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31

第31章 道德经(6)

【译文】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 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 ”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作慈爱;第二件叫作俭啬; 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 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 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 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原文】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 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③。〓(第六十八章)

【注释】①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 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②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③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 一说“古”字是衍文。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 ,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作 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作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 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 ⑧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注释】①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②为客:被动退守, 不得已而应敌。③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④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⑤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 没有敌人可赴。⑥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一样。⑦抗兵相 若:意为两军相当。⑧哀:闵、慈。

【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 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 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 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 “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 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 褐⑤而怀玉⑥。〓(第七十章)

【注释】①言有宗:言论有一定的主旨。②事有君:办事有一 定的根据。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③无知:指别人不理解。一说指自己无 知。④则:法则。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效法。⑤被褐:被,穿着;褐,粗布。⑥怀玉:玉, 美玉,此处引申为知识和才能。“怀玉”意为怀揣着知识和才能。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 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 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 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原文】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 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注释】①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②尚矣:“尚”通“ 上”。③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④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 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原文】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 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第七 十二章)

【注释】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 ,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③无狎:狎通 “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 ,而取“自知”、“自爱”。

【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 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 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 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 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 应,不召而自来,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第七十三章)

【注释】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 敢,柔弱、软弱。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②或利或害:勇于柔弱 则利,勇于坚强则害。③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已见于六十三章。④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⑤然:安然、坦然。⑥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指广大、宽广无边。⑦疏而不 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 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 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 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 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第七十四章)

【注释】①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② 执:拘押。③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④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⑤斫:砍、削。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 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 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 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 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 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第七十五章)

【注释】①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②以其上求 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③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④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⑤贵生:厚养生命。

【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 ,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 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 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 人高明。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 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注释】①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②坚强:指 人死了以后身体就变成僵硬的了。③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万物”二字。④柔脆:指草木 形质的柔软脆弱。⑤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⑥死之徒:徒,类的意思,属于死亡的一 类。⑦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也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 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 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 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 〓(第七十七章)

【注释】①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②是以圣 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 。此处仍予保留。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 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 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 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 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 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 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第七十八章)

【注释】①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 替它。②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③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 为承担全国的祸难。④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 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 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 反说一样。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 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②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③。天道无亲④,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注释】①契:契约。②责:索取所欠。③司彻:掌管税收的 官职。④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 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 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 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原文】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 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⑧之。使人 复结绳⑨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注释】①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 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 为极多,多种多样。④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⑤徙:迁移、远走 。⑥舆:车子。⑦甲兵:武器装备。⑧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⑨结绳:文字产生 以前,人们以绳记事。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 ,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 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使 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 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 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 ⑨,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注释】①信言:真实可信的话。②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③辩:巧辩、能说会道。④博:广博、渊博。⑤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 有占有的欲望。⑥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⑦ 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⑧利而不害: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⑨圣 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 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 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 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 事都不跟别人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