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2500000042

第42章 大爱无疆——从商界超人到慈善大家(2)

老母住院治疗期间,他极尽人子之孝,日夜守候勤加护理。

他听从母训,对弟妹极尽心力,帮助他们成家立业闯天下。

1980年,李嘉诚拿出巨款对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重新改建,妥善地安排了堂兄们及子侄辈,让他们安居乐业为社会作贡献。

1986年5月1日,庄碧琴老夫人去世。李嘉诚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及殡葬仪式。当日,香港总督卫奕信及港府的达官贵人、香港社会的显要贤达、亲朋好友、新华社香港分社主要负责人、潮州商会、潮州公会、香港汕头商会、香港潮安同乡会,以及企业界的同仁等有3 000多人参加追悼会。汕头市市长陈燕发、汕头大学第一副校长林川率汕头市吊唁慰问团参加追悼大会。

当时,汕头大学师生员工奉赠庄碧琴老夫人的挽联是:

李庄太夫人千古

劬劳闵闵,含辛茹苦育人杰;泽被桑梓,懿德堪扬扬懿德。

诲化敦敦,创业夺魁报慈恩;荫及庠序,母仪足式式母仪。

李嘉诚致的悼词,更令人情折五内!

追悼会及举殡仪式,备极哀荣,也显现人子之至诚至敬至衷至孝。李嘉诚还跪地亲自奉送礼赠给佛寺主持,以表诵经超渡之佛德。

庄碧琴老太太的灵柩葬于柴湾佛教墓地。

李嘉诚捐资500万港元,在跑马地兴建“李嘉诚护老院”,为母亲设置灵堂,供奉灵位,遗像悬瞻,以志永念。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早年(1943年)安葬于九龙沙岭和合石之潮州义冢。数十年来历经修缮,铺筑路径,广植林木,竟至绿树成荫。先人有知,也慰安矣。李嘉诚还多次捐资修建潮州义冢,恩泽润及桑梓同乡先灵。乡人有知,也谓之大仁大义大德。

每年春秋二祭,李嘉诚都偕同夫人、子弟,前往扫墓,忠孝之情,为人赞佩。

巨金赎子见真情

所谓树大招风,李嘉诚身为华人首富,无论在香港还是世界,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除了艳羡的目光外,罪恶的眼睛难免也在盯着李嘉诚。

当“世纪悍匪”张子强手里握着一张香港10大富豪的排行榜时,心中又生出一个念头,决心要逐个将这10大富豪绑架一回。第一个自然是这位港人首富李嘉诚。

张子强选择的目标是李嘉诚长子李泽钜。

1996年5月23日下午,李泽钜坐车回家经过寿臣山道时,被张子强的“省港奇兵”伏截,李泽钜被绑走,随后被关在粉岭的一间屋子里。司机惊慌开车回家,告知李嘉诚。久经战场的李嘉诚,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并没有太过慌张,在一阵不知所措之后,便冷静下来,他很清楚绑匪要的是钱,出于爱子的考虑,李嘉诚没有报警,剩下的只能是等待绑匪电话。

之后的情节颇有些像惊险电影,据传,张子强身上绑了炸药,单枪匹马闯进李家,一张口赎金就要20亿。李嘉诚肯定20亿短时间内是绝对不现实的,现金只能给10亿。当然,没有人会在家里放10亿现金的。据说,那场谈判李嘉诚当着张子强的面给银行打电话,要求10亿现金,但银行方面认为有难度,于是李嘉诚暂时拿出宅内4 000万,图吉利之故,张只拿走了3 800万。10亿现金之后第二天分两次送到,李泽钜遂平安归来。从被绑架至此整个过程不足24小时。

李泽钜死里逃生,回家后第二天即到公司照常上班,除去中间参与取款的几个员工,全长和系和香港,没有人知道李家这一场劫难。李嘉诚认为张子强不会再来,但难保不会另有他人再下黑手,因此,李家迅速增派了多名保镖,就是小孙女上学,也都加派保镖进出保护。果然,1997年,张子强一伙又向新鸿基产主席郭炳湘下手。郭氏在富豪榜上居第二位,成为张子强的第二个目标。这回他们又成功得到了7亿现钞的赎金,郭家也出于人身安全考虑没有报警。直至1998年,张子强等在广东落网,经审讯绑匪陆续交代了罪行,李泽钜、郭炳湘被绑架的事才大白于天下,一时震惊香港和内地。而面对许多记者的试图采访和追问,李氏父子选择了避而不谈。确实,自古钟鼎豪富之家的事往往容易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而在此事上低调处理,或出于无奈,却也是最明智之举了。

