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2500000040

第40章 危机管理——从危机丛生到化险为夷(3)

李嘉诚大举增持自家股份的举动也引来了外界的纷纷议论。有人认为,李嘉诚再三增持表明股市已经跌至谷底,此外他也希望此举能够为低迷的市场增添投资信心。当然,从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策略来看,他将高沽低买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股市跌至谷底时以低价买入,然后,等待将来经济复苏时期再高价卖出,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李嘉诚投资善于把握时机,往往对未来市场的趋势能够准确预测,然后果断出手。当然,李嘉诚的大手笔除了其超凡的智慧外,也都是建立在多年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经验上的。正如李嘉诚所说:“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必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谁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我们历来只作长线投资。”

借钱投资不可取

李嘉诚应对危机的大手笔固然令人感慨万千,但是也无一例外是经过缜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作出的决策。他也表现出了保守、谨慎的一面。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在香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发表的观点总能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凡是李嘉诚出席的公开场合,他往往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记者总是抛出一些关于经济发展走向预测的问题,希望李嘉诚能够透露出一些李氏投资秘诀来。而李嘉诚每次都是神采奕奕地出现,给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其回答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睿智和幽默,也深受煤体的欢迎。

尤其是2007年起,李嘉诚出现的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他几乎都会呼吁投资者要谨慎投资,量力而行。2007年上半年,内地的炒股非常热,人们纷纷加入了炒股的行列。李嘉诚对此也给出善意的忠告。李嘉诚在5月间就曾经表示,内地股市已经出现泡沫,呼吁股民炒股要谨慎,一定要量力而行。到8月份,他再次忠告股民,即使目前内地、港股都在高位的态势,但是一定要谨慎,无论是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机都要小心,警惕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之后的2008年3月27日,李嘉诚认为香港股市仍处于调整期,尚未达到合理的水平,提醒内地投资者要量力而行。当时,内地的股市大跌,由于受到内地救市传言的影响,2008年8月20日香港及内地股市攀升,此时李嘉诚再三提醒股民投资谨慎应对。

在2009年8月期间,李嘉诚在长和系200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到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时,认为全球经济最坏时间已过,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经济已转好,不可能很快出现V形反弹。他对“年底经济会转好”的说法并不认同,认为经济的复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李嘉诚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很看好。同时也认为,中国内地经济长远增长前景及多项特别优惠政策能够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很大支持,其中也包括个人旅游刺激香港本地消费及中央政府对香港金融体系的支持。

在面对经济形势的好转,港股已冲上20000点的情况下,一向投资保守的李嘉诚再度告诫散户投资者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着“千万不要借钱买股票”的底线。他解释说,如果大家仅仅依靠炒股就能维持生活的话,就没有必要辛苦工作了。但是,他也表明要视情况而定,表示:“我不会说现在肯定不买入股票,但如某股票的市盈率高,回报低,我一定不买。但长江、和黄我很有可能会买,多年来我只买不卖,那是值得的投资。”

从李嘉诚的言谈中,大家也能体察到李氏的投资策略,对于香港政府发行的官债回报不理想,一般不愿购买。他最看重的就是股票的市盈率,他旗下的基金会往往也是量力而行,认购市盈率低及息率高、赚钱能力较强的股票。

李嘉诚曾经有段话非常形象地阐释了自己不主张借钱炒股的理念:“这么多年来,1950年到今天,个人(资产)来讲,从来没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这样,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有负债。我在1956、1957年以后,个人没有欠过一个债,我的负债是这个(边桌上有两只金属制大、小北极熊雕像,指着小北极熊说),我的现金是这样大(指着大北极熊)。”所以,李嘉诚一直致力于保持稳健的财政状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充足的实力,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也能防范财政风险。可见,李嘉诚忠告股民谨慎投资,不要借钱炒股的警世良言也是他本人多年一直信奉的信条。

及时抽身避灾祸

我们都知道“盛极必衰,月盈必亏”,一句哲理囊括世间万物。李云经在世时,就曾对李嘉诚说过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李嘉诚有心,一直实践至今。后来,他在长江商学院的一次课程上说,当所有人都冲进来时,我们跑出去,当所有人跑出来都不玩时,我们冲进来。他的观点与“股神”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所奉行的“人去我取”、“及时抽身”策略清楚地表述了如何做才能在危机来临之时选择挺身而出,从而大赚;又如何在很多人跟风之时选择悄然退出,从而不被套牢。

进军房地产堪称李嘉诚及时抽身的绝妙案例。在塑胶花上市之初,李嘉诚的长江可谓前途无量。但是很快,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嘉诚便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多跟风小企业不计其数。于是,李嘉诚毅然决定,转投房地产,而不再加投塑胶业。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当我们正从事的行业前景注定不妙时,应及时抽身。日本商战圣手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李嘉诚懂得这一切,迅速在塑胶行业收手,果断地向地产业投入。

与此相应,当我们扎实地看好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就应果断地进入。2009年3月份,李嘉诚认为2009年4月、5月份,香港、内地及欧美的进出口将会好转,内地将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快复苏的。因此,在经过2007年、2008年不断收缩投资后,2009年年初他就开始启动不少内地项目。2009年的中国经济,也基本印证了他的判断。

事实上,没有永远的业务,只有赢利的业务,在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弃,利用从事前一种业务所积蓄的力量,可以轻松地开展下一个业务。业务不断转移更换,但赢利的中心却不能不变。事实上,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2007年5月,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之际,在所有人都蜂拥冲进股市的时候,李嘉诚却清醒地劝阻,他数次提醒投资者需要谨慎行事。他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就在李嘉诚讲话的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到了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掩盖了美国次贷风暴,他更直指美国经济会波及香港。

当时,李嘉诚被很多记者问为何可以预测。他的回答十分通俗:“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就在2008年,当危机再次来临之时,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提出“持盈保泰”策略,冻结全球新投资,只在本行内继续发展。在经济杠杆里,近乎所有的商业投资最后都会步入衰退的阶段。回头一看,我们不能不说,李嘉诚的嗅觉实在是超前而准确。

中国有句古话叫“英雄所见略同”。在投资界与李嘉诚持同样观点的人有很多。

在1987年10月股灾之前,巴菲特几乎把手头上的股票全卖掉了,只剩下列入永久持股之列的股票,所以遭受的损失较少。巴菲特认为,当有人肯出远高过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时,他就会卖出股票。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已经到达疯狂的地步,人人争着去买股票,因此,他觉得已经有了卖股票的必要。

巴菲特曾说过: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时间的忧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交易的时候。恐惧是追赶潮流者的大敌,却是注重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这就像李嘉诚所说的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一样,确实可以作为投资市场颠扑不破的一条赢利法则。

李嘉诚和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告诉我们,在营业厅很冷清时买进,投资者可轻松自如地挑选便宜好货;而当营业厅挤得水泄不通时,虽然牛气冲天,市场一片大好,人们争相买进,但你一定要果断出手,这样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还可以避免高处不胜寒的风险。道理浅显易懂,可是做起来,投资者就未必能步步经营,处处留心。所以,投资者一定要保持对股市的敏感度,也要有自己的客观分析,然后再作出决定。

在所有人冲进去时及时抽身,不仅股票投资如此,事实上这句话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适用的。及时抽身妙就妙在它展示的是一种长远的眼光,竞争的智慧,一种积极的放弃行为。企业最危险的时候有时不是其亏损的时候,相反可能是在其赚钱的时候。及时抽身就是要在赚钱的时候积极放弃,未雨绸缪。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战略性的撤退和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采取的进取姿态,看似守势,实则进攻。及时抽身需要有大气魄,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是为了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