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一年前,我开始感觉到,在和黄的时间太长了,足足九年半。我认识的洋行大班中,很少做过五年的。葛达禧(太古大班)做了四年,纽璧坚(怡和大班)做了七年,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些不同的工作。
“向李嘉诚辞职要有很大的决心。我做了两次,第一次我刚开口,他就叫我停止,频频说No Way。第二次是半年前的事,我深思熟虑并下决心,不让他再令我回心转意。于是大家心平气和地详细讲清楚,他很认真地听我讲理由,最后都接受了,真是贤明通达。”
有传闻说李嘉诚打算拨出一笔钱,给马世民组建一家联营公司,使马氏走得有颜面。马世民斩钉截铁道:“No!”
马世民反复提到,他与李嘉诚的关系很好,李嘉诚是他心中的大英雄,他们今后也会保持友好交往。
马世民也第一次公开表明他与李泽楷的关系:“Richard两年前来和黄工作初期,显得有点Brutal(横蛮)……他急于表现自己,初期我们的关系并不Eary(融洽)……后来Richard专心卫视,我们感情反而好起来了。
“我和Richard的关系,较外界想象中亲密得多。我离开和黄,Richard要求我全职担任和黄顾问,并提议李先生委任我做长实的非执行董事。”
有关马世民离职是与李泽楷不和,马世民予以否认。李泽楷是个不甘寂寞,而乐于挑战的人。如果他有心做和黄行政总裁,又会怎么样?李嘉诚是有心让儿子做和黄的掌门人的。很多分析家认为,马世民离职前,的确正如传闻中所说的,他已经被李氏父子逐渐架空,马世民主动提出辞职,实在是迫不得已。
有关马世民在和黄业绩的评价,传闻普遍认为前功后过、功大于过。马世民澄清道:“收购赫斯基石油,是我一手策划的说法不正确,实际上是赫斯基在主动接触和黄,而和黄是一个大集团,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高层的集体决定,作为董事总经理,我会认真听取下属的专业意见。
“当投资取得成功时,很多人自然会走出来分享荣誉;可是失败了,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的人不多,这就是人性。”
马氏为人心直口快,既不贪功,也不推卸责任。马世民经历的收购无数,记者问哪些是最满意的,马氏立即回答:“港灯,最称心如意又最容易收购,只用了24小时。”至于最不满意的收购,马世民笑道:“数不胜数。”
马世民自1966年来香港工作,至辞职前已经有20多年了。长期以来,马世民被人们称为“鸡蛋”,即皮是白色的,心是黄色的——他已经相当中国化。马世民与香港的华人相处得很融洽,儿子在香港证券界工作,马世民的夫人是个华人。
可是,人们最终发现,在马世民的内质里,他仍然是个英国人。
1991年,马世民公开支持民主会的麦理觉入立法局。而麦理觉的对手则是包玉刚的大女婿苏海文(奥地利人)支持的华人代表郑明训。
这名立法局非官守议员的席位,是由香港总商会选举产生的。麦理觉与郑明训在商会的拥趸势均力敌。突然间,有一批亲英的公司加入总商会,令麦理觉的选票飓增。事后被揭发这些公司与和黄关系甚密,所以怀疑是马世民“做大”票数。
这件事让李嘉诚十分尴尬,李嘉诚奉劝马世民不要直接介入政治,这对生意没有好处。
心直口快的马世民并没有把李嘉诚的话当成圣旨来执行。香港总督彭定康上任不久,就抛出政改方案,掀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痛斥彭氏政改方案,香港左派报纸《文汇报》《大公报》连篇累牍抨击彭定康的险恶。香港的大部分商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尽可能保持沉默。因为他们既要考虑1997年以后,又要面对英人治港的现实。即使要表态,也都是说一些希望平稳过渡,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不含锋芒的话。其时,李嘉诚为了扩展内地的业务,便尽量与彭定康保持距离,不急于率先表态。偏偏马世民不识时务,接受英国《卫报》采访,公然声称站在彭定康一边。
马世民被某些香港传媒称为“最敢表白自己政见的商人”。马世民说许多华商甚至英商,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为了能够继续留在香港和内地做生意,说出来的话却是那样的,有的人就干脆做哑巴。马世民敢称彭总督是心中的英雄,希望被彭定康提携进入政局做议员大人。
马世民在9月离职后,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访问时承认他与李嘉诚在政治上存在分歧的事实,但否认他投机政治,渴望从政。
“李生(李嘉诚)会想我(在政治上)收声,做生意的,若对当地政治发展感到兴趣,会错失很多商机,做生意的态度也受影响;话虽如此,我却无意在政治上多花时间。”
“这是我们私人间的事。”马世民解释道。但舆论普遍认为,马世民的身份特殊,地位显赫,在没有得到李嘉诚认可的情况下,便随意发表有可能引起争议的政见,李嘉诚心里肯定会不痛快的。