不计薄利念旧恩

名誉是一个人最珍视的东西,名誉可以让人舍身忘利,可以让人视死如归。这一点是处理人情关系的关键之一,掌握了它可以无往而不胜。因此善待自己多年的挚友和多年的臣下,让人觉得你非常“念旧”,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能真正实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地产大业的基石,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是北角的长江大厦。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还在生产早已过时的塑胶花。

当时长江地产已创出自己的名号,赢利丰厚,可李嘉诚却仍然在维持已过时的塑胶花的生产。就算已过时的塑胶花还是小有薄利,但相对于长江地产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什么还要维持生产,李嘉诚说是为了给以前的老员工留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

有人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老员工,感叹道:“终于明白了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

李嘉诚说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他们为企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家庭,那么老员工就是家庭中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看到他们老了,理应承担照顾他们的义务。

有人对李嘉诚说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因为不少企业将老员工一脚踢开,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可是在李嘉诚的企业中,员工过去靠企业养活,虽然企业没有了,但他仍然照顾着他们。

李嘉诚说:“企业养活职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职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他说,“企业就像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这就是李嘉诚的一贯思想。

在商场中,利益高于一切,商人不会从事没有利益的事业,因为商人不是慈善家,所以工厂没有效益,关闭也无可厚非。

可是李嘉诚把冷漠的商场化无情为有情,在冷漠的商业舞台上演出动人的人情戏。他的“员工养活企业”的理念,我们应该深刻地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用舟与水来深刻阐述朝廷与民的关系,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嘉诚的做法与之很像,不同的是他用在了商场上。

事实正是如此,企业的未来由员工成就,没有员工的勤劳苦干,管理者再精明也是孤掌难鸣,难成大气。反之,企业凝聚力强,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企业一定无往而不胜。

李嘉诚曾经这样解释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公司的钱是员工赚的,他们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

“企业就像家庭一样,一点也不夸张。每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员。”

“员工取得的只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因为他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企业应该多谢员工,因为不是企业养活了企业,而是员工养活了企业。”

“我觉得我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赚钱是应该的,所以其他股东相信我。虽然管理者受到的压力很大,但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多,所以他们应该多为员工来考虑,应该努力为他们做些事,保证他们的利益。

李嘉诚说,一支同心同德的军队,身体力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军队,才是无坚不摧的军队,能够出奇制胜。一个光杆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难鸣,他说如果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就要将心比心,让员工得到他们应得的,保证他们的利益。

懂得感谢员工,认为是员工养活了企业,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功的一个诀窍。

筹建汕大育后人

李嘉诚独力捐赠巨资兴建汕头大学这一伟业,可谓之卓识天下重,豪情四海扬。

潮汕地区,古称“南蛮之地”。有史以来,它成为历代被贬谪官员的流放地。唐宋时期,先后有十位宰相被贬或辗转来潮。他们分别是唐代的常兖、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都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高尚品德,对于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潮州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来潮的官员中,要数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州的贡献最大。他任潮州刺史期间,启贤兴学,修筑堤防,关心农桑,释放奴隶,还有祭鳄除害,做了许多对人民有益的事。

李嘉诚在汕头田间考察

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潮州这片沃土,在唐、宋时已哺育了不少名人贤士。其中唐代的赵德,宋代的王大宝、许申、刘允、张夔、林巽、卢侗、吴复古等,被后人誉为“潮州八贤”。至明清两代,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州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有在科举考试中独占榜首的状元林大钦,也出现了武状元黄仁勇,还有翁万达、黄锦、郭之奇、杜熙春、辜朝荐、杨琠、薛侃等。他们既是名宦贤臣,也是著名的文士学者。在近现代史中,潮汕也涌现出一大批先驱者和艺术家、学者。他们在潮汕的历史上谱写着闪光的篇章。

潮汕地区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而又较早对外开放的好地方。

在中国现代史上,不少伟人和哲人们,如孙中山、周恩来、杜国庠、钟鲁斋、张竞生、刘侯武以至海外华侨旅港同胞如老一辈的陈嘉庚、林子丰先生等等,都曾构想、倡议、筹谋能在潮汕地区创办一所大学,为国家培育英才。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曾是晚清秀才,治学读书。父亲李云经先生也任教多年,在伯叔辈中也不乏从事办学教书的。对“兴学育才”振兴国家的事业颇有体会。李嘉诚出生于动乱年代,少年时期尝过辍学之苦,自旅居香港之后,又过早地走上社会,后来千方百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去补偿、追索所未学过的种种知识和学问。李嘉诚曾追忆说:

