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2500000054

第54章 富豪榜样——从逃难少年到世人楷模 (3)

若非有十成的把握,李嘉诚不会限定一个具体时间,那样,无疑给自己套上紧箍咒。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

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仪式。

中方财团是深圳东鹏实业,占3成股权;港方财团有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以当时价格算,合营公司总投资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

工程分几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现已开始启用,较大地缓解了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盐田港计划曾遭马世民竭力反对。

马世民说:“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坐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地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他人对打”。

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盐田港的签约仪式可谓是最高规格,风头一时无两,再次为李嘉诚壮了声威。

李嘉诚不是一个寻常意义的企业主。我们且不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单看他的外在表现。在工业区和闹市区,人们常能见到不少这样的中小企业老板,他们聚在酒楼菜馆,觥筹交错,豪饮暴食;他们或去麻雀包馆(赌坊)小赌,去跑马场大赌,去澳门豪赌;他们中,更有人是妓寨凤楼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春宵。香港既是投资家的乐土,又是逍遥客的销金窝。他们中,不乏精明的赚钱高手,但就这一点,注定他们不太可能有大发展。

李嘉诚与这一切无缘,这必须归结于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完毕,还要自修功课。临睡前,舒展疲惫的四肢,斜靠在床头翻杂志。他购买和订阅的杂志都是经济类的,他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李嘉诚正是凭借这些知识和信息,为他稳打稳打,最终领先于人奠定了基础。

迁册风波表决心

长江塑胶,在1958年的年尾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他并不因此而满足。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包玉刚、李嘉诚分别加入英国籍、新加坡籍。这两位华商翘楚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全港瞩目。他们都曾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将家庭迁往海外,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对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有信心。包李二人的声明,对稳定港人民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不少华商,正是趁当时的地产低潮,低价收购地皮物业,为市道转旺后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3万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但是,国外并没有移民想象中那么好,不少人坐满“移民监”(移民必须按该国的移民法,居住满数年的限期,方可享受本国居民赴境外打工投资的权益),又打道回港,经商或任职。每年回家团聚几次,成为“太空人”(意指在空中飞来飞去)。

如古人所说“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回故里”。百人有百念,不可强求划一。

在移民潮风起云涌之际,李嘉诚逆水行舟,扎根香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较大的,还属迁册风。

迁册的始作俑者是西门·凯瑟克。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同时在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挂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发生动荡,恒指急挫62点。

迁册风从此而刮起,加之移民潮推波助澜,愈演愈烈。在香港英国会所,英国人莫不脸呈焦灼之色,谈论着迁册问题。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李察信,告辞了他的英国朋友,乘车急驶华人行,乘电梯奔上顶层长实与和黄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用急切的语气说:

“英中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

约翰是西门的叔父,20世纪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远东的资产多半在中国内地。40年代末,内地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约翰不遗余力为怡和在华的所谓“合法权益”而奔波于京沪之间,直到1952年才两手空空,灰溜溜离开中国内地。此事,曾是英国和香港商界的天大笑话,也使得凯瑟克家族对中国的一切神经过敏。

李嘉诚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拥有的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行动。”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予李察信听。他无法说服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李察信于1984年8月辞职。

英国人马世民接替了李察信的职位。马世民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谈判进入漫长的过程。迁册风土重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的“主迁派”,难能可贵。

据1990年12月18日的香港《明报》《东方日报》报道,到该年11月底为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有一家连卡佛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香港信心危机再次爆发,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言四起,华商都看李嘉诚的——他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在港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10%强。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李嘉诚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荡。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赞同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言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

舆论认为,汇丰迁册还只是出于买政治保险,以获得外国驻港公司的特殊地位,就目前来看,汇丰会兑现“迁册留港”的诺言,它如何舍得割弃令其发迹并无限膨胀的香港?

而怡和的迁册一切都予人“迁册离港”的感觉。郑德良先生在《现代香港经济》一书中谈道:“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位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目前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系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地位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目前,怡和四大公司仍在香港经营,怡和首脑们处于弃之可惜、留之不安的尴尬境地。

迁册风到1997年香港回归,持续13个年头。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港府公布数据。有人言称:起码有1 0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迁册风对香港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以千计的公司迁册的巨大逆流面前,李嘉诚以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的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可圈可点。

克勤克俭是本分

李嘉诚是香港最成功的商人,华人世界的首富,按说,他是最有资格享受的,但是他依旧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生活方式。1995年8月,香港《文汇报》刊出有关李嘉诚的访谈录。李嘉诚说:

