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
19596100000009

第9章 "早晨型人"能做到的奇迹学习法——居然有这种学习法?(1)

胸怀梦想的人,其时间总是赤字

对于"这也想做""那也想干"的人来说,往往他们的时间平衡表是入不敷出的。

比如,想要从事更好的工作而学习。想要跳槽到条件更好的公司而自我充电学习。

想要实现"要精通英语""要取得资格""要找到好工作"等具体的梦想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想要结识显要人物而参加其他行业交流会并学习。但现状是,往往没有这么多时间。

无论是谁,每天也都只拥有24小时。工作不努力、没有学习欲、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人每天只拥有24小时,野心满满、充满梦想和希望并努力学习的人每天也只拥有24小时。

每天,每天,仅仅是工作就已经够忙碌了,而空闲得让人无聊的日子貌似永远也不会到来。

很多人往往都是"希望做好工作""希望抓住成功",并且设法安排时间,但往往"仅是现在的生活就已经够累的了"。

那么,是不是要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学习呢?

不,千万不能这么做。对于无法重来的人生,还是应该选择不留遗憾的活法。想进一步挑战可能性,想获取更高的收入,还想从事充满生机的工作。

那么,应该怎么做?

这并不是让大家不要认为"已经筋疲力尽了",而是提醒大家要挤出学习时间。

"已经安排得很满了,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果真如此么?

这是拧绞干毛巾、削减成本的时代。只要改变想法,就能够从这里、从那里挤出时间来。

回头反顾时就会发现,原以为拧干的毛巾其实还是潮湿的。

比如,想要夜晚学习的人对于和公司同事的应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喝了酒,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睡眠时间也会减少,考虑到次日的工作还是要尽早休息。而且能早点回家的话,还可以增进和家人之间的交流。

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早晨"用作学习的时间。如此想来,便会在晚上早早就寝,次日早起进行学习。

摒弃夜生活,取而代之,全面利用早晨的时间。夜晚时间有限,但早晨时间无尽。千万不要混淆这一点。不要认为夜晚无限、早晨有限。合理地管理早晨是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挤出时间的唯一方法。

巧妙利用早晨时间的学习法

你在早晨时间使用的是哪种学习法?

"我早晨起不来,总是睡到不得不起床。"如果是这样,那是没法学习的。

实际上,没有比早晨更适合学习的时间了。

从大脑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同样,如前所述,被称为能量源泉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这两种荷尔蒙的分泌高峰出现在早晨7点左右。

"是吗?那么,这个时间段起床就行呗。"并非如此。这个时候就已经要处于学习状态了。往前推算的话,6点半左右就必须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中,或读书,或听磁带。

"那个时候我在通勤电车里。"

这类人群完全可以把通勤电车变作书房。只要集中精力,通勤电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移动书桌""移动办公室"。

重要的是仅仅提前45分钟"早起上班"。我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早晨第一个到公司后,可以在9点钟大家上班之前,在安静的办公室里进行足足两个半小时的学习。在独自一人占用整间办公室的心情中,必定能够从容地展开学习。

而早晨的学习又有很多的课题和方法。比如,仅是课题就有如下数种。

早晨时间用来学习什么?

①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可以通过电视、杂志、报纸、读书、网络、人脉来进行,有很多方法。信息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和经营直接相关。知与不知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信息的骇人之处。

②取得资格

有很多职场人士选择早晨早起,为取得资格而努力学习。只要安排合理,就可以取得律师(实际上,我的哥哥就是通过早晨学习拿到资格的)、公认会计师、税理士等高难度资格,还可以取得金融理财师、物理疗法士等资格。

取得资格的好处就在于往往可以从公司拿到额外的资格补贴。尽管现在已是废止住宅补贴和加班补贴的时代,但资格却会帮助我们增加收入。

正因如此,如何挤出学习时间才就成为制胜的关键。

③学习外语

没有比早晨更适合用来学习外语了。正因如此,各个电台才会在此时推出相关的外语节目,必须对此加以利用。通货紧缩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早间学校的兴盛。通过学习外语,可以去留学,或者跳槽到外资系企业、贸易业、商社等可以全面活用英语的公司去工作。

