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艺术论
19611300000027

第27章 动画类型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3)

四、改编类

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是动画片创作的重要取材途径。一般而言,多是对叙事类的世界文学名著的改编,这里不是指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和寓言等。

叙事类世界文学名著主要指以小说和戏剧剧本为蓝本,它应具备三个条件,才适合改编成动画片:第一,作品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是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第二,人物性格突出,个性鲜明,动作性强,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富有戏剧性,构思新奇、表达巧妙、极富审美价值,是人类享受不尽的艺术宝藏;第三,中外著名的小说、剧本跨越民族、国界,跨越时代,经得起全世界长久的考验,从而愈加闪耀其思想光芒和艺术美色,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文学名著改编动画片凭借上述三条就具有很强的观赏吸引力和票房号召力,这正是改编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文学名著为改编提供了极好的思想艺术基础,但这只是动画片再创作的素材,决定改编成败的关键环节还在于运用动画思维,根据动画艺术特征,遵循动画创作规律和方法进行全新的、动画式的艺术创造。

下面将以三种不同改编类型为例,分别具体阐释如何根据动画特性将文学形象转化为动画形象。

1、基本采用原著艺术框架。

此类指动画片基本保留原著的人物形象特征、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艺术风格的改编类型,但在原著中又深入挖掘可能展开的动画想象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动画夸张变形、超越时空的全能性表现方法。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钟楼怪人》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巴黎圣母院》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十五世纪巴黎为背景,描写巴黎圣母院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之后,他那被禁欲主义所压抑的情感蠢动起来,疯狂地爱上了她,并且不择手段地想占有她。弗罗洛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街头劫持爱斯美拉达,但她却被弓箭队长菲比斯救出。因此,女郎与队长相爱了,为此,弗罗洛怒火中烧,挑拨离间,陷害女郎。在主教罪恶的****支配下,他对她的追求却变成了对她的迫害。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相貌非常丑陋而怪异,但心地善良。他也深深地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他的爱却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他虽自惭形秽,自愧不配有爱。但当弗罗洛的罪恶企图不能得逞时,便对爱斯美拉达判死刑。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奋不顾身地来到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女郎救出,并安置在圣母院顶楼避难。教会视吉普赛女郎为女巫,法院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们闻讯赶来攻打圣母院,营救女郎。混战之际,弗罗洛把爱斯美拉达劫出圣母院,威逼她屈从他的****,但遭到女郎断然拒绝。于是弗罗洛把她交给追捕的官兵,美丽的少女在圣母院的顶楼被绞死了。卡西莫多在无法救助女郎时,绝望而愤怒,毅然将自己的养父、主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弗罗洛从顶楼推下去摔死。同一天,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也失踪了。十八个月后,人们在收放犯人尸体的地窖里发现了他和女郎的尸骨,一具把另一具抱的很紧,书中结尾写道:“人们想要把他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作了灰尘。”

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色彩,以及渗透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为再创作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非常适合改编成动画影片。

从有利于改编为动画片的角度着眼,其戏剧性表现在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人物行动和环境造型四个方面。

(1)雨果笔下的人物形象、外貌和内心、行为和性格极其鲜明:爱斯美拉达天真美丽、善良而勇敢;弗罗洛端庄而威严、猥亵而险恶;卡西莫多虽奇丑无比、但善良而纯真;菲比斯英俊而潇洒、又轻浮而自私。显然,人物自身、人物之间关系以巨大反差和强烈对比,构成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多重矛盾冲突。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把阴影掺入光明,使滑稽丑怪结合崇高优美而不让它们相混”(见雨果《克伦威尔序》),正是在这种美丑对照中使人物造型的动画设计个性各异,色彩丰富,戏剧效果更浓。

(2)雨果在小说中设计了两组三角关系:一组是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弗罗洛之间的恩与爱、情与仇的关系;一组是爱斯美拉达和菲比斯、弗罗洛的恩与爱、妒与恨的关系。这四人两组的感情纠葛蕴藏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形成了推动情节进展的冲击力。为动画片奠定了良好的剧作基础。小说情节发展充满悬念与巧合、发现与突转,紧张曲折,变化莫测,通过动画手段展现在银幕上将会极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3)基于上述人物形象造型的奇特差异,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尖锐激烈,决定了人物行动富有传奇性色彩。动画家充分发挥了想象,对人物行动进行了大幅度夸张地设计,爱斯美拉达跳舞飞转迷人,卡西莫多在愚人节中被众人愚弄、欺侮,爱斯美拉达的同情与帮助,弗罗洛迫害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救助她时,抱着她飞檐走壁,攀援绳索在圣母院塔楼中间自由悠荡。  这些超越时空的夸张变形动作,无一不展现了动画艺术的优势。

(4)发现并挖掘原小说中的“非小说”、“非戏剧”成分,使之赋予独特戏剧效果。小说第三卷描写了15世纪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它与故事情节毫无关系。但雨果本人很重视这一卷,他在《定刊本前记》中请求有水平的读者在这些小说之下的非小说成分中寻找隐藏的美学和哲学思想,并说它“将使《巴黎圣母院》变得完整”。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情有独钟,把它描写成“一个巨大的石头交响乐”,它代表着哥特式教堂的最高成就。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至1235年,工程历时72年。它的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钟塔,靠近后面的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大门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样式,而采用两根交叉的曲线结成线条轻快的尖拱券。尖塔、尖拱券,再加上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修长华美的立柱、簇柱等,表现出一种向上升腾、驾空缥缈的外貌,使人们产生超凡入圣的宗教感情。正是在这神圣而崇高的圣母院里发生了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悲惨故事。动画家抓住了环境与命运的反衬,美与丑的对抗,使静态的教堂与动态的人物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而富有讽刺性的悲剧意味,在“石头交响乐”中控诉了中世纪神权和法权的黑暗统治,预示着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光。

