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
19596100000010

第10章 "早晨型人"能做到的奇迹学习法——居然有这种学习法?(2)

还有一点。信息是有主题的,有主线的引导。

比如,对"SARS"问题较为关注的话,拿到报纸时,大脑就自然会主动捕捉SARS这个关键词。

"哦,在这里。"——即便是小小的专栏文字也定能把它找出来。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信息。

如果缺乏主题或者主题淡薄,那么,即使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精读,也是绝对找不到主线的。但是,如果有主题,具体地说,比如因为工作或兴趣而保持了较高关注度的话,大脑就能顺着关键词自然地进行检索和查找。

而且其能力比启动电脑更具能量,更迅速,也更深入。在此,权且用一句话来概括电脑和人脑的区别。随着信息的增加,电脑会变得迟钝,开机速度变慢,而人脑却会随着信息的累积让检索变得迅速。不仅如此,信息的化学变化也会更加剧烈。正如前文榊原先生所述,让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尽快地印制报纸是为了尽快地让读者阅读。

当然,没有固定的要求。有时间的时候匆匆浏览便可。不是阅读,只是浏览。当然,也不用把这个时间作为报纸阅读时间而特意列入日程当中。用餐时、喝茶时、泡澡时,只要稍微有点时间"顺便"浏览即可。

但是,阅读报纸时,人们往往会根据标题的大小、位置关系、正文的字体大小、几个段落、在第几版的什么位置等去自然而然地理解该新闻(信息)的重要程度。其实那不过是为了让报纸更加易读而附带做的编辑而已。

所以,报纸原本就是为便于粗读而产生的。实际上也不得不粗读。

中岛流的"读报法"

我是朝日、日经、东京新闻的网络版会员,会利用网络浏览这些报纸。

在浏览时我会进行比较阅读,对头版头条报道的区别进行确认。

比如有一次,朝日的头条是"北朝鲜问题",日经是"半导体工厂",东京新闻则是"某大型超市问题"。因为各自立场不同,所以这倒也颇有意思。

在这个报纸上被作为头条报道的绑架问题以及银行国有化在另一份报纸上是如何被报道的呢?我会接着关注这一点。这其实很有意思。

"真奇怪。其他报纸为什么不报道呢?"

比较之后,一目了然。应该断定不是不报道,而是不能报道。作为经济记者要明白的是,对于各大报纸应该已经掌握的事态,不能再就某些事情加以报道。考虑到银行的处境也只能是做自我约束。

仅仅通过比较对照几份报纸,我们就能马上理清这些思路。其次是阅读栏目较小但却有趣的报道或者不可思议的新闻。是否有所收获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一则小小的报道能够展开何种深度的联想。

胜负往往取决于能够多么快速地掌握信息。抢在报道之前做出应对是很关键的,远远要好过亡羊补牢。

当然,在网络上浏览信息也很重要。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凡是报纸上报道的都是正确的"。这其中必定有报社根据其意向、思想、立场以及盲点所做出的信息"加工"。

换言之,报纸上的是有改动的。

即使取材于同一事实,其报道往往也会因为记者的解释不同、报社的意向不同而出现不同,黑白颠倒、面目全非的改动也不在少数。所以读报不能只取一家之辞,而应该同时阅读两种甚至是三种以保证协调。即使是为了不被"大本营发表"所蒙蔽,也应该逐步养成在掌握一种信息的同时从反面再加以看待的习惯,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是不读晚报的,这一点请诸位参考。既然不读,也就不订阅。产经新闻已经废止了晚报,而我从很久以前就不读什么晚报,因为晚报上的信息全部可以通过电视机来获取。

中岛流的"信息整理法"

有人会进行报纸记事的剪报。我本人也因为工作关系没少剪切过报纸。

比如,我对"某独特商品被开发出来了"的报道感兴趣,而报纸上如果有对开发者以及开发背景的介绍的话,我就会剪下来加以收藏。

日经新闻的"经济教室"那样的成篇论文也可以用来参考学习,因此我也会剪下来。

能让人转变思维的专栏我也会剪下来。

我会在后文对这些剪报碎片的整理进行介绍,平日里我都是剪下来放置不管的,集中整理是在周六周日进行。当然也可以每天都加以整理,但如果周六周日之前还有更加翔实的报道出现的话,我就会扔掉之前的剪报。为了不重复作业,我选择的是"时间差整理"。

什么样的报道应该用来做剪报呢?

