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28

第28章 道德经(3)

【注释】①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②雌:比喻柔静、软 弱、谦下。③溪:沟溪。④ 婴儿:象征纯真、稚气。⑤式:楷模、范式。⑥忒:过失、差错。⑦无极:意为最终 的真理。⑧荣:荣誉,宠幸。⑨辱:侮辱、羞辱。⑩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器:器物。指万事万物。官长:百官的首 长,领 导者、管理者。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 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 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 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 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 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 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原文】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物⑦或行或随⑧ ;或觑或吹⑨;或强或羸⑩;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注释】①取:为、治理。②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③不 得已:达不到、得不到。④ 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⑤执:掌握、执掌。⑥无为:顺应自然 而不强制。⑦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⑧随:跟随、顺从。⑨ 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⑩羸:羸弱、虚弱。或载或隳:载, 安稳。隳,危险。泰:极、太。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 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 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 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 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 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 已,果而勿强。物壮⑥则老,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第三十章 )

【注释】①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 、报应。②凶年:荒年、灾 年。③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④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⑤ 取强:逞强、好胜。⑥物壮:强壮、强硬。⑦不道:不合乎于“道”。⑧早已:早死、 很快完结。

【译文】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 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 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 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 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

【原文】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 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 十一章)

【注释】①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 ,作为发语词用。②物或恶之 :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③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 。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④恬淡:安静、沉着。⑤悲哀:也作哀悲 。⑥莅之:到达、到场。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 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 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 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 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原文】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 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 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第三十二章)

【注释】①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②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③ 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④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⑤自均:自然均匀。⑥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 官职的等级名称。⑦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⑧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 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 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 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 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 万物自然宾服。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第三十三章)

【注释】①强:刚强、果决。②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③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 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 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原文】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 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 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注释】①汜:同泛,广泛或泛滥。②辞:言词,称说。不辞 ,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 、不辞让。③不有:不自以为有功。④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⑤不为主: 不自以为主宰。⑥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⑦小:渺小。⑧大:伟大。

【译文】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 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 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原文】

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乐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 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第三十五章)

【注释】①大象:大道之象。②安平太:安,乃,则,于是。 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③乐与饵:音乐和美食。④既:尽的意思。

【译文】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 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 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 尽的,无限制的。

【原文】将欲歙①之,必固②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③之 ,必固与④之。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⑥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⑦。〓(第三十六章)

【注释】①歙:敛,合。②固:暂且。③取:一本作“夺”。 ④与:给,通“予”字。 ⑤微明:微妙的先兆。⑥脱:离开、脱离。⑦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 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 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 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侯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第三十七章)

【注释】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 是它所不能为的。②守之:即守道。之,指道。③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④欲: 指贪欲。⑤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⑥不欲:一本作“ 无欲”。⑦自定:一本作“自正”。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 ”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 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 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德经

【原文】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 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 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 ,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B11 ,不居其薄B12;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 章)

【注释】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 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 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②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 式上不离开德。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 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 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⑥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 意为强力牵引。⑦薄:不足、衰薄。⑧首:开始、开端。⑨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 见之明者。⑩华:虚华。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薄:指礼之衰薄。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 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 ”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 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 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 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原文】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 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 以正⑩,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 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十九章)

【注释】①得一:即得道。②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③正:一本作 “贞”。意为首领。④其致之也:推而言之。⑤谓:假如说。帛书作“胃”。⑥天无以 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⑦废:荒废。⑧歇:消失、绝灭、停止。⑨竭:干涸、 枯竭。⑩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蹶:跌倒、失败、挫折。B12自 称: 一本作“自谓”。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 不谷 即不善的意思。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需称誉赞美的。:形容玉美的样子。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 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 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 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 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美称誉。不要求NE321NE321晶 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原文】反者①道之动,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第四十章)

【注释】①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②弱者 :柔弱、渺小。③有:这 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④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 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 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 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 若不足; 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⑦。〓(第四十一章)

【注释】①建言:立言。②夷道若:夷,平坦;,崎岖不平、坎坷曲折。③大白若 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 样子。偷,意为惰。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⑥大方无隅:隅,角 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申为帮助、辅助之 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 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 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 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 ,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 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 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第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