雨果的浪漫主义就是给予作家思想的自由和在艺术上发挥独创性的最大自由。他说:“思想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上面的庄稼要自由地生长。”正因如此,他怀着美的理想来描写丑恶,怀着对光明的追求来揭露黑暗,刻划丑恶和黑暗的目的正是为了“在人类灵魂中再燃起理想”,使人的精神向着张扬人道与自由的崇高境界不断上升。

动画片《钟楼怪人》深入细微地发掘原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适合动画艺术展现的思想和艺术因素,并发挥出动画特有的优势,完成了经典性的改编。

2、选取原著片断加以拓展。

长期以来对于“改编是否忠于原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大可不必。改编不过是从原著中取材进行再创作。改编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对于原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各抒其情,各明其志。评价其完成之动画作品的唯一标准是:思想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而对于原著的增删、修改不必多有指责,只要符合逻辑并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就应该承认它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一部文学名著中选取其中最适合运用动画形式表现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进行改编,构成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这是常用的改编方式。

动画片《大闹天宫》选取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前七回,即石猴出世、学得长生之道、讨得如意金箍棒、花果山称王、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等情节。《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就非常适合改编为动画影视片,尤其是前七回,吴承恩仿佛就是专为拍摄动画片而写的。

《大闹天宫》中蕴藏着的动画要素几乎是无所不有的。择其要者,简述几点:

(1)孙悟空是中外文艺史上独一无二的最神奇的动画形象。他集猴的灵性、神的法术、和人的思想、心理、情感于一身,手持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翻一个“筋斗云”飞行十万八千里,有七十二般变身术,生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他的外在形态是猴子自然习性的高度夸张和升华,是个神猴。他的内在精蕴却是有理想、有美德的美猴,他积极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性解放,敢于冒险、开拓进取、不畏强暴、勇敢斗争、机智聪明、乐观幽默,这样一个亦猴亦人亦神的艺术形象对于动画创作来说的确是千载难逢的。孙悟空可谓是叹为观止的动画形象。

(2)孙悟空所处的环境是天宫,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时空界限之所在,完全可以为所欲为、任意驰骋。自然环境如此,人文环境更是各路神仙大显神通的场所。天宫似为仙界,实是人间的投影,天宫实际上是玉皇大帝统治的等级森严的神权世界,与当时社会的封建统治何其相似。玉皇大帝不过是个昏聩糊涂、不辨贤愚而又专横自用的****,只会玩弄一些阴谋诡计和政治欺骗的伎俩。孙悟空原本生活在“仙的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是人性自由平等的生存状态,因而,对于天宫的不自由、不平等、受侮辱、遭伤害的境遇自然要起而反抗斗争,这是孙悟空的思想性格处于天宫这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必然冲突,也正是人世间广大民众对封建统治者进行反抗斗争的必然逻辑。

神奇的造型形象、勇敢的斗争性格、积极的人性追求、恶劣的生存环境、无限的动作时空,充满浪漫幻想,为动画艺术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基础,也为动画艺术家施展自己奇妙的想象和伟大的创造以及艺术才能的展开,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大闹天宫》的改编虽然选取《西游记》的前七回,但并未按原著情节照搬,而且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构成了完整的动画艺术作品。正如该片导演万籁鸣在谈剧本改编时说:“在改变古典文学作品时当然应该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原著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忠实于原著的主题,忠实于原著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这个‘忠实’不等于照抄照搬,因而不应该拘泥于原著。……改编《西游记》为动画电影剧本时,根据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要求,决心对孙悟空‘刮目相看’是原来自己心目中的他来个‘脱胎换骨’,把他刻画成一个反抗者和叛逆者的形象。”于是推翻了原著中孙悟空被玉皇大帝请如来佛镇压在五指山下的悲剧结局,而“改为让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几乎使玉帝坐不成宝座,这样就使孙悟空的形象格外丰满和完整”(万籁鸣口述,万国魂整理《我与孙悟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第141页)这种改编既符合孙悟空思想性格的必然逻辑,也满足了观赏者的心理期待,同时,也达到了性格和情节的双重整体性。

3、取原著之核心,全新改造。

所谓原著之核,即文学名著中的基本思想内容,具体表现在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主要行动,主要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脉络。对原著进行全新改造,就意味着面目全非,使观众几乎联想不到原著,无法与改编联系起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改编呢?索性完全创造岂不更好?其实,名著改编的奥妙之处也正在这里。

这种改编方式取得成功的范例应属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狮子王》。

老实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是不适合改编成动画片的。如从悲剧人物、情节、环境做对应式地转化为动画表现形式,几乎难以找到切入点,难以展开动画想象的翅膀。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难点在于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思想性格:他内心非常复杂、充满矛盾,十分忧郁。叔父杀死父王,母后改嫁叔叔,国家陷于黑暗和混乱,“丹麦是一所监狱”,父王魂魄出现,让他复仇;老同学、好朋友,心爱的人都变成了奸王的帮凶;爱情、友谊、人文主义的生活破灭,但他又要承担“重整乾坤的责任”,可又感孤立无助,“生存还是毁灭”,复仇还是逃避……这种种沉重的、悲剧的心理矛盾冲突又是通过大量的独白表达出来,如果要忠实于原著实在不适合,甚至不能转化为动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