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气场叫风范
19507500000018

第18章

在荣誉面前,谦让是一种风范

酸甜苦辣咸,人生中的这五种滋味,我们都会彻彻底底尝个遍。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要学会释怀;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要学会谦让。荣誉面前,我们都想当仁不让,但是我们要知道,荣誉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是属于一个集体的。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的风范才能展现出来。

在荣誉面前,谦让是一种风范。谦让是一种大度的表现,在这时,越是谦让,就越容易赢得人心,就越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伟业。

谦虚退让得天下

《易经·谦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虚是一种低调处世的智慧,人生处处都有危险,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从风口浪尖上拉下来。我们只有放低姿态才能保全自己,才能更好地借势发力,取得一番作为。

无论是面对别人还是自己,都要做到谦和有礼。既不畏惧自卑、低声下气,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谦和有礼是一种优秀的处世态度。明朝诗人朱之瑜曾云:“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也。”所谓谦和而有礼,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但不能过傲,而且更不能过卑。遇事淡定,有主见的同时不能顽固不化,谦虚为人的同时不能有低人一等的自卑;坚持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做到不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风范,赢得天下。

汉朝时期,公孙弘家境贫寒,等到后来,公孙弘位居宰相的高位,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公孙弘每次吃饭只吃一份荤菜,睡觉时也只盖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棉被。

但是,就是如此深居简出的公孙弘也会遭到大臣们的忌惮。了解到公孙弘如此做法之后,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公孙弘一本:“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丰厚,但是他每天只是盖普通棉被,吃普通饭食,明显是在沽名钓誉,就是想为自己赢得清正廉明的名声。”

汉武帝听完之后,就传召了公孙弘,问道:“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说:“没错,汲黯说得都对。满朝文武,只有他和我交情最好,也只有他最了解我。我位列三公却只盖普通棉被,确实是我的错,我确实是想沽名钓誉,赢得清正廉明的美名。但是汲黯今天能指责我,是为皇上分忧,如果他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又怎么能听到他对我的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话,觉得他非常正直、谦让,就更加器重他了。

公孙弘深知汲黯这个指责对自己的分量,如果去辩解,汉武帝就会真的觉得他在使诈,就是在沽名钓誉。为此,公孙弘采取了非常高明的一招,选择了逆来顺受,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而主动承担责任就会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非常坦诚,根本不可能沽名钓誉去博得清正廉明的名声。这样一来,文武大臣就会感觉到公孙弘的气量,认为公孙弘宰相肚里真的能撑船。

人们都喜欢在彼此尊重的状态下交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仅会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也会伤害别人,甚至形成人际交往的鸿沟。如此,便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很难有所作为,更不要去谈修炼什么风范了。

隋朝后期,天下动乱。苏世长原来是江都郡丞王世充的手下,但是后来王世充兵败,苏世长就投靠了高祖李渊,被封为玉山屯监。

有一次,李渊在玄武门见到了苏世长,就问他:“你说你是属于喜欢阿谀逢迎的人还是正直不阿的人?”

苏世长回答说:“我是特别愚蠢又特别正直的人。”

李渊又问他:“你如果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正直,那为什么还要背叛王世充而归顺于我?”

苏世长回答说:“现在洛阳已经平定,天下一统。微臣智穷力短,这样才归顺陛下。如果王世充还在,微臣占据汉南,那么,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

李渊笑道:“名长意短,言行不一。你对郑国放弃忠诚,对我却是背信弃义。”

苏世长回答说:“我承认名长意短的确是像陛下所说;但言行不一我却不敢认同。以前,大将窦融率领河西投降汉朝,从而十代封侯;而臣率领山南归顺唐朝,却只得到屯监的职位。”

原来,苏世长是嫌封赐的官职太小。于是,李渊当天便下令,提升苏世长为谏议大夫。

还有一次,苏世长在披香殿陪同李渊喝酒时,发现殿堂修建得奢侈堂皇,苏世长就劝谏说:“这殿堂如此富丽堂皇,一定是隋炀帝建造的。”

李渊生气地说:“你实在是狡诈,明明知道这殿堂是我造的,为什么反而说是隋炀帝呢?”

