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45

第45章 风头如刀面如割(2)

过铁桥时,为免拥挤,第六十三军主动要求到窑湾另寻渡口,同时为兵团做侧背掩护。到了窑湾一看,没有渡船,于是会游泳的就先行泅渡,不料华野的叶飞纵队快马赶到,泅渡的大多被打死在河中,未及泅渡的只得在窑湾仓促布防。

叶飞纵队采取急袭战法,集中榴弹炮、山炮等重武器进行攻击,经两天两夜激战,终将六十三军予以全歼,军长刘章负伤后自杀。

刘章调升军长不久,实际上是个替死鬼。在撤往窑湾前,他就知道凶多吉少,拉着同仁的手伤心地说:“我们要永别了……我非死不可呀!”

黄兵团中,六十四军第一个得以过河,并在碾庄东端占领阵地,为的就是策应六十三军过来,可是左等右等不来,后来才知道这支同乡部队已被消灭。

广东人很团结,刘镇湘物伤其类,自恃六十四军尚保持完整,便反对去大许家,并且说他的阵地已经构筑成功,不用而走,未免可惜,不如先在碾庄打一下,边打边等援军。

刘镇湘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顾虑,就是到了大许家之后,黄百韬预定分配给他的防御阵地是一座土山,那里相传是三国时关羽被围降曹的地方。

关羽威风八面,都吃了败仗,可知此处有多么不吉利,恰好刘镇湘以往在守土山方面又总是吃亏,心里存在很大阴影。

见刘镇湘不愿走,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急了:“多走一里好一里!”

陈士章深知解放军作战之勇猛,豫东战役时,他的部队和新七十二师的阵地只隔20里,这边的炮弹可以打到那边,但就是冲不开解放军的防线。

陈士章说:“现在留在碾庄,万一被围困,再梦想邱兵团远道来援,恐不可恃。”

对于援军,黄百韬同样不抱任何幻想,他曾经对别人说:“国民党斗不过共产党,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是阳奉阴违。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

听完陈士章的话,他加了一句:“就是相隔5里,他们也不会来救我们。”

就在争论即将结束之时,黄百韬突然接到国防部电令,上面说黄兵团没过运河,就损失了这么多部队,建制太过凌乱,不如在碾庄略加整顿后再行西撤。

有了这份电令,刘镇湘气壮许多:“既有命令,为什么还要走,打垮了敌人之后再走不好吗?反正是要打的,为什么一定要到大许家再打呢?”

众人皆呈仓皇之色,唯刘镇湘还能如此慷慨激越,黄百韬觉得士气可用,遂决计执行国防部命令。

黄百韬与邱清泉同为国民党悍将,彼此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特别是豫东战役后,邱清泉自认有功,但功难以抵过,鉴于区寿年兵团损失大半,他被蒋介石处以记过处分,相反,黄百韬却获得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并正式升任兵团司令。

作为黄埔系的天子门生,邱清泉向来看不起杂牌和地方军,跟友军将领难以搞好关系,是他的一个致命弱点。在被杂牌的黄百韬给“比”下去后,邱清泉内心里极不服气,邱、黄也因此颇有水火不容之势,所以陈士章才会说邱兵团不会来援,黄百韬安慰大家:“不要紧的,邱清泉不来救我们,还有孙元良、李弥两个兵团,都和我们互相支援过,只要我们守得住。”

李弥兵团驻扎于距碾庄以西仅24里的曹八集(今邳州市八义集镇),那里是黄兵团西撤徐州的必经之地。

有李弥掩护和接应,黄百韬心里会安定不少,但在黄兵团进入碾庄之前,李弥已经撤离了曹八集,随后到达此处的是第一○○军所属的第四十四师。

一前一后只有很短的一个空隙,这个空隙被粟裕牢牢抓住。苏北兵团奉命从南面实行迂回,一举突入曹八集,全歼了第四十四师,师长刘声鹤开枪自杀。

1948年11月11日,随着解放军占领曹八集,黄百韬的西撤之路被切断,华野围点部队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全面包围,随即便展开了碾庄攻坚战。

当天,粟裕将野司指挥所设于议堂,议堂离碾庄已经不远,他用木梯子登上古榆树,站在树杈上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碾庄战场。

第二天,粟裕又前进至过满山。过满山离碾庄不足10里,连中央军委知道后,都认为野司位置太过靠前,特地来电要粟裕后撤10里。

于是粟裕在第三天将指挥所转移到了大许家的土山,也就是关云长被曹操围住的那个地方。此地北可眺望碾庄战场,西可与打援部队保持密切联系,是一个理想的指挥位置。

刘镇湘生怕自己也像关羽一样,所以才不肯来土山,无独有偶,黄百韬在碾庄也曾碰到过相同的忌讳,在他将指挥部设于碾庄圩的一座院落内后,看到院里有一棵树。

院中一木,组成一字,即名“困”,黄百韬的副官赶紧上前将这棵树给砍了。

所谓迷信,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粟裕当然不会这么迷信,但是那三天,华野在碾庄确实都打得极其不顺。

