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27

第27章 道德经(2)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 涉川④;犹⑤兮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 ⑩;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 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第十五章)

【注释】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②容:形容、描述。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 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⑤犹:原是野 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⑦俨 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⑧客:做客。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⑩ 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混 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通“浑”。浊:动态。安:静态。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 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为: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 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 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 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 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 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

【注释】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 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 期 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②作:生长、发展、活动。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⑥曰:相当于。⑦复 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 则。⑨明:明白、了解。⑩容:宽容、包容。全:周到、周遍。天:指自然 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 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作 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作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 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 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原文】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第十 七章)

【注释】①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②不知有之 :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③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④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⑤自 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 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 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

【原文】大道①废,有仁义;智慧②出,有大伪;六亲③不和,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 臣。〓(第十八章)

【注释】①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②智慧:聪明、智 巧。③六亲:父子、兄弟、夫妇。④孝慈:一本作孝子。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 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显现出忠臣。

【原文】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 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第十九章)

【注释】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 ”,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③文:条文、法则。④属:归属 、适从。⑤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 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⑥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 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 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 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原文】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 ,其未央⑤哉!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⑩兮,其未 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 察察 ,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

【注释】①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 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②美之 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③畏:惧怕、畏惧。④荒兮:广漠、遥 远的样子。⑤未央:未尽、未完。⑥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 状。⑦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 丰盛的宴席。⑧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⑨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 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⑩泊:淡泊、恬静。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 感 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沌沌兮:混沌,不清楚。孩:同“咳 ”,形 容婴儿的笑声。兮:疲倦闲散的样子。有余:有丰盛的 财货。遗:不足的 意思。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昏昏 :愚钝暗昧的 样子。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澹兮:辽 远广阔的样子。飓兮:急风。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 :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 为以守道为贵。

【译文】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 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 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 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 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 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漂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 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之所以与人不同,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原文】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 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一章)

【注释】①孔:甚,大。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 形态。④惟恍惟惚:仿佛、不清楚。⑤象:形象、具象。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 昧,深不可测。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⑧甚真: 是很真实的。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众甫:甫与父通,引申为始。以此:此指道。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 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 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 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 道”认识的。

【原文】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 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

【注释】①枉:屈、弯曲。②敝:凋敝。③抱一:抱,守。一 ,即道。此意为 守道。④式:法式,范式。⑤见(xiàn)通“现”。⑥明:彰明。⑦伐:夸。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 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 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 实在在能够达到。

【原文】希言①自然。故飓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④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三章)

【注释】①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②飘风 :大风、强风。③骤雨:大雨、暴雨。④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 施政。⑤失:指失道或失德。

【译文】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 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 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 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注释】①企:一本作“支”,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②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③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 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 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 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 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 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12。〓(第二十五章)

【注释】①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 有形体。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④ 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⑤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 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⑦大:形容 “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⑧逝:指“道”的运行川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⑨ 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⑩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 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即空间 之中,宇宙之间。道法自然:“道”纯是自然,本来如此。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 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 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 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 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 纯是自然。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 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注释】①躁:动。君:主宰。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 理想之主。③辎重:军中 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⑤燕处:安居之地; 安然处之。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⑦以身轻天 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 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 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⑥ 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 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 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第二十七章)

【注释】①辙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②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 教。③瑕谪:过失、缺点、疵病。④数:计算。⑤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⑥关楗 :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⑦绳约:绳索。约 ,指用绳捆物。⑧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⑨资:取资、借鉴的意思。⑩要妙 :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 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 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 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 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 的道理。

【原文】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 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