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历经几千年的锤炼,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方法,有因身体外部环境养生的方法,季节保养、起居保养、饮食保养、地域保养、情志保养、环境保养;有因身体部位的方法,生殖保养、胸腹保养、足部保养、头部保养、眼睛保养、肢体保养;有因陶冶情操的养生方法,气功养生、舞蹈养生、琴棋书画养生、旅游观光养生;有因中医药特殊技能养生,食疗、药调、针灸、按摩、火罐、熏洗、坐浴、****……林林总总,随手拈来,遍地开花。但都有共同之处:第一,所有方法都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脱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单纯的“方法”是达不到养生目的的;第二,许多方法都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高深莫测,难以掌握,贵在生活性和坚持;第三,中医药常用养生技能,如气功、针灸、按摩、刮痧、熏洗、食膳等等是特殊的专业技术,既是养生技能,也是治病手段,养生中只用在必要时,将另章讨论。
然而方法虽多,但由于人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不可能离开环境、饮食、情志、劳逸四个方面。以此分类为统率,不仅可以囊括中医药养生的所有方法,从养生学科理论体系上更容易建立和明确。
环境护理
一、环境护理的重要性
环境,就养生而言,是指人类生存的外界影响因素。包括有人体受外界影响的自然界环境;人体在生存过程中对心态产生影响的心理环境;社会变革、转型过程中对心理、机能影响的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与人生存密不可分,如果不能顺应规律和主动调节,提高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直接会影响到人体的自然寿命和生活质量。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涉及到情志的改变,宜纳入情志护理的范畴讨论,本节只讨论自然界环境护理。自然界环境影响健康的因素广泛,就养生而言,能够控制的主要是:顺时调气——主动适应自然;采天地之精——有效利用自然;提高机体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提高应变能力;防御污染——抵抗外邪;及时去污——早期排除毒邪等五个方面。
二、环境护理的方法
(一)顺时调气
“顺时调气”是主动适应自然的方法,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中所指出的“天人相应”
的观点是顺时调气的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灵枢·邪客》明确提出:“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由于天人同一法则,自然界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息,所谓“生物钟”现象成了人类适应自然的必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生物钟现象例证,所谓“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反其道而行之,就必不可免的破坏人体正常运转规律和打乱人体生物钟现象,而出现生物钟失调。“顺时调气”就是维护人体生物钟与自然界协调一致。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谓“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
“顺时调气”最主要的是按年、月、日、时自然界变化规律,调整机体状态,达到与其平衡协调、保持稳定。
1.年时养生年岁之气不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及“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或“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或“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或“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或“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或“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养生中了解岁气变化有利于规避自然界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所谓“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2003年是癸未年,根据五运六气理论,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也既是上半年岁气以“湿”为主气。而SARS 猖獗的主要自然条件无不与湿浊相关,SARS 首发病例的广东河源县,在当年4月25日逢洪水灾害;北京地区SARS 暴发流行,在当年根据国家气象局网站记载,北京地区春季降雨量是常年平均值的近7倍;SARS 病毒携带者果子狸生存环境也是潮湿地带;SARS 病毒在透气性差、湿度大的塑料和玻璃表面存活2天左右时间,在痰液和粪便中可存活时间4天左右,而在空气中仅为半小时左右,这些事实无不说明湿浊为患,与当年岁气相关。SARS 流行规律和运气规律的高度一致性,还提示运气即岁气的变化对瘟疫发生的决定作用,说明一定的宏观气候因素决定着一定的人体病侯特征和瘟疫流行特征。正如《上经》所谓“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由于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从天文气象的宏观视角探讨气候与物候、气候与人体病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长期的实践观察为基础,以天干地支纪年,赋予干支以阴阳五行、时间方位、音律脏腑等内涵。六十年一个甲子循环,用以表示气候与物候,气候与人体病候之间六十年复始的变化周期规律。因此,年时养生一般为宏观调控,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视季节和日时的变化。
