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49

第49章 风头如刀面如割(6)

在黄维一路猛进之时,幕僚中就有人感觉到了不对劲儿,忧心忡忡地对黄维说:“我军如入无人之境,会不会中刘邓的诱军之计?”

黄维不以为然,在弹药粮草已显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快马加鞭,结果犹如吞饵之鱼,在刘伯承所布大网中越钻越深。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以中野为主的解放军包围在双堆集,寸步难以蠕动,重蹈了黄百韬兵团在碾庄的覆辙。

说起来,黄维比黄百韬更惨,他的兵团被压缩在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范围内,这个包围圈比碾庄包围圈更小更窄。

中野指挥部内一片喜气洋洋。刘伯承指着地图上的双堆集兴奋地说:“这账好算,黄维12万兵马,平均每500米地段上,就有400多个敌军官兵,任何一炮下去,都要伤着敌人。”

刘伯承用四川话打了个比方:“真是十五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地挤在一起啰?”

邓小平平时异常严肃,不苟言笑,这时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我倒要看看黄维守着这两个尖谷堆(指双堆集),怎样攻如猛虎,动如脱兔?”

黄维像黄百韬一样,得靠别人来捞他了。

陈毅告知粟裕、张震:“你们要严密监视杜聿明,配合作战,保障南线彻底歼敌!”

粟裕可不光是要监视一个杜聿明。

他将华野阻援部队分为南北两集团,北集团由谭震林直接指挥,阻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南下;南集团则由他亲自掌握,阻击蚌埠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以保证中野的侧翼安全。

自中野围住黄维起,粟裕就不敢也不能再睡觉了,他的神经高度紧张,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中野功亏一篑。

1948年11月26日,得悉黄维兵团被围,蒋介石十分震惊,急忙下令黄维向东攻击,以与李延年兵团衔接。

遵照指令,黄维决定乘夜色突围。一一○师师长廖运周说他已发现解放军的薄弱环节,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一一○师担当突击先锋。

大难临头,有人能勇挑重担,黄维自然高兴,他对廖运周说:“你要什么武器、装备都给你,坦克、榴弹炮,随你挑。”

1948年11月27日晨,廖运周率领一一○师从双堆集出发,向双堆集的东南方向突进。

黄维不断用电台询问情况,廖运周的回答都是“沿途畅行无阻”,于是黄维命令后续部队沿一一○师路线跟进,不料遭到解放军的猛烈阻击,部队伤亡惨重,黄维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遭遇挫败。

黄维还纳闷呢,后续部队一个都过不去,廖运周是怎么做到“畅行无阻”的?

不用奇怪,因为解放军根本就没阻击一一○师,廖运周带着他的师直接进入了中野阵地。

一一○师起义了!

黄维怎么也不会想到,廖运周会是地下党,而且是有20多年党龄长期潜伏于敌营的老党员。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策动的起义都对战役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比如济南战役时的吴化文起义,淮海战役开始时的何基沣、张克侠起义。这些起义主要都集中在杂牌军内部,李弥因此大叫:“将来所有的杂牌军都靠不住,同杂牌军在一起作战太可怕了!”

一一○师可不是什么杂牌,那是标准的“中央军”,廖运周本人还是黄埔生,这颗定时炸弹的爆炸着实令人措手不及,由此亦可见国共谍战水平的差异有多么悬殊。

得知廖运周发动起义,黄维兵团士气大受打击,一般军师长无不泄气。许多胡琏的旧部开始对黄维产生信任危机,认为黄维不论用兵还是用人皆属外行,要是胡琏还在,绝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窝囊。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有黄维傻乎乎的“随便挑”在先,廖运周出发时得以带走了许多重炮。

中野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导致大部分重武器都丢掉了,全军只有40余门山野炮和200余发炮弹,轻重机枪的子弹则连一个基数还不到。一一○师适时加盟,以及先前粟裕派来华野特纵一部,对中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同一天,南京国防部发出电令,调刘峙去蚌埠指挥李、刘兵团。

离开徐州前,刘峙特地登顶云龙山,对四周景物挨个看了一遍,那种败亡在即,不胜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刘峙调到蚌埠,徐州方面的军事完全移交杜聿明,但前线的邱、孙兵团仍无法打开华野防线,在华野大纵深坚固阵地面前,部队屡攻屡挫,经3天激战,仅仅向前推进了20~30里。

蒋介石在南京暴跳如雷,一天数次电话,命令杜聿明严厉督部驰援,“克日会师于符离集”。蒋介石每来一次电话,杜聿明就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你再严厉,前方的邱、孙兵团做不到,还是一样白搭。邱清泉和孙元良先后向杜聿明建议,如此强攻,伤亡重而战果少,无法持久作战,必须增加空军和火炮,以火力进行主攻。

