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2500000014

第14章 风生水起——从小厂老板到华商之王(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他在现有的地盘上大兴土木,大力发展地产业。事实证明了李嘉诚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还未等房子建完,就有租户上门送上租金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李嘉诚的资金涨幅很大。

尽管如此,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他认为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李锴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规模停滞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由于与祖国内地的特殊关系,祖国内地政治的任何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香港前途;第二,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海外市场能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至少,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比香港市场要丰富些;第三,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注:因贷款较易)。

“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1969年之前),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均透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当时香港会的会员大部分为外籍人士及通晓英语的高级华人,而上市公司则主要为外资大银行,股市为香港本地工商企业集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香港股市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香港会上市条件的苛刻,不少华资大企业被长期拒之门外。

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谙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就被无形中排斥在股市之外。没有这些华人投资者入市,股市就少了相当大一部分力量,股市萧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因为股市的萧条,使得投资者对在香港投资业就越发没有信心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香港经济一度低迷。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遇到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并且,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香港华人为了打破了香港会垄断的地位,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于1969年12月17日开始营业。远东会充分为广大投资者考虑,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的新纪元。

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有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钱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

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萌发并筹划将长江上市的。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

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 400万港元,分为4 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家交易所向公众发售。

长实入市得到各方的关注与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上下欣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此时,身为长实董事局主席的李嘉诚却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并没有像长实的其他人那样欣喜。

李嘉诚明白,长实的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看好长实,而是大市的兴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还是得看长实的未来成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也就是说,要用业绩征服投资者。

李嘉诚还意识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急速且无常,风险会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自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现在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从此,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手脚,是他们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诚必须这样,他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事业的人。

他已经树立赶超置地的目标,以其作为竞争对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长实也非得跻身股市不可。长实要想拓展别无他径。

除此之外,李嘉诚还积极争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当时香港最著名的证券公司,是冯景禧创办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由新鸿基牵线搭桥,英国证券公司为财务顾问与包销商,长江实业于1973年年初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

香港作为英殖民地,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实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实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

地铁竞标始镀金

对于李嘉诚来说,1977年是他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就是在这一年。置地公司是当时夺标呼声最高的。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

香港境外的大气候由阴转晴,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内地已从十年“文革”动乱中走出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逐渐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香港经济以113%的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地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 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虽然李嘉诚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是他仍未进入“地产巨子、商业名人”的圈子里。长实说到底,仍是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

香港传媒界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新入行的记者问旁边的人:“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旁边的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家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住宅楼宇,在地产界已小有名气。看他在拍卖场的气度,实力不可小觑。”

这位老记者解释了好一番,才使新记者知悉李嘉诚其人。如今,李嘉诚名声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若有哪位记者认不出李嘉诚,那定是天大的笑话。

船王赵从衍之子赵世曾,在1973年大股灾前的官、私土地买卖场上出尽了风头。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赵世曾,是众人心目中的地产强人,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除洋人外,似乎无人敢与其竞投争锋。股灾翻船后,赵公子淡出拍卖场。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华资地产五虎将。五虎将中,除低调的陈曾熙,人们更关注的是郭得胜、郑裕彤、胡应湘三人。

1977年后,李嘉诚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嘉诚所到之处,都会被记者盯住不放,采访拍照。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拍卖场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1977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千米,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形象地把中环、金钟两站比喻为鸡的两只大腿,其上将可建成地铁全线赢利最丰厚的物业。众多地产商都对这“两只大腿”垂涎欲滴。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是其上的发展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的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20个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用物业的消息发布之时,就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

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地铁车站上盖投标物业之事让李嘉诚连日来寝食不安。在夜深人静的深水湾住宅的花园里,李嘉诚无心观赏月下的花木,他来回踱着步子,陷入沉思之中。

据追随李嘉诚多年的“老臣子”回忆,李嘉诚极少把工作带回家做,他总是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哪怕做到很晚。李嘉诚在家,除了学英语,翻翻报纸杂志,就是陪太太和儿子。他尽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证睡得安稳,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如果发现他把文件资料带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铁车站上盖投标物业之事,是他认定的非干不可的大事。中环、金钟的两站招标,一定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实竞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无望,不如不投。过去曾有多次政府拍卖中区官地的机遇。中区的地价高,日涨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万港元,是当时世界上地价最贵的地方。一块地,动辄要数亿至十多亿,非长实的财力所敢参与拍卖竞价的。

不敢参与,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诚梦寐以求打入中区。

李嘉诚信步走到深水湾的山坡,眼前是海湾的朦胧轮廓。潮声在他胸中激荡,他眼前仿佛看到两座商业大厦,从地铁车站拔地而起。李嘉诚一贯渴望挑战,也乐意应战。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诚大步回到家中,坐进书房,翻阅带来的有关地铁的研究材料。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撼山易,撼置地难!”李嘉诚料定: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将会参加竞投。华资地产建筑公司实力稍逊。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长实若想参与竞投,就必须把置地作为竞争对手,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抗。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十多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物业和街道的名称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当时的公众和传媒都把中环站称为遮打站。

金钟站离遮打花园广场仅一百多米,简直就处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争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等于打入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纸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李嘉诚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

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现任大班是纽璧坚,纽璧坚20岁起就在怡和洋行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纽璧坚没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是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身为两局大班,又得受股东老板的制约。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璧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

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地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铁公司虽是一家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但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权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界的常规法则进行。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计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做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

港府为了弥补兴建经费不足,会以估价的原价批给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

地铁公司在购旧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的支付方式上产生了分歧。地铁公司主张用部分现金和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而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上盖物业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