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为什么这次没有借大股灾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就算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还远远低于在股灾前李嘉诚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在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这样的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也就是说,如果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能低于10港元,在6个月后,就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6个月。此时,虽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但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还低于股灾前的水平,这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最后,置地强力进行反收购,使李嘉诚的收购成为不合算行为,于是李嘉诚就果断放弃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且做好充分准备的收购。
虽然这次收购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李嘉诚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要撤退。在两败俱伤中夺取微弱的胜利,一般情况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投资家应有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反而是一种胜利。
由此可见,要做一个“纯粹的投资家”,重要的是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为杂念所动,而保持气息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该前进时前进,该撤退时就撤退。
知恩图报不忘本
情义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才是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
李嘉诚在五金厂做推销员时,很受老板器重。然而,在一次推销失败后,李嘉诚认识到,塑胶业的发展比五金业要大得多,因此,他决定辞职去加盟一家塑胶厂。但他同时又对自己的辞职深感愧疚,对五金厂老板也充满了感激之情。为了感谢老板的培养,临走时,他真诚地向老板建议:办企业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么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要么就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产品冲突。但当时老板并没有听取李嘉诚的建议。一年后,如李嘉诚所料,五金行业日益艰难,已经濒临倒闭。得知五金厂的窘境,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专程赶到五金厂,找到了老板,建议他立即调整产品门类,改为生产系列铁锁。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一年后,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厂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李嘉诚又建议五金厂老板为了保证领先优势,还应计划系列开发。否则,其他五金厂一齐涌上,竞争会很激烈。老板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五金厂果然在同行业始终遥遥领先。
李嘉诚重情重义,心存感恩之心,令五金厂老板及其员工佩服不已。
李嘉诚时时不忘创业,他一直渴望着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为此,不安分的他再一次辞别了塑胶公司的老板,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都有意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李嘉诚对自己工作过的公司饱含深情,对培养自己的老板一直怀有感恩之心。一旦这些公司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五金厂他鼎力相帮,塑胶厂也是如此。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李嘉诚以前的塑胶公司面临倒闭,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他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李嘉诚的广博学识和重情重义的优良品质为他赢来了很多朋友。有了众多朋友的真心帮助,李嘉诚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如鱼得水,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为人处世称典范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它比第一生命还重要。”
林燕妮首次赴华人行的长江总部,与李嘉诚商谈广告事宜。“奇怪的是,一坐下来,他(李嘉诚)开腔的并非公事,而是澄清传媒对他的绯闻传言。
“李嘉诚说:‘我跟某某港姐绝对没关系,也不认识,外边乱讲。’”
地产商不止一个姓李的,传媒也没有说是“长江”的李姓地产商,更没描绘该李姓地产商高高额头,戴眼镜,平时好穿黑色西装,说话带潮州口音。李嘉诚确实过于小心,他与林燕妮谈这事,因为林燕妮是新闻圈中人——香港屈指可数的名牌专栏作家。李嘉诚这般解释,大概想借林燕妮女士之笔,予以澄清。
林燕妮事后说:“我们是做广告的,绯闻我们不关心,但他显然十分介意。”
在社交场合,李嘉诚对女明星、女艺人、港姐、亚姐,素来敬而远之,更怕与这些靓女合照。据说某刊重金悬奖,若哪位女艺人同超人合影,可出40万港元买她的照片。由此可见,女艺人与李嘉诚合影的难度。
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非荣誉。都以为香港叫了他十多年超人,他该非常坦然地接受。一位记者在访问中称他是香港商界的超人,李嘉诚马上插话道:“不对的,不对的,我不承认,其实我是个普通人而已。”
《星岛晚报》曾开一个不甚恭敬的玩笑,在一篇文章中称他是“大头李”。李嘉诚表现得很大度,从未在任何场合暗示过对此绰号的不快。为此,少数作者为显亲热幽默,在文章中也这般称呼他。
李嘉诚处事小心,一些很细微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以免给对方带来麻烦,或产生什么想法。
陈衍俊先生谈到:1987年,李嘉诚来汕头大学出席会议,“和他握过手的几个新闻界同行都敏感地发现,李嘉诚的手心有些发烫,说话的鼻音也浑重了。李嘉诚显然是感冒了,发烧还没退。”
连续两天的会议,李嘉诚“太劳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打起精神坚持着。只是到了会议中间,他才走近我的身旁悄然地告诉我:‘我要吃胃药,需要几块饼干送药,能找到几块饼干吗?’”学校的人马上去买来肇庆产的菜汁饼干,李嘉诚吃过药后,又回会议室开会。“事后,他又悄然告诉我:‘饼干,我的秘书从香港有带来的,可是一忙,放在宾馆里就忘记带来了!’他又非要交还买饼干的钱,我向他说明,几块饼干,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才作罢。”
这件事传开,汕大师生甚为感动。要知道,李嘉诚是汕大的独立赞助人,是汕大的恩公!
