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954500000060

第60章 教坊与梨园

为满足自己享乐的需求,唐代统治者大力发展艺术水平远较雅乐为高的俗乐歌舞百戏。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就在管理雅乐的太常寺中设教坊管理俗乐,但是,当时教坊的地位还不高。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国力达到鼎盛,全国城乡处处歌舞升平。当时,长安有乐工数万人之多。东都洛阳,也有乐工五千余人。

唐玄宗曾下诏说:“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于是,对大乐署进行改造,把负责演奏俗乐的乐工分出来,设立教坊五处。

内教坊在大内蓬莱宫侧,主要管理新声、散乐和倡优之伎。外教坊分设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每处各左右两个。“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仁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这些教坊不再隶属于太常,而归宫廷直接管理。

教坊中技艺最高,容貌最美丽的女艺人称“内人”,又叫“前头人”,一般仅十数人,多也不过数十人。这些人住在宜春院,佩鱼,并经常被皇帝召入赐食。且四季给米,甚至赏赐宅第。每月二十六日,内人的母亲可以进宫与女儿相见。没有母亲的由其姐姐、妹妹或姑姑一人进宫相见。内人生日,则准许她的母亲、姑姑、姐姐、妹妹都进宫相见。待遇是相当优厚的。

次一等的女艺人是因“内人”人数少,表演时由“云韶乐”艺人中增添的,称为“宫人”。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载,云韶乐用玉磬四架,乐器有琴、瑟、筑、箫、龠、跋膝、笙、竽、拍板等。乐分堂上堂下。有登歌四人,在堂上坐。又有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引舞者。舞者在阶下的锦筵上跳舞。云韶乐艺人住在宫中的云韶院。

另外,则有许多平民百姓的女子,因容貌秀丽被选入宫中,学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演奏,称“搊弹家”。

内人和搊弹家的水平悬殊。开元十一年(723)初制《圣寿乐》,让教坊诸女衣五色衣歌舞之。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可以上场,但搊弹家学一个月教不成。戏日,教坊一般乐伎只能舞《伊州》和《五天》,翻来覆去,都是这两支曲子。其余的舞蹈,都让给内人。当时内人所跳的“软舞”,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鹦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等;“健舞”有《阿辽》《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达摩》等。

教坊以外,还设置三个梨园。设在宫中的梨园,选自太常寺所辖的水平较高的“坐部伎”,主要是为唐明皇演奏他所喜爱的新声俗乐,即元稹在《华原磬》诗中所说的“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泽”;白居易在《华原磬》诗中所说的“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唐明皇亲自参与对梨园弟子的教授。

唐明皇懂得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在梨园亲自教导,只要有错误,明皇就会察觉,并且加以纠正。

梨园弟子得到唐玄宗的指教,就算是皇帝的学生了,所以得号为“皇帝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的演出水平一般都很高,善歌与筚篥的李龟年、善方响的马仙期、善箜篌的张野狐、善笛的李谟、善琵琶与拍板的贺怀智、善打鼓的吕元真、善歌的许和子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隶属于长安太常寺的“梨园别教院”和隶属于洛阳太常寺的“梨园新院”,则重点在为教坊培养后备人才,学习优异者,就加入到教坊中。

梨园别教院有千余人,他们主要学习“法曲”,每天早晨天刚亮,他们就起来练习,每天天刚亮,鼓乐之声就在大乐署中响起。

洛阳有乐工五千余人,其中俗乐一千五百人隶属于梨园新院。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梨园的规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