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生最大乐事。许杰小时进私塾开始读书。他说:“自己认字不多,读书不久,塾师教我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后读的《大学》、《中庸》,都是逼着我背诵……我真不知道这‘读书乐’究竟乐在哪里。”后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曾如饥似渴地读了一些新东西。他回忆说:“当时,各种社会思潮传入,我们开始读革命书籍,却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诗,叫做‘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是人生最大乐事。”这是他的读书体会,也是他的人生感受。读书之乐乐在哪里呢?传世很久、传入甚广的关于春夏秋冬四时读书情趣的着名组诗《四时读书乐》告诉人们:春季,“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概括了中国古代人的读书情趣,反复涵咏了“读书乐”的主题。说明读书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动人心弦的主题。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来,觉得这话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古人还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更决非终年孜孜小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
读书是“充实人生意义的事”。许杰“五四”时期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期刊,对他最初迈上人生道路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阅读大量新文学作品,也就成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动因。他认为,“读书的本质,原来是我们获得知识、扩大知识、充实人生意义的事”。因此,他读哲学书,是为“探寻一点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看文学书,是要“涵泳自己的性情,使自己的生活情趣不致枯燥贫乏”。他还说,自己所取得的一点成就,与他“东翻西凑地读书分不开来”。而“从书本的阅读与实践中前进”,“从读书中找书”,则是他一生奉行的读书做人和治学创作的准则。他总是把读书、实践与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把从读书、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问,用在做人和治学创作上,做到学以致用。
他还提倡不仅要读文字书,还要注意阅读人生这一本大书,要把读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更透彻地认识人生,也可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相得益彰。许杰读书的体会揭示了读书的本质,告诉人们,读书不只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充实人生,学会做人。要做人就要读书。“人不读书,不能成人”(廖沫沙语)。只有把读书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读好书并做好人。
从读书中找书读,是读书治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们可以从读历史书中去寻找那些已有定论且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书去读,也可以从读文学史中去寻找那些已有定评的文学着作去读,还可以从读名人传记中去寻找那些名人读过的书去读。只要用心读书就会从读书中找到该读与可读之书。要尽快把读书的愿望变为读书的行动。只有用心读起来才能享受到读书之乐。
选读个人成长书籍
现代人大多数已不满足于得过且过。他们明白,“追求幸福”意味着开发他们的全部潜力。一些着名人物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潜能。“个人成长书籍”对于他们的成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个人成长书籍”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和生活。“个人成长书籍”种类很多,诸如名人传记、“激励丛书”、“自我改善丛书”、“成功法则全书”等。美国作家、演说家、企业家贝克·哈吉斯本身就是“在正确的时候,一本正确的书能改变你的生命”的活生生的例子。1986年,贝克·哈吉斯在船厂做工,每小时赚5.5美元薪水,家境困难,生活漫无目的,为自己感到难过。他的嫂子觉得他还是有一些潜力的,于是,给了他一本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年以前的巴勒斯坦,在一个被称为拿撒勒的村子旁边住着一位上了年纪、很富有的商人名叫海菲,他被人们称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海菲对他所信赖的仆人讲述了他如何从贫穷变成难以置信的富人的故事。一共讲了1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一则成功的准则,告诉人们,“今天我开始新的人生”,“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我要控制情绪”,“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他读完这本书,脑海里充满了“希望”,增强了自信。他放弃那份没有前途的工作,重新找了一个销售手机的工作。公司把他安排到离公司45英里以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地区去上班。他充满信心地实践曼狄诺定下的准则,第一个月就挣了4000美元,一个月内,创建了自己的手机销售生意。至今,他已拥有了几个快速增长的公司,着有5本关于自由企业精神和个人成长的书。贝克·哈吉斯认为,个人成长书籍告诉我们,在成为某一种人以前知道自己将成为的样子。
书籍给我们希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它让我们伸展自己,它在我们的梦想中播下茁壮成长、开出灿烂之花的种子。它向自己的全部潜能挑战,以充分发挥潜能;它给予我们改变的力量,做得更好,变得更富有。这是他对“个人成长书籍”价值作用的精辟概括。他还说:“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须做成功人士所做之事情,其中之一就是读书致富。”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经验,也是对世人的忠告。