当然,也有人表示不解。如那位对李嘉诚赞叹不已的加拿大记者,又认为李嘉诚过于谨小慎微,他在文中说道:
“李嘉诚可以因一些小事而尴尬,好像他儿子泽钜在劳斯莱斯汽车上装的雷射碟机装得不好,李嘉诚也要费唇舌解释。这位世界级富翁向人解释这些小事,真叫人大惑不解!”
在舆论开放的香港,尽管有人对李嘉诚的行为略有微词,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商界取得举世瞩目业绩的李嘉诚,在为人处世上,不失君子风范,堪称楷模。
分吃蛋糕求共赢
俗话说:“一排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天下之事理无穷。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闭关自守,自以为是是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唯有放开手脚、扩大交往方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这方面来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道。人无友,好似树无枝、花无叶、鸟无翼、畜无足。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也无论做什么事情,朋友是不可缺少的。做人要豁达,做生意更要豁达。豁达之人大都有着对同行的真诚友情。
有句俗话叫“同行是冤家”,这种观念在现代商战中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同行间若既能各挣各的钱,又能保持友情,经营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做生意中既挣钱又讲友谊的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待竞争对手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关于善待他人这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过去,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富豪包玉刚看到九龙仓股票发展势头甚猛,大有暴利可图,他便与同僚商议,立即定下吃掉这块“大肥肉”的方案,并派人暗中收购九龙仓股票。可这时李嘉诚早已动手进行此事,并一举夺得九龙仓股票2 000万股。当九龙仓股价由原来的10多元港币涨到40元港币时,出乎人们的意料,李嘉诚主动以每股36元港币转让给包玉刚。对此,下属实在不理解为啥到嘴的肥肉还要送人,李嘉诚则回答说:“做生意是为了赚大钱,但只要有门道就可以赚到,而友谊却很难用金钱来购买啊!”李嘉诚讲的是豁达之人的肺腑之言。
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
在李嘉诚看来,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有人说,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照顾对方的利益。
中国古代有“和气生财”的说法,这里的“和”就有着“与人为善”的含义。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深得和气生财要诀的聪明人。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溢!”
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因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的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气焰。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厦办公厅,跟另一个服务员我们爬楼梯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一身雨水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李嘉诚将他与人为善的哲学真正落实下来,并坚持下来了。
财富与道德兼收
一个大商人,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人相信违背道德做亏心事才能暴富。是的,这样的人叫暴发户,而不叫大商人。真正的大商人都是讲道德的财富巨子。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
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
他既是这般说,亦是这般去追求,谨慎小心,唯恐有什么闪失。
在西风氤氲的十里洋场香港,李嘉诚能将发大财与守道德较好地结合一体,实为难得。
对这么一个“完人”,谁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呢?
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者,实在是商家之上乘者。
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 000港元。
这5 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赢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 000万港元上下。
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 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
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饵,钓大利之大鱼。
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
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
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有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又是其中最最聪明的人。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一些人目光只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正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
李嘉诚对儿子的劝诫,实在是商界之道,是经商制胜的法宝。
真诚交友人脉广
“做人就要对人忠诚,讲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想办法做到。”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如果要在一生中真正地做到却不容易。作为一个著名商人、作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楷模,李嘉诚是实实在在地将这一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