只要是你好奇的、感兴趣的、想要关注的报道就行,没有限制。有工作、兴趣、娱乐等各种主题。如果你是推销员,认为"要把这个信息告诉客户",那同样也可以作剪报。

"有这样的事情,您是否知道?""不,没听说过。"

"此前,××报纸曾报道过。""是吗?没注意到。真想看看是什么内容。""我想到您会感兴趣,所以特意复印好带了过来。""是吗,那太好了。"

如此一来,信赖感陡然增加。我在做推销员的时候,也曾努力地为客户做过剪报。

只把剪报碎片收集起来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也没法作为文件资料库。所以,要加以活用。有很多简报信息都能够成为确立企划、商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的灵感线索。

简单地说,我的公司、我的团队、我的工作就属于跨行业的成功。

比如,请教YAMATO宅急便小仓昌南(原社长)时,他会说是借鉴了做牛肉盖饭的吉野家。当时,吉野家以迅猛的气势在全国范围内开起了店铺,当然,报纸也是每天不断地对其加以报道。

看到报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他们能够短期内在全国展开呢?做炸鸡块是否可行呢?经过一番思索,便得出了结论。

就因为是单品管理,所以才能在瞬间展开。如果菜单品目繁多,则中央集中厨房的做法就很难应对,也就不能如此快速地展开。但是,如果商品只有牛肉盖饭这一种,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如此,我们公司也就只用宅急便来决一高下吧。"

即使复制同行业者的成功,那也不过是模仿前人而已,如果能借鉴其他行业的想法,就能够推出全新的体制。而且仅仅是通过报纸记事,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作为参考告知大家,我自己的剪报一直分放在50个整理箱里。而且全部复印,用A4纸统一其大小。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报纸存放数日后便会泛黄变旧,而复印件则能一直保持整洁。所以,我是这么做的。日后阅读时,只需用曲别针加以固定,便能作为小册子携带,在电车内阅读起来也很方便。这是为了日后的便利而进行的统一。

在早晨的通勤电车里进行学习

职场人士的通勤时间平均为1小时6分。当然,还存在地区差异。大都市圈地区会高于平均值,比如千叶县(1小时31分)、神奈川县(1小时30分)、琦玉县(1小时24分)、东京都(1小时24分)、奈良县(1小时23分)。

如何利用通勤的这段时间呢?回答是多种多样的,看书、读报、打瞌睡、听广播,还有浏览车厢内广告。

细想下来,这些活用方法并不稀奇。能够看书、打瞌睡就已经是老天眷顾了。高峰时期的通勤电车中的人往往在定员的三四倍以上,是根本没有余裕去看书的。

你是如何度过与这些回答较为接近的"车厢内生活"的呢?

如果有人说"不,我不一样!我会尝试这种有趣的做法",那就请多多指教。

我曾经的车厢内生活,或者说想介绍给诸位的独具个性的车厢内生活具体如下。

通勤电车内的学习法

■读书

只不过,乘车时的读物是撕开之后的书籍。

"这么多内容,恰好可以读完",我每次只带适量的一部分内容乘车。如此一来,重量较小,即使拥挤也会因为体积较小而便于携带。

而且我不认为书本是财产。我是读过便扔主义,所以书往往都是面目全非。如果真想留存,再买一本便是。

■利用iPad

我的兴趣是相声。从学生时代起,每周我都会出现在某个说书场里,全身心浸在其中。后来越发不可收拾,在车厢内也开始听起相声来。但是,这样不行。一个人呆呆傻笑,并且有时会发出声音。这可不行。而英语的学习、讲演会的磁带或者收听CD却无可厚非。

比如经济问题、经营论等。利用iPad 收听最新信息或者有识之士的讲演等。如果上网检索的话,肯定还会发现更多。每天早晨在出勤前,我都会对这样得来的资料进行学习。

从大的意义来说,对时事问题的关注会让人深层阅读社会动向。而聆听管理、市场或经济论方面一流人物的讲话,则有助于对其构思、想法、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这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好处。