2.季时养生
季时之气不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阳气的养护也有与其相同的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此说明人体顺应自然规律,也既是“春夏养阳”,上半年以阳气生长,机能运化、向上为佳。“秋冬养阴”,下半年以阳气内存,机能平稳、静养为佳。根据各季特点作适应性调节。
春季以疏通、舒展为养生原则,调整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保护人体勃发生机,以利夏季成长。而春季的春雨、春雷、春风、春寒在养生中需注意:春雨润物贵如油,清洁的春雨可作润肤品;春雷惊蛰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春风和煦万物生长,人体宜户外活动;春寒潜藏应适时春捂以免伤阳。
夏季以繁茂、充沛为养生原则,调整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保护人体成长生机,以利秋季收获。而夏季的火热、炎热、湿热、暑热、烘热在养生中需注意:夏季虽说以热为主,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清热,清热会伤阳气。即便是清热也并非千篇一律。火热成毒有红、肿、热、痛表现宜清热解毒以消散;炎热弛张宜选用植物花、叶类轻扬之品散发;湿热黏滞单纯清热不可取胜,必须除湿,宜多食薏苡仁粥类;暑热有挟湿、伤津的特点,必驱暑,除湿、生津协同,宜荷叶粥、冬瓜汤(粥)、绿豆汤(粥)或藿香正气液类;烘热发自阴液不足,尤其注重生津宜中药生脉饮类。
秋季以平衡、稳定为养生原则,调整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保护人体平稳生机,以利冬季封藏。而秋季的秋高气爽、温燥(初秋挟夏季火热之燥)、凉燥(深秋挟冬季寒冷之燥)在养生中需注意:秋高气爽万物成熟,阳气容平,积蓄了全年阳气有利渡冬,不宜损伤;但燥为秋季主气,易伤阴津,不利“秋冬养阴”。因此,温燥宜凉润选中药桑杏汤类,凉燥宜温润选中药杏苏散类。
冬季以闭藏、安静为养生原则,调整起居、运动、饮食、情志等,保护人体储藏生机,以利春季发生。而冬季在养生中需注意:尤其是冬至前后是全年最冷的时段,全靠人体在前面季节储藏的阳气与自然界的寒风、寒冷、寒湿相抗衡。风为百病之长,有风更易让邪气进入人体,何况寒风伤卫阳,人体防御能力下降会导致多种病证养生中宜适时躲避之;寒冷宜凝,表现为不通则痛,除保暖外宜温熨驱寒;寒湿浸骨除保暖和温熨驱寒外熏蒸也是不错的选择。
3.日时养生日时之气不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养生是落实到人体每一天的细微之处。《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世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自然界日出则人体阳气始动,一天的活动开始;自然界日落则人体阳气收敛,一天的活动趋于安静。
然而一日之中阳气的变化在每一季节也各不相同,犹如上文中提到:春三月和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的作息时间调整。这并非在于起卧时间应规定在几点钟,而在于季节性变化在自然界每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各有不同,人体也应有相应的调整。
即便是疾病阶段的变化也是如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强调的是“与天地共阴阳”和“唯变所适”的动态平衡观,合生命之“生物钟”节拍。
(二)采天地之精华
在整体观中我们看到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就生命延续之气“宗气”的形成的成分而言,是来自于自然界之清气和脾胃所化生水谷之精气,这两部分来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宗气”形成的质量,进而影响生命力的质量。尽最大努力有效利用自然,取天地精华,是养生的关键。
然而纯理论的选择在现实社会中是有差距的,那么立足现实根据自身的实际尽量创造条件,多呼吸新鲜空气,多食新鲜五谷果蔬,在景色宜人环境良好的大自然中体育锻炼,放松自我,却是不难做到的,这也是现代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时尚与中医采天地之精华的一致性。
1.天食人以五气五气,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而按五行学说划万物为五,故为五气。实际上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因素,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有利时被称为六气,有弊时被称为六淫。
(1)六气养生。风为春天主令之气,五行中属木,所谓春风扬柳,象征着飘逸、舒展、生长的态势。春风化雨,给人类带来的是雨露滋润,万物生长。因此,“春三月,此为发陈”,所有机能活动应具有上升、疏通、伸展的特征,是谓生机勃发。
火为夏天主令之气,五行中属火,所谓烈日炎炎,象征着温熙、升腾、华实的态势。阳光灿烂,给人类带来的是茁壮成长,欣欣向荣。因此,“夏三月,此谓蕃秀”,所有机能活动应具有旺盛、充盈、满载的特征,是谓生机盎然。
暑热、潮湿为长夏主令之气,五行中属土,所谓万物之母,象征着孕育、孵化、结果的态势。暑多挟湿,给人类带来的是蕴郁腐熟,蓄势待发。因此,居四季中央,所有机能活动应具有化生、演变、成熟的特征,是谓生机孕育。
燥为秋天主令之气,五行中属金,所谓艳阳高照,象征着清洁、肃杀、气爽的态势。秋高气爽,给人类带来的是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因此,“秋三月,此为容平”,所有机能活动应具有平稳、收敛、清肃的特征,是谓生机潇洒。
寒为冬天主令之气,五行中属水,所谓冰天雪地,象征着封藏、隐匿、踡缩的态势。天寒地冻,给人类带来的是寒风凛冽,裹衣厚被。因此,“冬三月,此为闭藏”,所有机能活动应具有安静、蛰伏、存内的特征,是谓生机蓄备。
(2)六淫致病。当六气变化超过了人体承受能力,导致疾病时就成为外感六淫之气。已在病因学说与辨证中讨论,在此不再重复累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