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凡接手联交所的第一年,仍然是万事如意,风调雨顺。然而好景不长,两大派系便开始为权力你争我夺,使袁天凡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香港股市是一个鱼龙混杂之地,不少“股海大鳄”往往不动声色,伺机而兴风作浪,令股海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袁天凡身为联交所行政总裁,职责便是保持香港股市在良好制度下蓬勃地运作下去。
换句话说,联交所的掌舵人除了要看好香港股海,令其无风无浪外,还要维持制度上一定的宽松度,使参与者,包括那些“股海大鳄”有机会从风险中获利。
因为如果一旦条例太严格,限制太紧,便会出现“水清无鱼”的局面,使股市萧条,这也是香港政府不愿看到的。
袁天凡肩负联交所行政总裁重任,困难重重。然而,联交所偏偏出现了华资、外资经纪执政,使袁天凡更加闹心。华、洋经纪之争成为袁天凡在联交所工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过往联交所作风曾深为外资经纪所诟病,认为堂堂香港股市竟为一班华资经纪所把持。于是港府一心加强一班国际性大经纪在联交所的地位,方法是通过增加大经纪在联会理事会的席位。可是说话虽是简单,但如何让各方满意,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
由于华资经纪在此事上极为团结,终变化成一场华、洋经纪争夺理事会席位之战,情况一发不可收拾。
证监会(代表港府势力)联合管理层虽说能与华资经纪达成共识,协调出一个华、洋经纪都比较满意的方案。然而,联交会管理层的威信已经被削弱,大华资经纪与大外资经纪在香港股市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联会在某些重要事情上可能做到的似乎不多。鉴于此种情形,袁天凡顿感意兴阑珊:“联交所的工作已经失去满足感,做到退休已无可能……”
袁天凡原已续约行政总裁一职,他却提出请辞。继后,他加入恒昌行出任行政总裁,但他在恒昌行业没有待太久,三个月之后,他又辞别恒昌行,转投老友蔡世亮的海裕国际旗下,购入海裕股份,由打工仔变成老板。
据了解,当时中信泰富同李嘉诚、郑裕彤等财团收购的恒昌企业硕大无朋,1991年8月底时,拥有固定资产净值827亿元。
荣智健、李嘉诚邀请袁天凡出任恒昌行政总裁,主要是希望由袁天凡筹划恒昌企业独立上市,减低现有股东的财力负担。
可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恒昌是老牌公司,很多现任管理层都是四十多年前打天下至今的老臣,在集团内势力根深蒂固,袁天凡工作困难重重。
由于控制恒昌企业股权的财团分散,最大的中信泰富也只有36%的股权,未能取得日常行政权力。事件发展至此,逐引发中信泰富全面收购之意。于是,中信泰富不惜动用逾50亿元,全面收购恒昌,恒昌企业独立上市的计划因此被搁置,袁天凡无事可做,顺理成章离开恒昌。
随后,他加入了蔡世亮的海裕国际。可惜,他与蔡世亮闹意见,更是一度对簿公堂,虽然双方最后庭外和解,但袁天凡也觉无味,1994年干脆全数出售所持的海裕股权,辗转购入奇盛股份,成为集团执行董事。
袁天凡与蔡世亮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袁天凡以饱学及专才闯入商界,历任各大外资证券行要职,一度出任联交所行政总裁,与香港一班富豪如李嘉诚、荣智健、郑裕彤等很熟;蔡世亮自东南亚挟资来港发展,在港从事地产、货仓业务,为人低调务实,典型中国传统商人性格。
蔡世亮一头白发,面上略带风霜,神情虽见收敛,但仍难掩其江湖气息。
外型上,袁氏与蔡氏有点大相径庭,袁天凡脸色白皙,典型才子相,笑时双眼眯成一线,有点孩子脸。
袁天凡在获多利任职时,已认识蔡世亮。1984年,袁天凡帮助蔡世亮收购金佑地产空壳,将其业务在香港上市,蔡世亮属下公司规模从此逐步壮大,所拥有上市公司的数目也不断增多。
袁天凡在香港商界打拼多年,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47岁这年,袁天凡选择了规模较小,作风低调的海裕,踏上了创业当老板之路。
袁天凡为什么会选择海裕呢?第一,海裕规模不大,袁天凡才有能力揽实权,全权控制公司。其次,海裕持有甚多冷库,每年均有约2亿元稳定的租金收入,令公司在财政上无后顾之忧。
再者,海裕拥有证券业务基础,适合袁氏的所长。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袁、蔡两人均认定对方是多年肝胆相照的战友。一方面蔡氏早有退出之意,但放不下自己一手打出来的江山,有袁氏继任掌师印,他可放心让出大部分股权,亦乐于看见海裕业务在袁氏执掌下发扬光大。
然而,世事难料,两个人越接近,越难保持友情。袁天凡入主海裕后,袁、蔡开始感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在拉远,而归根究底,不外是个老问题,利益冲突。