他在通勤电车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撰稿

几乎没有,但也曾偶遇。在车厢内撰写原稿。当然这是在有座位的前提之下。我的处女作就是在通勤电车上完稿的。带着打字机挤上电车,每天都在那里噼里啪啦地码字(以前我是手写书稿的,但是编辑说"看不懂",而且就连我自己也无法确认写出来的内容,于是只能用打字机重新撰写)。

■冥想、思索

这个比较多见。从旁观察时,很难知道究竟是睡着还是冥想,但总归是在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当α波出现时,就有可能会想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预习工作

如前所述,确认"今天要做的事""要对部下做出指示的事""要向上司确认的事""要与其他部门协调的事""要和客户联络的事"等。也就是说,预先对上班后要做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演练。

■车厢内参观1

在满员电车中,让双眼活动起来。车厢内的吊环拉手广告上,新刊杂志的内容字大而醒目,光是这一点也可以作为新闻的收集,知道什么信息刊登在什么杂志上,这也是相当便利的。报纸上也有广告,而且往往是出版业界的人会关注报纸上的杂志广告。

■车厢内参观2

即行为观察。观察周围人在读什么书,把耳朵竖起来,听听他人在谈论什么话题。我的某朋友是位编剧,他会通过听取这些对话来提炼台词。而且一旦养成习惯,甚至会在会议或谈判中关注其他人的言论。圣德太子估计也专门针对这一点进行过训练。当然,还要密切关注潮流。

■能力开发

很多人会在通勤时间里进行自我启发。其中不乏像圆周率记忆第一人友寄英哲(TOMOYORIHIDEAKI)这样名列吉尼斯大全的人,他们会在通勤电车里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友寄对记忆术很感兴趣,他首选的能够集中精力且时间充裕的场所就是电车这样的环境。"到下一站之前,要记住30个单词。"

"到下下一站之前,确认是否能够说出这些单词。"

如此不断重复,开发基础能力,慢慢地去尝试记忆圆周率这样的数字,实现4万位数的记忆。

■培养联想力、构思力

积极地把到达下一站之前的时间活用于联想力、构思力的培养。参加企划力开发讲座就不难明白,往往会有类似于白色平盘的培训,比如"除了作为盘子,还能用来干什么?"。

这也可以在车厢内进行。眺望窗外,通过景色展开联想,还可以尝试与工作相关的联想。

"晨读"有助于开发职场人士的能力

我喜欢读书,每年会购买3000册单行本来阅读。

这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从高中时代就落下的病根,可能比起常人是过量一些(周围的人也常常对我说),并非读书万卷就绝对能拥有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性格,看看我就不难明白这一点。

职场人士的平均阅读量(费)是,20多岁为每月2000日元,30多岁为3000日元,40多岁则4000日元。用书本来计算的话,充其量也就是1册至4册。而如果是文库本,估计要变作3倍。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推行"早间读书运动"。

在上课前10分钟,老师和学生等所有人共同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但是要遵循以下四原则,即"大家一起阅读""每天都要阅读""阅读喜欢的书""只要阅读便可"。

1988年,千叶县高中教师林公(HAYASHIHIROSHI)首次在自己负责的班级里成功实践,并由此随后迅速在全国27244所学校(小学16755所、中学8379所、2110所高中——据2012年10月19日统计)里得以导入和推广。目的是什么呢?

"希望大家感受到读书原有的快乐和喜悦,品味自由和解放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并发挥想象力、感性、洞察力、判断力,纠正精神的散漫,平和心态,提高向学心、探求心,充满体谅之心,让心灵变得温润且充实,带着希望和梦想,明朗快乐地度过充满朝气的知性人生"。

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且大家要在同样的时间段进行阅读。这是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最佳方法。

尚且不论是否能按照预期推进这样的方法,但是各种各样的效果的确已经开始出现。比如,具有积极向上的"副作用",像"通过读书运动,孩子们变得平心静气了""注意力也能集中起来了""能够体谅他人的心情了"等。

实际上在知道这样的运动以后,我就在想职场人士也同样能够活用此法。不,准确地说,就因为是职场人士才更应该这样做。

在做推销的时候,我从未间断地在办公室里开展"早间读书运动"。只不过,我准备的是约用5分钟就能读完的短文,而且是大家共同阅读。然后,由当天的值日生发表感想,最后由我做补充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