打工皇帝霍建宁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但这句话在如今的香港商业社会或需改写,因为香港有名“打工皇帝”,年薪近3亿,单是向政府所纳税款便达4 000万元。此人便是李嘉诚的爱将——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霍建宁。
香港税务局公布的1999—2000年度的前10名“打工皇帝”所缴纳的薪俸税金额中,缴交薪俸税最高额的是4 100万港元。香港税务局并没有披露这些“打工皇帝”的姓名,但香港多家报刊均根据各项资料推算出香港最高薪的“打工皇帝”的名字。综合多家报刊的推算结果,李嘉诚的爱将、和记黄埔集团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应该名列第一位,是全港赚钱最多的“打工皇帝”。
根据香港的税务条例,这个“光荣榜”只能报数不能报人。但是,香港本身的上市公司有良好的披露规定,认股期权也好、分红也好,都要在年报里一五一十“从实招来”。结果,名列榜首的缴税数额达到了4 100万港元,以标准税率15%计算,这位纳税人的年薪应该是27亿港元,从上市公司资料分析,这位“超级打工皇帝”正是霍建宁。
根据和黄集团的年报显示,霍建宁为和黄打工的基本工资约为1 300万港元,而加上公司所派红利就高达265亿港元,再行使部分认股权后,年收入正好是27亿港元,与税务局的数字吻合。
霍建宁出生于195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留学,取得专业会计师资格。1979年返港,加入长江实业集团任会计主任,后又考取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资格。
霍建宁凭着其金融财务方面的才干和踏实的作风,一路晋升。1984年升为和黄执行董事,1985年任长实董事。
继后,霍建宁接手处理亏损多年的欧洲电讯业务。因为Orange成立以来,一直蚕食和黄在香港的电讯业务赢利,和记电讯变相白做。
1993年,登上和黄董事总经理之位的霍建宁,随即接手马世民留下的“烫手山芋”。因为和黄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受海外业务亏损拖累,令股价长期处于偏低水平。
霍建宁接手后,不断改组,通过收购合并,成功将业务由亏转盈。
1999年,霍建宁引入中国海洋石油,合作开发南中国海文昌油田,深获赞赏。其后,他趁赫斯基有好表现,又顺势在加拿大借壳上市,令集团从中获特殊赢利65亿港元。
继而,他更接手处理亏损多年的欧洲电讯业务,到1996年,霍建宁毅然分拆Orange上市,成功套现。后来,见时机成熟,于1999年底将Orange转售,成功替集团赚取超过1 600亿港元的赢利,创出神话。可以说,“卖橙”一役是霍建宁的代表之作。
在上世纪90年代末,霍建宁为和黄促成了多宗大交易,将和黄发展成名牌电讯商,和黄集团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员获海内外各大报章及杂志赞誉超过数十次,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霍建宁可谓功不可没。
李嘉诚更是对霍建宁在“卖橙”一役中的突出表现连连称赞:“众高层日以继夜都替卖橙努力,霍建宁连觉都睡不好,他回香港时病才刚刚好。”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霍建宁收取天文数字般的薪酬,绝非易事!
2000年,电信股泡沫爆破,霍建宁成功善后,继1999年出售Orange赚取1 180亿港元后,2000年出售Mannesmann再赚500亿港元;同年出售Voice Stream又赚300亿港元;接着,以500亿港元夺得英国第三代手机(3G)执照,触发环球电讯公司争逐第三代手机(3G)执照的热潮,进而在德国第三代手机(3G)执照竞投中,和黄毅然退出,一手捏碎泡沫。
2000年7月24日,霍建宁宣布和黄集团在美国持股22%的合营公司音流无线通信公司已接受德国电讯的收购建议,在这笔金额高达507亿美元的交易中,和黄将可获取超过90亿美元(约合780多亿港元)的收益。其中,和黄可望获得16亿美元现金,外加扩大股本后的德国电讯46%的股权(约179亿股),成为德国电讯的第二大股东。据估算,这笔收益比和黄当初在音流公司10亿美元的投资要高出7倍多。
这是李嘉诚在1999年“卖橙”之后,在电讯投资领域的又一大斩获。
音流电信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新公司。两大主要股东分别是香港的和黄集团和芬兰的Sonera公司,他们正在寻找资金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并且购买新的电话执照,因此对于德国电讯的收购当然欢迎。音流是美国少数几家全国性的独立无线业者,约有230万位无线用户,而且拥有包括夏威夷在内的全国性无线电话经营执照,这些都让一直想在美国市场落地的欧洲最大电信公司德国电讯心动不已。德国电讯发言人表示:“音流几乎在美国的每个州都拥有执照,而且该公司的成长率是美国移动电话业之首。”此外,音流也是美国唯一使用GSM系统的电信公司,这也很对德国电讯的胃口。交易如果顺利实现,德国电讯的客户将达到375亿,成为又一个跨大西洋的国际电讯大鳄。尽管这笔交易引起了美国参议院和监管当局的强烈反对,德国电讯能否如愿还在未定之数,但欧盟发言人也明确表示,他们反对美国立法和监管当局对这一企业并购所持的态度。