蔡世亮与袁天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扩大海裕在商场上的活动空间。但实际运作起来,由于双方在公司内具同样影响力(蔡世亮并非完全放弃海裕),令公司经营与发展出现了阻力。海裕过去的管理方式十分家族式,而袁天凡则惯于以西方企业化手法管理生意。比如袁天凡要求员工如外资经纪行那样,每天要以书面材料报告工作情况,但那班原来跟随蔡氏的手下对这种手法便会感到十分不惯;又如以往海裕证券的制度是容许任何一个员工,包括秘书或行政助理等只要能介绍客户,便可分佣,但袁天凡不能接受这一套,断然改变,使得不少旧员工对这位新老板满不是味儿,并开始产生抗拒。
进一步加深袁、蔡分歧的是他二人经营理念截然不同。
蔡世亮作风稳健保守,任何发展计划都只投入少量资金,慢慢开展,但袁天凡较积极进取,认为既认定一个发展计划,便应即时投入资金,全面开展业务。此外,袁天凡入主海裕后,由于对地产业务兴趣较低,把不少海裕物业套现,将资金投入一些他认为更有潜力的发展项目上。但当时香港地产出现了历年罕见的大好市道,使蔡世亮觉得过早将物业出售,平白失去不少赚钱良机。
袁、蔡二人决裂的导火线是一只股票“斩仓”事件。
袁天凡入主海裕后发现,海裕集团属下的证券公司有几个大户头由公司高层负责打理,户头似有利用公司的“孑子展”进行投资迹象,这些户头持有大量海裕国际股份,据说接近两成股权。
袁怀疑有幕后黑手,于是趁户头按金不足,客户无法及时补仓之即,将整批股票斩仓,并找来他多年好友、奇盛集团的梁树荣斥资18亿元购入这批股份。
“斩仓”事件后,袁天凡与蔡世亮摊牌,建议蔡氏让位,同时委派自己好友王于渐、郑经翰、方书林及妻子李慧敏加入董事局。蔡氏唯有答应,将主席一职让给了袁天凡,自己当名誉主席。
蔡世亮退居二线后,不甘心自己一手创下的江山落入袁天凡之手,于是,一方面在市场吸纳海裕股份,另一方筹集逾亿现金,随时准备行使认股证,换回普通股,重夺海裕的控制权。
蔡世亮终于储备了足够实力进行反扑,要求开董事局会议,建议委任亲信许照中与苏锦人。随后乘势追击,到高院起诉,指控袁天凡妻子李慧敏,一直未有正式接纳出任海裕董事,怀疑其合法性。至此,二人可说已正式反目,势为水火,非要在法庭上解股证,股份收购价定于每股33元。袁天凡在自身利益得到一定保障下,将海裕江山交还蔡世亮。
继后,袁天凡出任锦兴磁讯主席,可惜当时锦兴已濒临破产,最后不得不靠李嘉诚身边红人陈国强收拾残局。往后,虽沉寂一时,但袁天凡并没有认输。
袁天凡与李嘉诚关系密切,李嘉诚曾多次诚邀袁天凡加盟长实和黄集团,但袁天凡均婉谢不受。
李嘉诚对袁天凡的赏识,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长和系四大公司轰动一时的100亿元集资行动,是由花旗银行唯高达香港有限公司负责包销,袁天凡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李嘉诚看中袁天凡之后,可不止是三顾茅庐这么简单。
1991年10月,荣智健联手李嘉诚等香港富豪收购恒昌行,李嘉诚游说袁天凡出任恒昌行政总裁。袁天凡于是辞去联交所要职,走马上任,年薪600万港元。然而,次年3月,因荣智健向众富豪收购他们所持的恒昌行其余股份,袁天凡愤然辞职,并表示不再做工薪阶级,要自己创业。
1992年2月,袁天凡与老同事杜辉廉、梁伯韬主持的百富勤合伙创办天丰投资公司,袁天凡占51%股权,并出任董事总经理,并兼旗下两家公司的总裁。李嘉诚义无反顾,依旧支持袁天凡,当时认购了天丰投资的96%的股份。
“如果不是李氏父子,我不会为香港任何一个家族财团做事。”袁天凡说,“他们(李氏父子)真的很重视人才。”
1996年年中,当李泽楷要发展高科技时,李嘉诚亲自请袁天凡协助儿子打江山。袁天凡加入盈科拓展,出任副主席。
据说,李泽楷对袁天凡尊敬有加,拜为“太傅”,言听计从。
当时正值全球科技股大热,公司股价触“网”即升。作为经历过多次股市风雨的一流投资银行家,袁天凡和梁伯韬深知“好花不长开”的道理,决心搭上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科技股高速列车,找一个“仙士股”借壳上市。(仙士,在港澳地区就是几分钱的硬币。所谓“仙士股”,就是由于经营不良、资产太少或业绩太差,股价已跌到几分钱的股票。)1997年金融风暴爆发,在香港股市上,这种“仙士股”俯拾皆是,袁天凡和梁伯韬把目光投向了黄鸿年旗下的一家卖通讯器材的公司——得信佳。
1999年3月初,该公司的股价一直在4~6分钱港元之间徘徊。以当时得信佳的股价水平收购,花费不足1亿港元即可,但在袁天凡和梁伯韬的策划下,李泽楷将盈科拥有的地产项目(主要是北京盈科中心)作价246亿港元,再加上香港数码港发展权一道无偿注入得信佳,未花一分钱现金将其搞定。得信佳复牌交易,开市仅15分钟,股价从停牌时的1毛多飚升到322港元,升幅高达226倍,盈动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市值上千亿港元的巨型公司。
2000年8月,正是电盈认股权的解冻期,袁天凡当机立断,见电盈股价在15港元水平,便趁机沽出手上的认股权套现。其中,他先以23港元的价钱,沽出手上所持2 400万股电盈认股权,又在153港元的水平,再沽售800万股电盈股份,实时获利1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