④拓展人脉

很多人往往错误地认为缺少晚上的饭局是很难拓展人脉的。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味地赶饭局、忙应酬,不仅花费金钱,也会伤害身体;而且回家时间也会推迟。几乎一无是处。其实还有除晚间以外的利用早晨开发人脉的方法。日本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以此为目的的交流会(容后详禀)。

⑤增进健康

通过早晨的散步、慢跑、健身房来发发汗,做任何运动都可以。在上班的岁月里,我曾一度先去健身房"报到"而后去公司上班。

我的观点是,"早晨塑造健康,夜晚损害健康"。

信息是大脑的最佳营养

"我敢断言,没有熟记背诵·死记硬背,是无法培育创造力的。所谓创造,就是重新排列知识和知识的组合,而使其成为可能的正是创造力。列奥纳多·达·芬奇是著名的博学家,往往从事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的人都是拥有丰富知识的博学家。换言之,知识的量和创造力是正相关关系。"

做出此番言论的正是被称为"日元先生"的榊原英资(原大藏省财务官、现庆应大学教授)。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即"创造力来自知识和知识的乘法运算"。

如果真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首先就要全面掌握知识,劳动厚生省的调查数据显示,"创造力上升的年龄在33岁迎来高峰,从41岁开始回落"。

这是针对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的1250家企业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共回收包括部门负责人和普通员工在内计2627份有效回答)。

遗憾的是,这并非科学数据,最多不过是主观感觉,是大致印象。尽管如此,让人吃惊的是,约占整体85%的人认为"年龄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有相关关系"。

课长等中间管理层也有73.7%的人对此表示认同。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能力随年龄而变化,其结果就得出了创造力上升的年龄平均是33.1岁,回落的年龄平均是41.4岁的结论。

但是,我认为创造力与年龄无关,与好奇心有关。

简单地说,创造力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对所有信息失去了好奇心才出现衰退的。填写问卷调查的大多数人处于33岁左右的工作旺盛期,好奇心也处于高峰状态,但是估计8年之后好奇心之泉就要干涸了吧。为什么呢?因为职场竞争的胜负已决。

"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而且在萧条和裁员风潮中也没法指望有什么晋升的机遇。"

如此一来,好奇心自然就无法涌现出来。没有好奇心,则对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会无动于衷。

大脑的最佳营养素就是信息。

假设将某个人关进禁闭室,门只能从外面打开且无法外出,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报纸,窗户也是堵上的,手机也不能用。也就是说,切断一切外界接触,当然每日三餐是提供的,而且是营养价值最高的美味佳肴。但即便这个时候也不能与人接触,没有任何对话。

这种状态下的生存会是怎样的呢?

通过CT扫描仪环切大脑后发现,其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间隙变大,头盖骨没有变大。恰恰相反,是大脑变小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实验,那么只要让实验者回到正常生活当中便可实现大脑的恢复,但如果没有信息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则大脑就要不断收缩了。

对于人来说,信息重于任何高营养价值的佳肴。

知识和信息对于在职场中取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要学习涉及商品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技术知识等在内的诸多内容。而且要注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信息,还需要掌握一般信息,专业之外的所有信息也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

因为信息必定是在某个地方相互关联的。不能认为"这是我所在行业的信息,所以要关注一下",还应该普遍关注那些"虽然看似无关,但是饶有趣味"的信息,它们一定会在某个地方派上用场的。

从早晨5点钟的节目中获取信息!

信息大致可分为电波信息、铅字信息、人脉信息3种。首先,我们要合理地获取电波信息。

所谓电波信息,是指以光缆等电路以及卫星系统等的电波为媒体的电视、广播、网络信息。

如今已是网络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面电波以及卫星放送就失去作用了。无论网络怎样流行,大多数人仍然是电视、广播电台的忠实用户。

最近我注意到,早间节目有所扩充,貌似各个电视台都在下功夫做这件事。"早晨型人"与年龄阶层无关,如今,这类视听者已经无法单从新闻当中获得满足了,他们还渴望获取能够积累知识、充实心灵的信息。因此,各个电视台都在结合这样的需求,精心地策划节目。

