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感如果不及时宣泄,会引起心理问题。即使你再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说明它比“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这就好像我们经年累月的坚持锻炼一样,可以一点点的、很轻松的把情绪宣泄掉,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而如果习惯性的把小情感压抑下来,那么它就会逐渐积累,当有一天潜意识的容量达到临界点时,平时一点点小事就可能触发一场“情感风暴”。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排解内心的不满,及时疏导内心,不要等崩溃那一天才后悔。那么,如何来排解不良情绪呢?
首先,要拒绝成为“闷葫芦”。身心医学强调要善于表达情感和及时宣泄情感。临床研究表明,在同等药物治疗条件下,善于表达和宣泄的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悲观的人。
当遇到不快时,生闷气只会越来越闷,而应当学会倾诉。有关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有朋友圈子,就能长寿20年”。当心情烦闷时,和朋友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把烦闷说出来,可以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者是找到自己喜欢又不波及他人的宣泄方式。比如可以大声唱出来。放声高歌对治疗心理疾病具有特殊作用,这种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唱不同的乐曲排除紧张、激动的情绪。当不满久压心中时,不妨唱唱歌,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韵律,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或是放声痛哭。哭是一种本能,是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露。大多数情况下,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因此从医学角度讲,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所以说,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如果前两个都不方便实现,那就做点其他感兴趣的事吧,同样可以为你的不良情绪找到出口。当产生不良情绪时,一般都会表现为激动、烦躁、坐立不安。这时,可以选择做些自己平时喜欢的事情,比如钓鱼、养花、赏鱼……这种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平息心头怒气。
不良情绪会传染,相互诉苦只会“愁上一层楼”
“为什么我吐出来,觉得烦恼更多了,更发愁了?”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找朋友倾诉,把苦水一股脑吐出来,是个很棒的缓解情绪的方式。大多心理书也是这么讲的啊。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我更愁了”,为什么?
这种情况在女性身上发生的几率比男性身上要大,这是因为男性一般在遇到问题时跟人倾诉或讨论的较少,这不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而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在遇到问题时喜欢和“闺蜜”讨论,“我要不要跟他分手啊?”“他没回我短信,我该怎么办?”“他在楼下等一星期了,我要不要答应他?”这些烦恼她们无法自己解决,就向好友求助,但由于求助时不是就事论事,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只会越诉心情越糟。
心理学家发现,朋友间苦水倒过多反而有碍问题的解决。这类过分沉迷和讨论同一个问题的行为,研究人员称之为“共同反刍”。这看起来很像是分享,但共同反刍是把双刃剑,其行为带有潜在的传染,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情绪在团体之间相互传染。情绪是可以蔓延的,当3个女孩在互诉烦恼时,一个人一个烦恼变成了一个人三个烦恼。
这也就是典型的心理学现象——“情绪传染”。
但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悲伤或者其他激烈情绪中时,生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当情绪消失后,生理会自我调节。这时对人来说是正常的。如果情绪延续时间长,那么生理变化也会随之延长,最终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疾病,许多病人就是因情绪低落或暴怒而死。
有这样一个实验:将2只猴子固定在相邻的位置,前肢可以活动,下肢和导线相连,由开关控制可以给其点电击。首先让一只学会控制开关,并知道通电前会有红灯亮起。然后每隔20秒电击一次,因为这只猴要时刻保持警觉才能免于电击。所以在试验23天后,这只猴子因为胃肠溃疡死掉,而另一只猴子依然活着。
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不良情绪的持续会反应在生理层面上。如果常跟朋友相互诉苦,不仅是“愁上一层楼”的问题,真有可能让自己患上疾病。那么,我们就要学着在不给人带来困扰的前提下,化解这些愁闷。
当烦恼带来坏心情时,不要刻意去压抑它,也不要跟人发短信打电话问个不休。而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试着去解决它。可以走出房间活动一下,运动可以使人暂时忘却烦恼,比如你可以选择瑜伽,在幽静的氛围中,倾听舒缓的音乐,在一呼一吸,拉伸、扭转中,聆听身体的声音,放松情绪。或是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洁的空间也会给你带来一个整洁的心情。或是吃根香蕉,心理学家认为,食物和情绪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比如碳水化合物可以在体内产生使大脑镇静和放松的化学物质;蛋白质可以帮助思维活跃;香蕉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
如果有时间和财力,就去旅游吧,背上包,买上票,把自己放到青山绿水之中。没有恼人的工作,没有利益的纠葛,没有复杂的人际,这里只有天、人、水。
总之,还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来排遣和化解不良情绪,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果还是喜欢和朋友间的倾诉,那么不妨拉上同样忧愁的朋友一起听个音乐、看场电影,让坏情绪都见鬼去吧!
