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07

第7章 弟子规(2)

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都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 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地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原文】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 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应该回答自己的名字,而不是:“我!”这样让人无法分辨。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 的行为。

借来的物品,要准时归还,这样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

【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 ,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怎么可以呢?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 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

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习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原文】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 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 必多管。

【原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①。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注释】①跻:赶上。

【译文】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 ,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如果有就改掉, 没有也要告诫自己以后不能有。

【原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①。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注释】①励:鼓励,勉励。

【译文】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 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原文】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 ;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 欢和我们亲近了。

【原文】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

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 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泛爱众

【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 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 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原文】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①。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①訾:诋毁,怨恨。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 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 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 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原文】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

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 品德都会有缺陷。

【原文】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 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 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 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原文】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 慈宽大更可贵。

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

亲仁

【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 ,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 ,过错也跟着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乘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 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余力学文

【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不能身体力行孝、敬、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 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 不对的。

【原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文】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一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就不要欣羡其他的书,这样 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订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 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 义。

【原文】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 ,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

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着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 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

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奋向上 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