死亡陷阱

碾庄一带的村落非常密集。由于历年洪水泛滥,每座村庄都会筑起高出地面2米的高台,当地称为“台子”。一座村庄由几个台子组成,台子中间是洼地和水塘,大一点的村庄还修有围墙和较深的水壕。在村庄外围,则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和墓地。

黄百韬能够下决心在碾庄固守待援,一定程度上也是看中了此处易守难攻的地形。

李弥兵团曾驻防碾庄并构筑过工事,黄百韬在此基础上,把村庄、台子都利用起来,逐村设防,加修工事,以碾庄圩为中心,使每座村庄都成为环形的野战防御阵地,其间子母堡、交通壕、堑壕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一般。

粟裕最初在攻坚战中采用的是急袭战术,想乘黄兵团立足未稳之机,迅速攻入碾庄,因此各纵队都是谁先到谁先打,一路猛打猛冲,结果一上来就遭到很大损失。

在守军的火力阻击下,解放军能通过开阔地和水壕,进入碾庄主阵地,已属不易,但是在里面迎接他们的,却是更多更深的死亡陷阱。

碾庄工事的特点是,进攻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会立即招致多方向火力杀伤。特别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守军的射击孔大多紧贴地表,进攻时很难发现,就算你匍匐前进,都可能被子弹所击中。

冲锋部队九死一生,把沿途能见到的工事都抛在脑后,正要继续往里村子冲,突然一排排子弹从背后袭来,战士们猝不及防,纷纷被打倒在地。

原来黄百韬还设置了夹壁墙式的工事,外表看不出来,以为就是普通墙壁,而工事里面的守军,就专等解放军冲过去,然后从背后开枪。

从前沿阵地回来的参谋向粟裕报告:“黄百韬真难打啊!100米宽的正面就有20多挺重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

敌方火力如此炽密,粟裕推断,前线部队的伤亡一定小不了。可是从各纵队上报的伤亡数字来看,又似乎与此不符。

于是粟裕亲自到野司附近的野战医院进行了解,了解下来,各个纵队的上报数字都已经打了个很大折扣。

回到指挥所,粟裕首先与陶勇通话,询问陶勇纵队的伤亡情况。

陶勇吞吞吐吐,王顾左右而言其他,实在被逼急了,才将原先的上报数字重新复述了一遍,并且称自己纵队的伤亡并不严重。

粟裕已经心中有数,立即打断他的话:“你骗鬼!给我如实报告。”

陶勇无法隐瞒,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语调沉重地汇报:“粟司令,你既然知道了,我也不好瞒你,情况确实很严重,眼下伤亡已经达到4300多人。”

这时华野的一个主力纵队在兵员数量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在2~3之间,但是能够率先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最勇敢也最能打仗的老兵,所以这个数字非同小可。

伤亡大,进展却很缓慢。

在野司的作战地图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很多村庄,上午插代表解放军的红旗,下午就得换上代表黄兵团的蓝旗,到了晚上,又插红旗,而到第二天早上会插什么旗,谁都心里没数。

碾庄战役期间,顾祝同还派出了作战飞机予以增援。为了使地空协同更为密切,空军通讯科科长奉命驾驶飞机,向碾庄空投陆空通讯电台,中途因为飞机发生故障,这名科长被逼无奈,只得随电台跳伞降落碾庄。

黄百韬闻讯立即接见,同时喜形于色:“此乃天助我也!”

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军的地空协同战术基本上就是一“花瓶”,中看不中用,有了通讯电台和专家之后,难得地出现了起色——阵地一紧张,轰炸机立刻呼啸而至,反之,空中发现什么情况,黄百韬也能迅速掌握。

这使解放军的推进更加困难。至11月14日,华野除在第四十四军、一○○军阵地前略有斩获外,在二十五军和六十四军正面均只能形成拉锯式局面。

徐州和南京方面当然闻之则喜,顾祝同、刘峙对外已经说成是“碾庄大捷”,何应钦(一说是陈诚)更是拍案大叫:“黄百韬真英雄也!”

