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954500000042

第42章 歌场与踏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遇到逢年过节等活动,大家都要聚集在一起,奏着乐,敲着鼓,边跳边唱。这种以脚顿地的民间歌舞,被称作“踏歌”。在民间,这种歌舞之风很盛,甚至有专门供大家歌舞娱乐的“歌场”。《岳阳风土记》(《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引)说:

荆、楚民俗,岁时集会,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

这种踏歌形式,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西曲歌》中有《江陵乐》四首,前三首说:

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绛罗裙。不复出场戏,踶场生春草。试作两三回,蹋场方就好。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所描写的,就是荆、楚一带踏歌鼓舞的盛况。这种民间的踏歌鼓舞形式,因其热烈欢快,有很大的参与性,也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梁武帝《江南弄》说: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连手躞蹀舞春心”就是踏歌的形式。这种踏歌形式在北方一样盛行。《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有《杨白花》,“解题”说,有一个叫杨华的人,长得很帅,北魏的胡太后看上了他,他害怕惹祸,就带族人跑到南方。胡太后很思念他,就写了一首《杨白花》的歌,让宫女们昼夜“连臂踏足歌之”。大概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跳锅庄有一点相似。

《北史·尔朱荣传》还记载,尔朱荣酒酣耳热之后,就唱《树梨》《普梨》等虏歌,晚上回来,就和手下的人一起“连手踏地唱《回波乐》”。

大概还有一些歌舞的表演也是踏歌形式的。比如南北朝时非常流行的《采莲》。路德延《小儿》诗就说:“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

由于歌舞的盛行,对歌舞艺人的需求量很大,甚至出现专门培养艺人、家家户户学习乐舞的浙江德清县前溪村。由此也可以想见南北朝时期歌舞音乐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