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1966100000002

第2章 宁静的力量(1)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抚慰疲惫的心灵?

静以修身,停下来享受孤独

所谓“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意味着一种孤独,对于孤独的承受是一个人的精神的考验,也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当今社会,太多的人觉得生活压力大,太多的人感叹活着累,太多的人抱怨过于忙碌,心灵好似被折磨得失去了痛觉和知觉。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从来就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活着。常常被现实弄得疲累不堪,茫然不知如何前行。心灵的脆弱程度我们无法想象,但愿不要被压迫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人的心灵好比一幅浓妆淡抹处理得宜的进阶水墨画,构图若过于复杂拥挤会破坏它原有的韵致。只有在广袤自由的想象天地中留出足够的令人遐想的空间,方能充分显出画的有分寸的美丽。所以,当你开始对现实抱怨,感觉心灰意冷疲惫不堪时,要及时地为自己留出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给心灵一段没有压力与约束的时间。停下曾经只顾赶路的脚步,去享受这一刻属于自己的安静与孤独。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顺带着怜悯或者同情等附加感觉。除了当事人自己,我想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完整地理解那种心境。“孤独”,它的本身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让人雾里看花,无法触及其真正意义。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作为依据,是对理解孤独的一种另类的欣赏。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经填过一首《卜算子》的词,其词如下:“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情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曾引起过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关于这句话最好的解释恐怕要数《耆旧续闻》里陈鹄说的“取兴鸟择木之意”了,这首词的立意高远,寄意深远,苏东坡谪居黄州的孤独心境被完全且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群树成林后的茂盛之态固然是美,孤树傲然挺立于原野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白鹭群栖成群结伴是美,独鹭姿态优雅浅行溪畔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群峦叠嶂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美,一山独立傲视地平线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更何况后者更能让人体会出遗世独立俊秀挺拔的意义。

杜甫遥望泰山时曾经写了一首名为《望岳》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它足以证明“独立”的优美。戴叔伦在《游清溪兰若》的诗中说:“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此句更将孤峰的俊奇描写得淋漓尽致。

真正把孤独当做一种绝美的心境来体会、把孤独提升到艺术境界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片白茫而广阔无垠的群山中,没有丝毫人烟,无丁点飞鸟的踪影。一位老翁独坐于一叶小舟之上,他手里的鱼竿静静地垂向江面,他钓的是他那宁静的心灵,而非寒江中的白雪。

《江雪》显然写的不是实景,而是写的意境。它的意境有两个:一个是孤独之情,一个是傲然之态。独自垂钓的渔翁在身后辽阔雪景的衬托下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孤立无援。诗中孤独的渔翁是高傲的,他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而垂钓,钓的就是那份孤独心境,享受的就是那份寂寞心情。他反其道而行,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候独坐于孤舟之中,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让步,固执地在皑皑白雪覆盖的寒江垂钓。这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而非一首简单的诗,它是诗人那意在与寂寞为伴的心境,是一次诗人的自我内心袒露,决然却不决绝。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孤独。要学会把孤独融入到它所带来的淡淡温情之中,这样不至于在孤独降临之时茫然四顾不知所措。

孤独作为一种存在,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大悲大痛大悟后的一种心灵归属。当生活终于回归平淡,我们不妨与孤独相伴,痛并快乐着,孤独并幸福着。

孤独的生活需要一种宁静。在这份宁静的孤独中,无需为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而烦恼,无需为了生活中的压抑而烦闷,无需为了未来而担忧感伤。

孤独,是一种知足的美,淡了奢求,淡了希望。人们以为淡了希望,也就淡了人所应有的价值,其实,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奢求过多。当每一个生命踏上沾满世俗尘埃的旅程时,于他本身就注定了一些本该自己拥有的东西。将平静的心灵安然地摊在阳光下晒晒,你会感觉到,能够拥有孤独也是一种幸运。一个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思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

一本书、一首歌和一杯咖啡,就足以让你虽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灵却享受着无限宁静的幸福与满足。夜色寂然,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一卷在手,心如明镜,伴着孤灯吟诵深思。放眼未来,只有注重自身的才智沉淀和知识积累,才能将人生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孤独的时候,心灵得到了休息,知识得到了积累,智慧得到了沉淀。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楚,目标也更加明确,何乐而不为呢?