不管最终美欧双方将如何了断此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和黄李嘉诚仍是幕后的大赢家。据悉,和黄在此次交易中将可获得超过780亿港元的特殊利润,使2000年前7个月可入账的特殊利润超过1 361亿港元,再创香港纪录。
在这次交易中,和黄没有选择全换股或全现金方案,而是换取了16亿美元现金及179亿股德国电讯。
分析人士认为,和黄需要资金发展欧洲的3G业务,所以不选取全部换股方案也是意料中的事;而从占有美国市场来看,和黄在此次交易中不将音流股份全数套取现金,而是选择现金加股份方案,可能是希望继续与德国电讯达成合作关系,不过和黄也会因此在表面上失去在美国电讯市场的据点。也有人指出,和黄也许将继续沿用在欧洲市场的策略,卖掉第二代电讯业务后,回头再全力争夺美国3G牌照。
接近和黄的消息人士指出,欧洲的市场已经很大,和黄会集中资源拓展这个市场,至于美国市场的策略则会视机会而定。如何定法?美林证券的分析员猜测,和黄可能会采取曲线迂回的策略:当美国3G业务的机会出现时,和黄也许将借助在欧洲和中国电讯市场的发展和关系,使自己成为美国电讯商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的主要对象,从而挤进美国3G市场。
李嘉诚“卖橙”出售电讯业务初尝胜果后,对欧洲电讯业务始终念念不忘。各国纷纷准备公开拍卖3G牌照的消息传出后,和黄又开始摩拳擦掌,希望在英、德、法等国的第三代移动电话市场上再大展拳脚。
2000年以来,和黄计划通过持合资公司90%的股权,斥资约94亿英镑,(约1156亿港元)在英国发展第三代移动电话业务。由于2000年1月份英国政府招标时,和黄正在应付曼内斯曼和沃达丰公司之间的收购战而没有入标,只好与投得牌照的加拿大TIW公司合作竞投英国的3G牌照,最终以438亿英镑(折合港币500亿元)的代价夺得牌照,比市场人士原先估计的10亿英镑左右的出价高出了一大截,使得人们纷纷怀疑和黄能不能回本。
霍建宁并没有让李嘉诚失望。在一连串神奇交易中,和黄获利近2 000亿港元,被外国传媒称为bigtrader(大炒卖家)。
霍建宁则强烈否认:“我们买下资产,派人去做,当资本价值成熟时卖出,根据税务法例,这是realization of capital assets(资本资产的变现),不是trading(交易)。”
2001年全球经济恶化,但和黄期内两次收购“落难伙伴”Price Line和环球电讯,将业务扩至前景可观的北京房地产,霍大班的表现仍然不凡。
霍建宁一人兼任和黄董事总经理、港灯副主席、长江基建副主席、长实执行董事等职务。霍建宁追随李嘉诚多年,如同其左右手。
李嘉诚知人善用,霍建宁知恩图报。
2008年5月14日,霍建宁以个人名义捐出港币五百万元,协助四川省政府的救援及赈灾工作。财技深厚袁天凡
“你一定要对自己做的工作有兴趣,否则就算几高(再高)人工都无用。”袁天凡如是说。
袁天凡,1952年出生于上海,五岁时到香港。知识改变命运,袁天凡以优异的成绩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后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
1976年,袁天凡在美国毕业后回香港,加入中大任助教,但教书的平淡日子实在难耐。过了大半年,他跳槽至汇丰旗下的获多利债券部。他曾与梁伯韬、杜辉廉等在银行共事。杜辉廉、梁伯韬两人创立百富勤,成为他们这批才俊中“先富起来”的老板。而袁天凡则延续着打工岁月。自那时开始,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立下在“金融界打滚”及“为兴趣打工”的志向。
袁天凡深厚的“财技根基”源于获多利八年的工作历练。不甘平庸的他先后从债券部晋升至财务部。1985年离开前,袁天凡已成为集团的财务部主管。离开获多利后,袁天凡一帆风顺,先后出任唯高达董事总经理,参与全球证券业务工作。
1988年香港股灾后,袁天凡出任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一职,接手管理因联交所前主席李福兆辞职而出现真空的联交所管理层,成为香港商场上耀眼的明星,他也登上了人生路上的高峰。当时,袁天凡的年薪为300万港元,成为当年香港收入最高的受雇人员。攀上事业首座高峰的袁天凡,当时只有36岁。1989年,袁天凡被评选为“香港财经界十大风云人物”。
中国有句古话:“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句话似乎在袁天凡事业达到高峰时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