苏世长回答说:“臣实在不知道,只不过看到这里如此奢华,实在不像受天之命的帝王爱民节用的行为。如果宫殿是陛下建造的,确实不应该。臣过去看过陛下的房屋,能够遮风挡雨就足够了。如今天下一统,陛下理应居安思危,不忘节约。”李渊听后,觉得苏世长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就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苏世长是降将,地位比较特殊。在面对李渊提问的时候,他既没有表示出对李渊的过分尊重,也没有表示出过分的谦卑。而是从容自若,淡定如水。正是因为苏世长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了分寸,才得到了高祖的赏识。

我们都喜欢谦和有度、有涵养的人,人生无常,需要的就是我们不断奋斗,不断在人生路上奔跑。有人认为谦虚退让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其实则不然,谦虚退让是一种大度的表现,是我们人生境界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荣誉面前,能够做到谦和礼让的人就更少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能否做到谦和礼让,关键就要看他的志向,如果一个人有大志向,他就不会在乎眼前的荣誉,我们要学会变换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把目光放得长远,我们才能展现出风范,赢得更大的成功。

让一步,天高海阔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想要培养退让的美德,就应该先让自己认清退让的好处,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忍耐、不断退让的过程,尊重他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退让。退让,就是让自己从荣誉面前、从危险面前抽身而退。人要有一种把自己荣誉抛之脑后的心理,这样,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上路,才能继续按照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立了大功,赵惠文王非常高兴,一回国就拜他为上卿。

廉颇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私下对自己的手下说:“我是赵国大将,为赵国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只会说嘴,哪还有什么功劳,竟然成了上卿,比我官还大。等到我见到他,一定要好好羞辱他。”

蔺相如听闻此事厚,就装病不去上朝了。但是冤家路窄,有一次,蔺相如带领自己的门客准备出去,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蔺相如马上下令让自己的车队退在一旁,请廉颇先过去。

蔺相如的手下非常生气,认为蔺相如胆小怕事。蔺相如反问他们道:“廉颇和秦王比,谁的势力更大?”

众手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秦王势力大了。”

蔺相如说:“你们说的没错。全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但是我不怕他。我既然敢当面指责秦王,又怎么会害怕廉颇将军呢?但你们也许不知,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将军两个人同时存在。如果我们两个失和,被秦国知道了,他们就会派兵来攻打我们。为了国家,我也不能得罪廉颇将军。”

这段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到后非常惭愧。他是个直性子的人,知道自己做错了,干脆裸着上身,背着荆条,来找蔺相如请罪。蔺相如赶忙扶起来他说:“我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已经非常高兴了,您怎么能来向我赔礼呢?”

自此之后,廉颇和蔺相如成为了知心的朋友,全心全意地辅佐赵王。

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选择了回避,选择了顾全大局,处处忍让,以和为贵。最终用自己一片真诚之心感染了廉颇,双方和解并且成为了至交,也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人要学会释然,才能展现出伟人的风范。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放下,不管是名利权势,还是艰难困苦,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萦于怀。现在的所有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荣誉也是如此,荣誉只代表过去,而未来则在你的心中,过多纠结,只会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退让是气度胸襟的展现,有失才有得,有退才有得,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太过计较,只会让我们压抑的心理继续产生纠结,而我们心中的麻绳将会越来越乱。学会退让,就是学会一种风范,当我们退让的时候,这种风范就会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人,让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变得谦让有度,这样一来,我们的风范气场就能无限传播下去了。

清朝中期,宰相张英平时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不仅尊重别人,更受到了别人的拥戴。

张英对父母特别孝顺,他在朝廷为官时,就把父母安顿在家乡。只要稍一得闲,就会回家探望。

有一次张英回家探望母亲,看见房子已经有些破损了,就找人开始修理房子。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英才安心离开了家。

张英前脚刚走,隔壁住着的一位姓吴的侍郎后脚就来拜访。原来,吴家也想扩建一下自己的房屋,并想把两家之间的空地占为己有。但是张英在做准备的时候已经把那块空地划在自己家的范围内了。这样一来,两家就发生了争执,谁都不肯退让。

张英母亲一怒之下就给张英写了封信,让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张英读完母亲的书信后,只回了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读完张英的家信之后,当即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土地,气坏了身子,伤害了和气,岂不是太过不值?不如退让一步,双方相互尊重。

于是,张英母亲就主动把自家的墙退后了三尺。吴侍郎看到后深感惭愧,把自家的墙也退后了三尺,并且主动找张老夫人道歉。如此一来,两家之间就空出了六尺宽的巷子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六尺巷故事。

很多人都希望能让自身利益变得无限大,如果不够,我们还要强烈要求自己去做的,为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让自己获得无数荣誉,进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为了一点小利而撕破脸皮,相互斗狠,有时甚至会赔上性命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但张英却摒弃恶习,修身立德。他谦和礼让,让了三尺;邻居受了感动,也退了三尺。大家都让一让,邻里的关系自然也就和睦了。而张英的谦和风范也感染到了别人。

一个人能否做到为人处世谦和有礼,取决于他的志向、见识和人格。志向高远、见识广博,并且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以学问多少和地位高低来论高卑贵贱。无论面对什么人,无论他的身份或“高”或“低”,都要一视同仁,既不卑屈,也不高傲。这样,我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风范,才能让身边人被自己的风范感染,进而产生谦让的美德。