孤独是一种力量,更是一剂良药。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孤独时我们自然无法享受到与人共享喜怒哀乐的痛快,但我们可以在孤独中领悟人生;回想曾经的“快意恩仇”,在如今的孤独中自我成长。静以修身,与其让生命在无止境的渴望中迷失自我,不如置身于孤独之中,省视心扉,净化灵魂。

若你在灯红酒绿中迷失方向,记得从孤独中找回自我。若你一不小心踏入迷途,记得让孤独帮你找到自己的错误。当你徘徊在罪恶的边缘时,让自己孤独一会儿,它可以帮你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善良的一面。失败之后,我们往往会丧失斗志,颓废不堪。此时,孤独就像是一位慈母静静地接纳我们,让我们在孤独中沉思失败的原因,在孤独中等待更好的机遇。没有孤独,这个世界会变得凌乱不堪,甚至失去理智。

只有暂时地置身于孤独之中,静下心来,才能在喧嚣的尘世里,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才能不断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诱惑而偏离最初的目标。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孤独培养。

今天的社会,处处充满着诱惑,想要静下来或者让自己孤独一会儿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种种外界的干扰。虽然有些难,但是要努力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

心静似水,淡泊人生才高远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摒弃很多东西,金钱欲、升官欲、急功近利、不满足的内心等等。我们需要坚定自己内心那唯一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够反躬自省,不断完善自己?

平常心与烦恼心之别何在?前者的重点在一个“淡”字上,后者的重点在一个“乱”字上。人们一生之中,处处都有风波险阻,时时都会遭遇功名利禄。立于这个复杂的社会之中,一旦有了淡泊之心,是非之心的存在感就弱了。

诸葛亮告诉孩子:“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庄子也曾告诉我们:“淡然无极,淡而无为。”古人的意思是说:人要清静、超脱。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淡泊作为人生的一种从容之姿态,是对生命的珍视、对世事的释然。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哲学,更是不论远到天涯海角都可以随遇而安的状态。它的表现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享受生命中的宁静。

人生在世,多在为生计奔波,往往为生活所累。追名逐利并斤斤计较之人多过甘于寂寞且淡泊名利之人。但这不代表就无淡泊名利之人。“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做到了;“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的苏轼做到了。

淡泊是一种水流淌而不择其道的幸福,是一种树任风摆的逍遥自在的幸福,是一种面对人生宠辱坦然处之的幸福。能够拥有淡泊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来先看一个故事: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华尔街附近的餐厅里做零散的工作,勤工俭学。一天,他满怀信心地对餐厅的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相信我有一天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进华尔街的。”说完满怀希望地看着大厨,似乎在等一个肯定的答案。

大厨抬头看着年轻的留学生好奇地问:“年轻人,你毕业后对人生有什么打算吗?”

留学生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结束后就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可以拥有丰厚的收入,而且还会前途无量。”

大厨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我想你是没有听明白我的话,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兴趣和人生兴趣,是一种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留学生听完大厨的话一时无语,显得很茫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看着留学生的表情,大厨长叹道:“如果经济再这样继续低迷下去,餐馆生意不景气,不能够维持生活的时候,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说完,大厨一脸的惆怅。

大厨的话让留学生目瞪口呆,他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他不相信眼前这个一身油烟味的厨师会跟华尔街的银行家沾得上边。

大厨对还在愣神的留学生解释说:“我以前就在你向往的那条华尔街的一家银行上班,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忙碌,没有一点自己的业余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烹饪,喜欢看着大家吃我做的菜而感到满足的样子,那样会使我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写字楼里忙到凌晨l点多才弄完手头的活。当我啃着令人生厌的汉堡包充饥时,我决定辞职,我不要被这种工作机器般的生活所束缚,我应该选择我热爱的烹饪为职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现在我的生活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只有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那个死板的结果。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人不需要拥有很多财富,也不需要成就一番伟业,只要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过得快乐而自在,就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淡泊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它顾自怒放着,以它简单却不平凡的追求。

让我们来再看一个例子:

1875年2月18日,卡尔基生于法国阿尔勒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过着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1996年2月18日,是卡尔基的121岁生日。女记者莎燕·雷伯采访了她。问:您老怎么能活这么久?