“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馋嘴的狐狸来到葡萄树下,看着满树的“紫宝石”直流口水。它跳啊跳啊,尽管一次比一次跳的高,但是怎奈葡萄树太高了,无论它怎么跳就是够不到葡萄……最后,气喘吁吁的狐狸看着散发香气的葡萄,说:
“这葡萄一定是酸的!”看到这里,你一定想起什么了吧?
没错,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时,发现很多时候人在生活中也会表现出和狐狸兄一样的心理——因为得不到就贬低它。我们称之为“酸葡萄心理”。就好像这只狐狸:走开了,去寻找更好的食物。它的话暗示了自己,即使够得到,那葡萄也是不能吃,所以它可以心安理得的走开。
事实上,“酸葡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痛苦时,常会表现出的一种防卫行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为了避免这些痛苦,我们的内心会自动调节来保持内心稳定,就如同被烫到会自然缩手来保护自己一样,心理也有类似的调控机能。心理防卫机制是我们保持情绪的平稳和安宁,避免进一步受到外界伤害的“法宝”。这也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之一。
但有时这种防卫机制也被称为“自骗性防卫机制”,其中带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含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与之相似的另一种典型表现就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身边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为了维护内心平衡,减轻失望和痛苦,就淡化原来目标,说服自己满足现有状况。这类表现同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在职场上常会看到这样的表现。如晋升失败,常会这样自我安慰:职位越高,责任越大,现在反而轻松等等说辞。
这方面的代表其实不只是那只狐狸,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阿Q。
他用“精神胜利法”创造了世界上最“酸”的葡萄,和最“甜”的柠檬。最终这些葡萄和柠檬将他变的越来越不思进取、愤世妒俗,死前依然是个“孙子才画的很圆呢”的“酸葡萄”。那么“酸葡萄”与“甜柠檬”是不是就只能给人带来这种消极影响呢?
当然不是的。酸和甜的心理机制,尽管会带有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它们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内心世界的平衡。酸的心理可以让我们在认识到外在环境的同时,懂得选择适度的放弃;甜的心理可以让我们在失望之后依然可以找到一点点的信心。
在我们睁眼看世界时,要静下来观观内心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失望、失败、迷茫,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冷静下来,抛开自欺欺人的外衣,问问自己:现在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就算偶有幻想也无妨,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每天都在忙碌和时间赛跑。犯错、成功、失落、梦想……总会有些喘不过气的时候,停下来,让自己做个满意的白日梦,可以给自己增加不少内心的力量。
吃不到的葡萄总是存在的,要是眼睛只看着葡萄,吃不到嘴决不罢休,恐怕狐狸最后的下场就是饿死在葡萄树下了。只要运用得当,“合理化”机制也是有积极引导意义的,可以使人们在遭受挫折减轻压力,迅速恢复信心。无论如何,人类正是因为有追求、有目标,才从猴子进化到如今的样子。珍惜已有,勇敢追求,千万不要让自己栽种的“酸葡萄”和“甜柠檬”堵住前进的道路!
为什么孤独的人喜欢养猫?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伯特·史怀哲说,“逃离生命迷思的方法有两种:音乐和猫。”猫不再是童话或电影中女巫身边的陪衬品,不少年轻人都喜欢养只猫来消遣寂寞。现在流行的“丁宠”家庭——把宠物当儿女的二人家庭,更是有不少人都把猫咪纳入家庭新成员当中。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这么多人情有独钟、让人寄托如此多的情感呢?
众多的心理学家与医生通过各种实验证明:猫确实有吸引孤独者的能力。事实上,不仅仅是猫,狗、鸟、马,甚至金鱼等动物真的会使与其亲近的人在生理、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猫与孤独者的关系,也大抵是猫能勾起我们的保护欲。猫对人类来说是处在弱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