成功者大都得益于“个人成长书籍”。许多着名人士认为,某一本个人成长的书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的转折点。富商和畅销书作家克利门·斯通说:“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这本书改变了我生命的进程。”希尔的书鼓舞斯通养成了一个坚持一生的习惯,就是给别人提供有关个人成长的书籍,以鼓舞其成长。
他乐此不疲地坚持长达50年。唐纳·李德是早期的电视明星,也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她曾是个羞怯、缺乏自信的高中生,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后,增强了自信,她在学校舞会上演出总是扮演主角,演得都很成功,后来从影,活跃于电影、电视界长达40年之久。温迪斯连锁快餐店创始人大卫·托马斯,曾经在高中时退学,极其缺乏自信,他偶然读了诺曼·文森·皮尔《积极思维的力量》这本书后,重新认识了自己,命运也发生了变化。而今,他已在全球拥有上千家快餐连锁店,组成一个“快餐帝国”。这些事例说明:“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通常都有一本好书。”他们通过阅读神奇般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充分显示了“个人成长书籍”对于改变人们生活的力量。这种书里面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常识和智慧,堪称人生教科书,可以帮助人们成长并改善人生,帮助人们在人际关系、金钱、达到目的等方面变得更富有。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个人成长书籍”。1999年,《今日美国》报纸一篇文章介绍了过去5年中的100本最畅销图书的书目,有1/3的书是个人成长书籍,在10本最畅销书中,个人成长书籍就占了9本。1997年,美国人花费在个人成长书籍方面的费用比花在CD、报纸和杂志方面的费用多得多。这说明人们都希望自己健康成长,阅读“个人成长书籍”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你知道什么,而不是你认识谁。如果人们想成长,想成功,无论你的年龄背景与受教育水平如何,你总可能找到读书的理由而不是为不读书找借口。你可以选择让自己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热心的读者,这与你选择随大流而不读书一样容易。“利用你的时间,借助别人的作品来提高你自己。这样,你会轻松地得到其他人通过艰苦劳动才能得到的东西。”这是苏格拉底对人们的忠告。
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
熊十力(1885一1968)是20世纪中国着名的哲学家,《新唯识论》是体现他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他主张哲学旨在于探求本体,本体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熊十力少时聪颖好学,记忆力极强,好探求宇宙论,年轻时便阅读了儒家六经、道教经典,并浏览了大易爻象,阅读格致译本,对于王夫之、顾炎武及启蒙维新之文,更是手不释卷,反复研读。广泛的涉猎,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功底。熊十力一生对儒家经典研究颇深,学识渊博,着述宏富,名气很大。
熊十力治学严谨,讲究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据一份资料记载,20世纪40年代,有一位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介绍和推崇熊十力,还在一位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着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于是,他给熊十力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做学问,讲了一些治学与做人的看法。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服装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年已读过了。熊十力很不高兴,对他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些日子,徐复观又去见熊十力,告诉他说《读通鉴论》读完了。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点得意地说:“书里有很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毫不客气地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营养。比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那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读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出息!”熊十力把徐复观骂得目瞪口呆,但让他懂得了原来读书是先要读出书的好处。他说:“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还说:“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经过这一骂,徐复观改变了原来的读书态度与方法,不仅虚心“复观”,而且耐心深思。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学者,着作等身,为重新检讨和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出色贡献,特别是在台湾、香港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书是要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是读书经验之谈,也是治学得道之语。一个懂得学习真谛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书本中的知识,懂得欣赏别人不同观点的人。欣赏的过程是个思考与理解的过程。学会欣赏,你才会真正理解书中一言一语的要义,你才有资格对它进行评点。这才是读书学习应采取的基本态度与方法。高傲自负,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学问之门,学到真正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