答: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问: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答:没有秘诀。要是有,我早就高价卖给你们了。

问:你早晨一起床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答:上厕所。

问:然后干什么?

答:卸完“货”后上“货”--吃早餐,接着晒太阳,爬山。

玩笑归玩笑,老太太还是讲了对健康长寿的认识和体会:“人要乐善好施,千万别琢磨人、算计人!健康是福,是最大的财富,花几百亿也买不来寿命。”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老太太又向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想以此证明,人有好心易长寿,心术不正者易短命。

那是1965年,她已90岁,一位不速之客找到她家,非要每月给她一笔养老金不可。此人叫拉伯莱,是法国小有名气的法律公证人。他先念了一阵慈善经:为使卡尔基老太太生活富裕,享受天伦之乐,他慷慨解囊,每月发给老太太2500法郎养老金。老太太喜出望外。但心想: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世间哪有这种好事!在老太太追问下,拉伯莱终于说出了全部的盘算。养老金不是白给的,老太太去世后她祖先留下的那幢房子要归拉伯莱所有。老太太微微一笑,答应了,并到公证处做了公证。

当时拉伯莱年富力强,仅46岁。他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地展望,90岁的卡尔基顶多再活七八年就要走人了。

贪心的拉伯莱天天盼老太太生病快死,但她却一直健康如常,而且越活越带劲儿。而工于心计的拉伯莱却郁郁寡欢,每况愈下,终于在1995年76岁时患心肌梗死撒手西归。到拉伯莱死时,30年间先后给卡尔基老人90万法郎养老金,高出房产4倍多。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卡尔基老太太得知拉伯莱死时,伤心地流泪,十分惋惜地说:“他有很高的文化,可惜不虚心!为什么不找我要一瓶APC备用呢?”当时老太太还嘟囔一句:“唉!拉伯莱先生!这么聪明绝顶的人怎么也会做亏本的生意呢?”

1997年6月3日上午8时28分,卡尔基老太太于阿尔勒湖泊养老院无疾而终。法国总统希拉克为她拍来了唁电:喜娜·卡尔基老人--虔诚的灵魂,两次世界大战的见证者,安息吧!她女儿念完唁电,跪在遗体前大声痛哭。突然,遗体动了,许多人都吓跑了。女儿摇动遗体,老太太微微抬手,喃喃地说:“我……要……喝水……”

卡尔基老太太又创下一项起死回生的世界纪录!她神奇地又活了两个月零一天,于同年8月4日上午9时18分去世。

卡尔基老太太享年122岁零164天,成为正式载入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长寿的老人。

中国也有一句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间的意思不言而喻,不好的心境能误君性命。而宁静祥和的内心,平和安然的心态才是我们一直寻找的长生不老的秘诀。

无论生活交给我们的担子多么繁杂沉重,我们都应该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不可多得的恬静,给自己的心灵一点安慰。让自己属于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

有个俗谚:“威猛的狮子,即使只是为了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古人说:“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

大凡到过日本京碧寺的人,都会见到山门匾额上的“第一议谛”4个大字。这是一件书法杰作,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凝视,观赏盘桓。

这4个字是200多年前洪川大师的手迹。只这4个字,洪川大师就写了85遍!

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然而,替他磨墨的那位弟子,却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讳的人。洪川的每一点捺,若有一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弟子这么批评。

“那这一幅呢?”

“更糟,比刚才那幅还差。”弟子摇头说。

洪川是个一丝不苟的人,力求完美的人,不愿意敷衍了事。

因此,他耐着性子先后写了84幅“第一议谛”。

遗憾的是,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弟子离开片刻的当儿,洪川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下我可以避开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了。

于是,洪川在心无所羁的心境下,自由自在地挥就第八十五幅“第一议谛”4个大字。

他的弟子回来一看,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