,我们是否应该让看完的人觉得开卷有益?这是个浮华奢靡的时代,很多人美容化妆,在自己的封面上大做文章;很多人锦衣狐裘,在自己的装帧上花样翻新。他们用塑料封套给自己戴起朦胧的面纱,用檀香礼盒让自己住进豪华的包间,常忘了充实里头的内容,反倒任凭其匮乏、瘠薄、荒芜。”

书有好坏之分,人亦有善恶之分,因为书是由人写的,有的书内容冗长,却毫无意义。有的书精短练达,却影响深远。我们可以选择看什么样的书,亦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选择如何挥洒人生这本大书。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崇高的境界,但是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情,也能彰显人性的善恶,只要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是无悔的,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那就足矣,那我们这本独本就算是一本好书。

书如斯人,每本书都带着作者的印迹,承载了作者的思想、理想乃至梦想。

而我们的人生有几多酸甜苦辣,几多悲欢离合。或精彩,或平淡,或曲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啊。

人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更应该注重生命的深度,不断提高生活的质感。

读书可以广,可以泛,以最大程度拓展知识面,在读不同的书籍的时候,才能融会贯通,心领神会。书与书之间也总有相通的地方,一个领域的了解也许有助于你对另一个领域更好的开拓。然而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亦应注重读书的精与细,深与厚。在有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底蕴之后,才能对某一领域深层挖掘,才不至于空泛虚无,从而运筹帷幄,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实践和所读所学形成新的见解和研究。这是书的延伸,也是知识的升华,对我们个人而言,更是一种提高。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人们说,读得越多,你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于是我们就继续去读更多的书,把自己的思想向着更远的地方伸展,也许我们的脚步和足迹到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我们的书籍和思想可以带我们去遨游。珍惜和享受每一刻与书独处的时间吧,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体验,也是自我的不断升华。

读书,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享受生活,享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