杜聿明以机械化作战见长,他倒也想这么做,可惜炸弹、炮弹的消耗量都已达到饱和极限,而因为失去了补给点,杜聿明也没法进行大量补充。

见杜聿明鞭长莫及,黄维又突围失败,蒋介石只得改令黄维固守待援。

中野刘、陈、邓信心倍增,他们估计只需3天,即可将黄维兵团予以全歼。

有一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太过乐观了。

这个人是粟裕。

金蝉脱壳

粟裕最初在碾庄围歼黄百韬时,也曾急于求成,以为几天就可以攻破碾庄,他没想到时间会拖那么长,仗也打得那么苦。

黄百韬兵团以杂牌居多,面临覆亡时都如此强韧,更不必说以美械军为主,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了。

粟裕以己及彼,认为3天消灭黄维根本不可能,这也同时意味着华野阻援的力度一刻不能放松。

在粟裕南北集团的拦阻下,尽管蒋介石一再督促,但以杜聿明为主的两路援兵仍然停滞不前,一线部队已呈精疲力竭的状态,眼看着又步入了碾庄战役中望其门而不得入的尴尬境地。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电令杜聿明至南京开会。

杜聿明认为,要打开目前僵局,只有增兵一途。有了兵,他才能变换战术和出奇制胜,典型的例子就是碾庄战役中出击潘塘。

到了南京之后,杜聿明才知道,由于华野四处进行牵制,增兵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实现。

顾祝同咧着嘴,丧气地对杜聿明诉苦:“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

杜聿明听了倒抽一口凉气,没有后备部队,别说无法解救黄维,徐州都不一定保得住了。

接着开作战会议,郭汝瑰已经事先拟好了作战计划,他对着“敌我态势图”侃侃而谈,建议杜聿明避开徐州以南华野的阻击正面,向左翼发展,穿过两淮,与蚌埠的李延年会合。

两淮皆为水网地区,河川纵横,乃大兵团行动的死穴,而且苏中还是华野的老根据地,就算没有正规军,民兵游击队也够杜聿明喝上一壶了。

杜聿明听着听着,实在忍不住了,不由得大声质问郭汝瑰:“在这样河流综错的湖沼地带,大兵团如何运动,你考虑过没有?”

杜聿明的突然发问引起会场上一阵哄笑。有人问杜聿明:“你的意见如何?”

杜聿明笑而不答。事实上,他已经有了一套方案,只是不能当着“郭小鬼”的面说罢了。

杜聿明的动向和去留,始终是粟裕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但由于杜聿明的方案没有当众公布,一时无法通过内线获取相应的准确情报,只能进行推测。

11月28日这一天,毛泽东致电总前委和粟裕,指出在黄维集团被歼灭之后,杜聿明有弃徐州南逃的可能。

通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不过粟裕估计,杜聿明不会等到那个时候。

蒋介石在后方已无机动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徐州被围,杜聿明不可能再指望别人来捞他,依杜聿明的个性,一定会及早为自己筹划,所以他在徐州困守待援的可能性非常小,提前撤退的可能性非常大。

杜聿明会从哪个方向撤呢?

除了正南,杜聿明共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郭汝瑰说的两淮就是其中一条。

郭汝瑰为国民党军制订作战计划,真的是把他们往绝路上引,站在对方的角度,粟裕知道杜聿明肯定不会选两淮。

剩下来的,还有走连云港海运。

由连云港海运,可以完全避开华野主力的堵截,可是要知道,杜聿明有3个兵团,一时半会,要找这么多船和码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如果杜聿明集团被堵塞在连云港,华野趁机兜后追杀,杜集团将处于背海作战的境地,杜聿明绝不至于走此险棋。

粟裕判断,杜聿明最大的可能是选第三条:沿津浦路西撤。

杜聿明行军打仗,都必须照顾大兵团行动的特点,津浦路西侧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

另外,这一路线距黄维兵团较近,可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只要南北对进,便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即在解黄维之围的同时,还可以集中兵力防守淮河。

杜集团和黄兵团皆为强大兵团,二者合拢,是对解放军威胁最大的一招棋,比之于杜集团单独南逃,后果要严重得多。

粟裕将自己的分析判断上报中央,中央第二天复电同意,但是当他正要进行部署时,中央又再次来电,这一次,粟裕的结论被完全推翻了。

在电报中,毛泽东认为,杜聿明“逃跑的方向以两淮或连云港为大”,他在电报中指令华野必须马上有所准备,不能让杜聿明从这两个方向脱身。

这封电报让粟裕左右为难。

经过反复分析比较,粟裕还是觉得杜聿明走两淮或连云港的可能性不大,他认准一点,无论如何不能让杜、黄会合,因此仍把7个纵队部署于津浦路东西两侧,其注意的重心也放在徐州西南。