“我数十年奔走海外,目睹欧美各国重视智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欲求中国富强,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发展文教事业,迅速培养建设人才。”

基于上述各种因素,李嘉诚早就在思想深处产生并孕育着业就功成之时能在自己家乡创办一所大学的夙愿。

1979年春,李嘉诚开始在家乡潮州捐资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此时此刻,潮汕父老乡亲群众,以及旅泰华侨,关于创办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呼声越来越高。国家负责侨务工作的领导,也积极支持旅泰华侨出资出力在潮汕地区兴办一所大学,为四化建设加速培养人才。

李嘉诚多年以来深藏内心深处的关于兴办汕头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意识到:“中华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发展教育为国为民之根本。舍此不足以立国兴邦”。尤其是“有1 000多万人口的潮汕地区,亟须有自己的一所大学,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方能加速改变潮汕地区的落后面貌……”

于是,在1979年,李嘉诚多次主动找到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表达自己的心愿,与他反复商议关于创建汕头大学的事。

李嘉诚对庄世平说:“我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总要为国家民族争一口气!中国人要做出点事情来让外国人看看!能为国家为家乡尽点心力,我是引为光荣的!创建汕头大学乃其时也。”

李嘉诚恳切地对庄世平说:“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许多人跟着来的!”

李嘉诚又和庄世平具体地商议着,“办一所大学需要多少钱?”庄世平笑答道:“这当然是需要很多投资的。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越多越可以把事情办好!”李嘉诚当即毅然表示:“那我就先出3 000万港元吧!”

庄世平对李嘉诚这一报效桑梓、兴学育才的宏愿和义举深表赞许和支持。他很快地将李嘉诚的决心和意愿向中央、向广东省的领导人作了报告,并很快取得了中央领导人的首肯和支持。

就这样,在1980年5月,以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为主任的汕头大学筹委会在广州成立了。同年12月18日,吴南生、李嘉诚、庄世平、蚁美厚等一行,专门莅汕,会同汕头地委、专署及汕头市委、市府有关领导,对建校校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择和讨论。

翌年,即是1981年4月,汕头大学筹委会办公室成立。当年的广东省高教局局长林川,汕大筹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罗列主持日常的筹备工作。于是,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开始密锣紧鼓、急管繁弦地进行着。

那个阶段,是创建汕头大学的第一阶段,是组建干部和教师队伍、校舍设计和基础建设的准备阶段。

是年8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汕头大学。11月,任命许涤新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到12月中旬,第一批汕头大学的创业者队伍约四十多人,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筹委会办公室主任罗列、副主任方八鹏的带领下,进驻到已确定的建校校址、原汕头市党校、原汕头市教育系统的学农基地、原汕头市第十四中学,也即汕头市郊麓浦镇附近的桑浦山南麓去安营扎寨。

当年,关于李嘉诚捐巨资创办汕头大学的事迹,已开始广载于海内外报端,为潮汕地区民间所家喻户晓,李嘉诚成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善举与在潮州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捐资为汕头医学专科学校添置110多项先进仪器设备的动人事迹交织在一起而相得益彰,为人民群众所啧口称道,广为传颂。

当年汕头大学的创业阶段,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房简陋老旧,而且年久失修。电灯照明缺乏,往往到了夜里十点钟就断电,工作人员要凭借蜡烛和古老的煤油灯工作。基本没有自来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时从市区到校区还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给筹委会办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24座中巴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多靠蹬自行车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货车上下班或联系工作。筹建校区内没有商店,附近只有几摊农家小贩在卖些零食或粿条汤炒粿条之类的。电话只有两三部,往往打打停停。到处长满荒草,筹建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铲除荒草铺平路面和种植花木,绿化环境。展现在创业者眼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田野和荒山野坟。夜晚没有电视,经常听到的是老鸦的聒噪和山狗的低呜声。远处荒坟经常在夜里闪烁着青蓝的磷火。

李嘉诚先生和校董会部分成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情况

筹委会办公室的领导人经常苦口婆心地提醒并告诫说:“要做官当老爷的不要来汕大,想要捞油水的不要来汕大,害怕艰苦奋斗的也不要来汕大,要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更不要来汕大。来这里的都要甘于吃苦甘于贡献甘于做出自我牺牲。”

尽管创业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桑浦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却有着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参加筹建汕大工作的,不仅有来自粤东的许多有志于兴学育才的潮籍人士,也有来自首都北京各所名牌大学中的专家、教授、学者。

在一段时间内,这里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