谦虚低调,彰显柔怀之风

低调谨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很多外国人会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贬低自己。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不承认,非要说那都是别人的功劳;明明自己本事很大,却非要说自己不行,比不过别人。但中国人告诉他,这种心态,会让我们走到哪儿都受人欢迎,而这就是因为我们所展现出风范的魅力。

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于人际交往很重要。尤其身处商界之中,扬扬自得的表现,不仅会让竞争对手耻笑,甚至还会引起同事的反感。想想看,如果你是狂妄之人,那么在办公室中,你还会有立足之地吗?你的顶头上司,更会认定你在“抢风头”,因此绝不把你列入“心腹名单”,从而让你的事业之路遭受重创。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孔子有些不解,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伴坐的器皿,用来警戒自己。”

孔子愣了一会儿,笑着点点头说:“妙。”

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问孔子:“老师,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们往这个器皿里面倒水试试看吧!”

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慢慢地把水倒在了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可是,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孔子说:“你们都看见了吧。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是歪着的;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是正着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就会翻倒。”

顿了顿,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让你们当一辈子正人君子。”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即使伟大如孔圣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时刻记得谦虚谨慎,不要狂妄地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又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你要告诉自己:无论何时,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人,永远都不能得到他人的喜欢。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要建立人脉、受人尊重,你就必须要学会谦虚,学会尊重他人,尽可能保持低调。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它说的是即使一个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也应该认为很不够,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充满前进的动力。综观形形色色的人,越是见多识广的成功者,就越是谦虚;而越是无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就越是狂妄。倘若没有这份觉悟,我们怎么样才能得人心,怎么样才能收获人心呢?

汉朝时期,周勃与陈平同朝为官。身为宰相联合同谋,诛灭吕氏一族后,把名不见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即汉文帝。汉文帝继位后,请求与父亲一起打下江山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位开国功臣辅佐自己,一起振兴大汉王朝。

这天上早朝的时候,汉文帝想找陈平诉说他的想法。可满朝文武齐齐立于殿下,唯独没有见到陈平,于是就问道:“为何不见丞相呢?”

站在一旁的内侍回答道:“丞相告病不来了,请皇上见谅。”

退朝以后,汉文帝觉得陈平是开国重臣,必须要亲自去陈平家慰问。于是,就让人准备车马,前往探望。

谁知,汉文帝到了陈平家之后,发现陈平正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读书。汉文帝的突然驾临让陈平先是一愣,然后马上起身要下跪行礼。汉文帝赶忙把他扶起来,说道:“丞相有病在身,就不必行此大礼了。”接着又说:“丞相现在感觉如何?朕马上派人请御医过来,为你诊治。您年纪大了,千万不能再耽搁了。”

陈平原本是谎称生病,现在见汉文帝如此体恤自己,心里非常感动。觉得自己托病不上朝,内心有愧,就小心翼翼地对汉文帝说:“陛下如此关心臣下,让臣下自愧不如,臣犯了死罪啊!”

汉文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陈平:“丞相为人廉明公正、热爱百姓,对汉室一直忠心耿耿,怎么会犯下死罪呢?”

陈平坦言道:“臣犯了欺君之罪,臣并没有得病,却故意托病不上早朝。”

他见汉文帝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接着说:“其实,这次能够顺利铲除诸吕,最大的功臣并非是我陈平,而是太尉周勃。如果没有周太尉,就不可能一举诛灭吕氏。现在皇上继位,必定会论功行赏,丞相之位只会在我和周勃之间选出来。我自认功劳不如周勃,可是又怕周勃不愿意接受,便假称有病,不能上朝,那样他就没有拒绝丞相之位的理由了。先皇在世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他。所以周勃担任丞相一职是众望所归,请皇上恩准。”

汉文帝听了陈平的话,明白了他托病不上朝的原因,心里十分佩服陈平深明大义、谦让宰相之位的做法。次日早朝上,汉文帝颁布旨意,任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因为心怀谦逊之德,陈平故意装病不上早朝,将丞相之位推让给周勃。这种“欺君之举”,不但没有招来大祸,反而获得了汉文帝的谅解和尊重,并为自己带来了“左丞相”的荣誉。

成功者总是以一贯谦虚的口吻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而这种谦虚能使他们获得更广阔的人脉,因为谦逊的人不容易受别人排斥,容易被社会和群体吸纳和认同。无论什么行业,这个观点都是行得通的。《管子》中曾说过:“凡谦虚者,一般能修恭、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说的正是谦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时刻都能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自然处处都能受到他人的欢迎。

谦虚能够极好地展示出一个人的风范,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的和蔼可亲,容易接近,从而让人在人际交往当中取得主动。当别人对你产生好感之时,也会尽量为你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你发挥自身的潜能。只有这样,身边人才会愿意与我们贴近,才会让我们在治世中取得一番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