“就我个人来讲,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住的房子,仍是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深水湾的李宅外观不气派,内部也不算豪华,看不到海景。

李嘉诚在家中的生活外界不详,他从不在家中接待记者。但李嘉诚的衣着倒是有目共睹的,他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较陈旧。

《李嘉诚——香港房地产巨人》一文谈到:

“一位外国记者曾评论说,李嘉诚看上去不像一位难对付的商人,而像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学校长。他经常身穿一套黑色西服、白色衬衣、素色领带。有一次,他指着手上戴的西铁城电子表,对来访的客人说:‘你戴的表要贵重得多,我这个是便宜货,不到50美元。它是我工作上用的表,并非因为我买不起一只更值钱的表。’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在私邸中一住就是20多年。他使用的豪华汽车、游艇都是私人的,甚至工作午餐也不列入公司账目。长江集团在站稳脚跟之前,为了表示对公司的信心并节约开支,多年来,他自己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李嘉诚在公司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建筑工吃的大众泡沫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但李嘉诚是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会员,约每周去一次。去那更重要的不是锻炼,而是消遣放松也是会会老友。李嘉诚的不少信息,还有不少生意,都是在球会上获得与促成的。

李嘉诚在孙女出生后的一次记者采访时谈到:“我不打算摆满月酒,省下的钱拿去做公益。将来第二个儿子结婚,如果女家方面肯听我劝,我照样不铺张。我认为一些事在内心庆祝就可以啦,我一生都未摆过生日酒。”

1995年12月1日,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港开幕,仪式完毕后,李嘉诚立即被记者包围住,有记者提到“潮州人孤寒与否”的问题。李嘉诚说:“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强调:“我绝对不孤寒,尤其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啬金钱。”

的确,李嘉诚曾经做过多少善行义举啊,他不但不孤寒,而且是世上少有的大慈善家,然而这位大慈善家自己过的,却是一种极为俭朴的生活。这一点真令人感慨万千,钦佩之至。

李嘉诚拥有好几部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在十多年前,他的座驾多是白领阶层那一档的轿车,使用的是柴油。现在用的多是日产总统型,据他说是为了安全,才改用这种大马力的车。李嘉诚打趣道:“贼人开2 000CC的日本车打劫已经可以爬我头上了。”他有一部劳斯莱斯,市值数百万。据统计,香港是全世界人均占有劳斯莱斯最密集的地区。依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的身份,他坐劳斯莱斯,完全合适,且无人议论。他这部劳斯莱斯已近30年,李嘉诚曾对《经济日报》记者讲:“我自己绝不会坐,只有陪朋友时才劳驾它代步。”

1993年第7期《世界经济》,对日产总统型房车如是评述:

“犹记得3月中公益筹款活动中,一部日产总统型房车以160万由另一地产商投得。日产总统型房车来头不小,首先它是日本皇室御用座驾,置身其中,独享尊贵典范;其次此车矜贵难求,日本本土以外,除了在香港便没法找到,加上配额仅40部,非泛泛之辈能坐拥……”

李公子泽钜的婚礼,“花车是劳斯莱斯,李嘉诚坐的日产总统型房车,到会嘉宾中何鸿燊(shēn)坐的是劳斯莱斯,利国伟及郑裕彤的座驾也同属日产总统型号,屈指一数,当日停泊在教堂门外的豪华房车,分别有19部奔驰,3部劳斯莱斯及10部日产总统型房车。”

在众人眼中,李嘉诚大可不必将劳斯莱斯打入“冷宫”,他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公司事务的情况下独享名车。但李嘉诚并不想那么做,他说,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念奢侈,忘记勤俭。

能屈能伸大丈夫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一个投资者要深谋远虑,进退自如,抓住一个个商机。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影响,投资者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在不利于出击时,也要懂得撤退,这就要求投资者看清形势,进退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像李嘉诚这样,他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该投入的时候就果断地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撤出,否则就会被窒息。

在生意场中,李嘉诚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不见一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方面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他从不会偏爱哪一项业务。与华资财团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最能体现出李嘉诚的投资风格。

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都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都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銮雄也可能乘虚而入,截杀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在谈判中,李嘉诚不想表现得过于积极,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这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很快就攀上历史最高峰,但并不是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在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 120多点。愁云笼罩的股市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每个人都是自身难保,再也没有余力卷入收购大战了。置地股票也跌了约40%。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首先将作为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这次股灾正如一场暴风雨一般,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升。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慢慢地转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