粟裕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评价,只是中等偏上,而这还是看在豫东战役中黄兵团表现不俗的份儿上。就事论事,在几大主力兵团中,黄兵团的实力也确实很一般,从第二十五军起,没有一个是美械军,其中的粤军、川军在枪械上更是低劣不堪,步枪基本上还是抗战时使用的汉阳造,山炮要么坏了,要么就是没炮弹。

原先黄兵团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兵员数量多,可在被提前打掉两个军之后,这一优势也不存在了。

粟裕意识到,问题应该出在战术方面。

答案找到了,但粟裕此时已无法只顾及碾庄,因为邱、李两兵团也正向碾庄逼近,阻援战场同样打得如火如荼,并进入了关键时刻。

立体作战

直接指挥救援黄兵团的是杜聿明。

济南战役之后,杜聿明便作为救火队长,被老蒋派去指挥辽沈战役,然而为时已晚,没救得了火不说,杜聿明自己也被烧得焦头烂额,失魂落魄。

接到蒋介石宣召时,杜聿明正在华北,当他得知何基沣、张克侠起义,以及“徐蚌会战”计划中的主力尚未能集结于蚌埠时,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用兵之法,以谋为本,自己这一方棋子都没布好,对方就已经拍马杀将过来,请问下面还会有多少胜算?

杜聿明的恐惧心理直往上涌,徐州战场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刑场,他到徐州,不是将被打死,就是将被俘虏。

这当然不是怕死那么简单,任何一个成名战将,在走上战场前的那一刻,都想要赢得胜利,谁会心甘情愿地去指挥一场毫无准备,几乎必败的战争呢?

可是不去又不行,杜聿明先前已经应允老蒋,飞机都准备好了,不去的话,不但失信,还会被别人讥笑,这是一个职业军人在公开场合绝对无法容忍的。

1948年11月11日,杜聿明赶到徐州,协助刘峙进行指挥。

这时中野及华野一部正对徐州进行牵制性攻击,但是刘峙、杜聿明依据经验都一眼看出,解放军的真实企图不是攻占徐州,而是消灭黄百韬,因此他们决定大胆抽调兵力,以解黄兵团之围。

刘峙的想法是救兵如救火,不待徐州以西的邱清泉兵团集结完毕,就将其调到徐东战场,来多少上多少,逐次转用。

这种战法的好处,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援救黄兵团争取到时间,按照该方案,邱、李兵团于11月12日即可向华野发起攻势。

可是杜聿明不同意,他主张先集中完毕,再开始攻击。

刘、杜一正一副,按道理是以刘为主,杜为辅,但实践中却完全相反。

在徐州指挥作战,必须能够差遣得动邱清泉等兵团司令。这些少壮派并不容易指挥,李弥、黄百韬还好一些,邱清泉个性狂傲,目空一切,据说豫东战役时连蒋介石的手令都拒不执行,刘峙更不被他放在眼里。

杜聿明在少壮派将领中有一定威信,又是邱清泉的老上司,指挥调遣各兵团运动时要自如得多,这也是蒋介石执意要让杜聿明前来徐州进行指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解围行动以杜聿明的意见为准,白白延误了一天。

1948年11月13日,早晨9点,在杜聿明的指挥下,邱、李兵团开始向碾庄攻击前进。

作为中国机械化部队的最早创始人之一,杜聿明本身也是坦克技术专家,机械化立体作战是他用以压箱底的绝活,这次他毫无保留地全部搬了出来:步车协同、步炮协同、地空协同。

空军轮番投掷轻重炸弹及燃烧弹,炮兵以山炮、野炮、重炮齐发,一时间浓烟弥漫天空,沿途村庄尽成瓦砾,步兵趁势猛冲。

正打得顺手,地空联络突然中断。

杜聿明急忙派人侦察,才知道,在徐州周围的解放军炮兵对徐州机场进行了远程射击。

炮弹落到机场东北跑道附近,国民党空军在起飞时受到威胁,从而导致地空失去联络,陡然失去空军支援的步兵受到了意外损失。

在确定炮击的位置后,杜聿明即把刚刚空运到徐州的一个师派过去,将解放军炮兵压迫撤退。

空军继续起飞,立体作战得以延续。

在邱、李两兵团的重压下,正面担任阻击的华野3个纵队打得十分艰苦,其中仅宋时轮纵队一天就打退了10余次集团式冲锋。

在这场被称为徐东防御战的攻防战中,杜聿明像粟裕一样实行靠前指挥,从他开始,杜集团的各级指挥官也都在第一线进行督战。杜聿明在指挥所看到,解放军斗志顽强,有的村落及其防御体系已被炮火完全摧毁,但解放军士兵在失去统一指挥后,仍不放弃抵抗,还在残壁断垣处人自为战。

国民党军士兵冲进去,就被赶出来,再冲进去,再被赶出来,最后只好再用炮火及飞机炸弹重新覆盖一遍。

对于解放军这种能攻善守的坚忍精神,杜聿明暗暗折服,不过他认为解放军再坚忍,也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这来自于他的一个发现:解放军在正面的火力越来越弱。

杜聿明看得很真切,解放军缺乏弹药。从南下追击黄兵团起,华野各部一路飞奔,后勤辎重难以跟上,而打正面防御战,弹药消耗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