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954500000122

第122章 《二泉映月》的功臣

说到《二泉映月》,有两个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著名音乐家、音乐史家杨荫浏和曹安和女士。

杨荫浏出生在无锡,小时候,他曾经向阿炳学习过琵琶,不过,由于他的父亲不喜欢身为道士的阿炳,他只跟阿炳学习了两个半天。

1937年春天,已经是燕京大学教授的杨荫浏回无锡度假。这时阿炳已四十四岁,双眼早已失明,他从雷尊殿的当家道长变成一个潦倒不堪的街头艺人。族人看他孤单一人,难以生活,便介绍江阴农村贫穷善良的寡妇董彩娣同居照看。于是,无锡街头巷尾,人们经常看到蓬头垢面的董彩娣牵着身穿破旧长衫、戴一副墨镜、腋下夹着一根小竹竿的阿炳,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走着。阿炳背上背着一把琵琶,胸前挂着笙、笛,二胡在他手中咿咿呀呀地拉着。顿时,空气中飘扬着卖艺乞讨所奏出的凄厉欲绝的二胡声。

回到家乡的杨荫浏自然忘不了启蒙老师。阿炳虽看不见他身影,但记得他的声音,异常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而谈话自然三句不忘本行,又谈起民族音乐。当阿炳知道琵琶曲《将军令》,便要杨荫浏拨着他手指,在琵琶上摸到了《将军令》曲调“澈鼓”的弹奏方法,直到熟练了才罢休。

195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杨荫浏和曹安和专程到无锡,为阿炳录音。当时,阿炳已经很久没有摸过乐器,而且连乐器都已经坏了。杨荫浏为他借来二胡和琵琶,他只练习了三天,就录下了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歌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咱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录音后没几个月,阿炳就去世了。而这首著名的乐曲却因为杨荫浏和曹安和的及时抢救性录音而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