两淮或连云港怎么办?粟裕说,战役进行到此时,杜聿明撤出徐州,无论朝哪个方向逃,都已是强弩之末,如果他真往两淮和连云港去,受地形条件限制,行军的速度也不会快,部队赶得上。

话是这么说,但这实际上已经有些违令而行的意味,没有一股子实事求是、对战局对部队负责的精神,指挥员是不敢下这样决心的。

粟裕已经给杜聿明号过了脉,不过这个脉号得究竟准不准,还得看杜聿明下一步究竟如何行动。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集中了5个军,在十几公里宽的正面对华野北集团展开强攻。

看这样子,又不像是要马上撤退。由于正面吃紧,粟裕、谭震林急忙调整部署,加强防线。

到了晚上,杜集团三个兵团,连同徐州“剿总”的大量党政人员,忽然呼啦一下子全部涌出了徐州城。

杜聿明使的是“金蝉脱壳”,白天的强攻只是佯攻!

两天前杜聿明奉召回京,在作战会议上打断郭汝瑰之后,便绝口不提自己的行动方案。会后,蒋介石单独召见杜聿明,这时杜聿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弃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沿岸,有了后方依托,再想办法给黄维兵团解围。

这是早先刘峙的提议,那时候杜聿明还觉得刘峙胆怯气馁,没想到在埋了几天单之后,他还是走到了这条老路上。

获得蒋介石同意后,杜聿明便即刻回徐州部署。为了保密,他煞费苦心,整个方案只有蒋介石、顾祝同等少数几个人知晓,连郭汝瑰都不知其详。

杜聿明的心眼起到了作用,直到徐州人去城空之后,粟裕才得到了经过各方面证实的消息。

这时候已是12月1日凌晨。

粟裕顿时心跳加速,尽管他事先估计到了杜聿明要提早撤退,也算准了撤退方向,可他没有想到杜聿明会撤得这么快。

最早发现杜聿明弃城而走的,是华野第十二纵队,该纵队攻进徐州机场时,见机场空无一人,便立即意识到敌军已经撤退,立即追赶,仅在萧县附近俘虏了邱清泉兵团的一名士兵。

谭震林汇报这一情况时,认为杜集团还没有走远,依据是杜聿明与邱清泉的关系密切,杜聿明不会丢下邱清泉单独走。

还没有走远就好。

此前,中央曾发出指示,要求华野先全力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而后再与中野密切配合,消灭黄维兵团。

这个指示同样对粟裕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李延年、刘汝明虽然较弱,但南集团几个纵队的实力相对而言也不是特别强,能顶住李、刘兵团北上,已经不错了。

除非从北集团调兵南下,否则难以歼灭李、刘兵团,而这时候粟裕的关注重点都在杜聿明身上,他知道,仅凭北集团的7个纵队难以围歼杜聿明,所以反而还想在必要时候从南集团调兵北上。

中央指示暂时无法执行,粟裕又一次“违令而行”,然而这么做,他所得到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幸亏没有对李、刘兵团发起歼灭行动,所以粟裕才得以从南线紧急抽调了3个纵队。

华野北集团的7个纵队没有一兵一卒被抽走,加上刚刚从山东赶来参战的渤海纵队,粟裕一共调动11个纵队,计30万兵力参加对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在兵力使用上,已经达到极限。

只要一个字

杜聿明撤出徐州,使得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一役更加令人焦心,因为粟裕早就估计到,要想3天消灭黄维兵团不可能,而如果时间拖长,让杜聿明与黄维会合,仗就不好打了。

1948年12月1日,总前委与华野指挥部接通了电话。粟裕刚向陈毅问了声好,陈毅便打断了他的话:“你先不要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打黄百韬用的是什么办法?”

包括陈毅在内,总前委正处于焦虑之中,因为对黄维兵团的进攻确实搁浅了。

黄维在指挥上纵有千般不是,至少他还是一个猛将,这是黄维成名得道的必杀技,如果以猛对猛,以狠对狠,那你就着了他的道。

黄维把所有汽车、打坏的装甲车、坦克集中起来,一个接一个,摆得像城墙一样,以此构筑出环形集团工事,他称之为“硬核桃战术”。

中野在这种情况下发起的突击,几乎就是碾庄攻击战初期的翻版,伤亡奇重,收效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