在我办公的地方,电视机是整日不关的。即使在我享受音乐、收听广播的时候,电视机也仍然开着。而且,我的电视机是可以同时收看多个频道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其实这样做反而很方便。比如在发生地震时,大家都很关注震源地和震级,而如果整个画面上同时出现各个电视台的播放内容的话,就可以马上加以确认。

另外,我还会不分内容地同时观看新闻节目、体育节目、信息节目等多个频道。不过,这是不看电视剧才能做到的。如果同时收看多部电视剧,那么剧情就会错乱,所以还是避免为好。

刚才提到早间节目变得充实了,实际上早间节目是日本电视台系列的《放大!!SUPER》的一家独胜。不得不提的是,这档节目以前是6点钟开播,不知何时起播放时段已经整编成了早晨5点半至8点半。

理由很简单。其他电视台为了"战胜放大"而提前了各自的播放时间。TBS、富士、朝日电视台,当然还有NHK(没有参与这个时间段的收视率争夺战的仅东京电视台一家)。

各个电视台都开始逐步几分钟几分钟地不断提前,投身到收视率的争夺大战当中,结果就是早间节目的开播时间变得如此之早。

我本人经常收看的是每天早晨4点55分开播的《早晨第一报道》和5点50分开播的正编《再度报道》(两者都是朝日电视台的系列节目)。

它改编自以前的《新闻报道》这档节目,先对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以及有趣的报道进行介绍,然后邀请特约解说员进行评论。也许是因为颇受好评吧,各个电视台如今仍然都在做着类似的企划。

不可思议的是,不仅仅是企划,就连从取材内容到播放内容都如出一辙。同一信息在各大电视台的手里传来传去的印象怎么也让人挥之不去。

让我来做提案的话,建议不要对日本的报纸(包括体育报纸在内)进行比较讨论,不要播放新闻,而应该做一些对发行前的周刊或者外国报纸进行选读的企划,这才是对各家进行比较阅读的嫡系节目。

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广泛包罗了从政治、经济、国际问题、国际信息到体育以及娱乐界的信息,对于需要广泛且浅显地收集信息的人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一档节目。

而《放大》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于,它不是单纯地播报新闻,而是每次都对人和事进行聚焦和放大。比如,通过与系列电视台合作而提供全国各地的热门信息,推出"中途潜入美国动画公司的报道"的特别企划,这虽然已经超出了早间新闻节目的范畴。

但其中一定存在着"感动"的元素。

宛若在忙碌的早晨掠过的一缕清风,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当然,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边吃饭边观看。如果与出勤时间冲突,还可以在电车内使用迷你广播收听电视节目。我本人以前也经常在通勤电车里收听节目,即使没有画面,也已经非常过瘾了。

早报只需粗读就OK!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脱离铅字的状况相当严重,而他们并非不关心信息。

只不过使用的媒体不是报纸而已,他们利用的是网络。他们对信息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只是接触的媒体不同而已。

诚然,与报纸相比,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一些。我曾听说报纸记者深感恐慌的时间是"凌晨2点半"。

2点半,各大报纸的早报就会送到。这个时候,重大新闻是被其他报纸抢先报道还是自家独占鳌头在这一瞬间便能见分晓。

如果是自己独家报道,便是胜利的喝彩;如果是被抢先报道,则会丧失信心。所以,这个时候往往是记者紧张感的峰值期。早报之后,还有晚报。享用胜利的美酒也好,洗刷污名、挽回名誉也好,都要等到傍晚之后。

但是,网络出现了,每30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内容,是否被抢先报道基本上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可以马上追加信息,予以更新。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网络对伊拉克战争、SARS问题等媒体最热捧的信息逐一点击浏览,而不是通过报纸或电视机去收集信息。的确,这样做能够更快地获取最新的消息。

另外,通过网络还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比各大报纸的报道内容。

而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所有的信息都是免费的,这一点想必也是网络最为学生以及年轻职场人士所接受的最大的理由。

日本报纸协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日本人用于读报的平均时间是每天40分钟。报纸的信息量与1册单行本相比,并不会逊色多少。而且这些信息还会出现在晚报上,所以几乎不用精读,至多是粗读便可。

这就足矣。

为什么?

对于关注的信息,我们自然会认真阅读;而对于不关注的、相关度不大的消息则往往会大致浏览。如若不然,时间就只能用在读报上面,其他事情就都无法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