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的多变性或易变性不仅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市场投机行为,而且还因为一国所有内部经济变量与外部经济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它的变动。
以致人们根本无法像预期消费或储蓄这类变动一样,可以借助于边际消费倾向或边际储蓄倾向这样的分析工具来预期收入增加之后的消费或储蓄的变动。浮动汇率所具有的这种多变且又难以预期的特点,导致了它的较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固定汇率的不确定性却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变动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至少在一个可预期的周期里它是稳定的。统计资料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14.3.2稳定性的投机
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投机行为:一种是非稳定性的投机;另一种是稳定性的投机。并认为,浮动汇率制会助长非稳定性的投机,而固定汇率制度下产生的将是稳定性的投机。
其理由如下:
第一,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当然也与人们的预期有关。当经济周期进入繁荣期以后,人们将预期其会继续增长,而当经济进入衰退期以后,人们则预期其还将继续变坏。因此,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投机者,事实上并不是像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在一种东西的价格处于最低时买进,然后在价格最高时将其卖出。而是相反,在价格上升,并预期其还会上升时买进;在价格下跌,并预期其还会下跌时卖出。
第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是可变动的,因而,人们将按照经济变动的方向来对汇率的变动做出预期,结果,由此而引起的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将导致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
第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在一定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因而,尽管人们对经济预期是看涨或看跌的,但因固定汇率的阻隔,对外汇市场上预期的价格变动并不像浮动汇率制度下那样强烈,而这将使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变得相对温和与迟钝,其结果反而是降低了实际的汇率波动幅度。
14.3.3严格的价格纪律
在浮动汇率下,一国可以通过本币贬值来推行具有较高通胀率的经济增长政策,在这里价格纪律,也就是货币纪律几乎是不起作用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内价格的持续上涨(由价格下调刚性而产生的棘轮效应所致),以及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就浮动汇率所产生的以上后果来看,由固定汇率转到浮动汇率而引起的货币纪律的放松,应当被看成是一种成本,而绝不能将其看作是一种收益。
在固定汇率下,由于汇率不可随意贬值,一国若随意推行过度扩张的经济政策,势必会引起储备的外流与资本的外逃,以致最后还得通过紧缩的经济政策来恢复经济的均衡。因此,可以这样说,固定汇率下的价格纪律要严于浮动汇率下的价格纪律,从而,固定汇率下的价格也要比浮动汇率下的价格来得稳定。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浮动汇率相比,固定汇率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在固定汇率下,一国经济的繁荣或衰退,将导致其进口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引起收入的增加或减少。然而在浮动汇率下,一国的收入增加或减少将因汇率的自动调整而被限制在国内,从而不是造成国内经济的通胀,就是引起国内经济的衰退。
14.3.4世界货币主义的观点
在结束本节的讨论以前,我们有必要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世界货币主义的汇率政策作一个扼要的概述。世界货币主义在汇率政策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正统货币主义的立场。他们赞成固定汇率制度,并在以上各种反对浮动汇率制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下两个反对浮动汇率的理由:
第一,他们认为,只有当人们存在货币幻觉时,汇率的变动才会产生支出转换效应而使国际收支的调整得以进行,假如人们不存在货币幻觉,那么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实施贬值政策时,只会引致抵消性的通货膨胀,而不会改善国际收支。其理由可以推导如下:如果人们具有货币幻觉,贬值就会使人们相信本国的商品变得相对便宜了,而外国的商品则相对变得昂贵了,于是,人们就将调整他们的支出结构,即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减少外国进口商品的消费,其结果是逆差得以消除;假如人们没有货币幻觉,那么当政策当局采取贬值政策时,人们将根据本国购买力平价未变的事实而保持原有的支出结构,这样就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进而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这又将抵消贬值在提高本国出口竞争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国际收支的逆差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则因贬值所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走上通货膨胀的道路。
第二,由于存在棘轮效应,浮动汇率下汇率的伸缩性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速。这是因为,本国货币的贬值会引起成比例的通胀率,而本国货币的升值却会因价格下降的刚性而非比例地下降,有时甚至还会拒绝下降。这样,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国内价格沿着梯子型的轨迹不断上升。
14.3.5简单的小结
从以上两节关于浮动汇率政策好还是固定汇率政策好的争论来看,双方的论据似乎都很充分,这意味着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并且都有被选择的机会。
一般说来,一种固定的汇率制度比较适合小国开放经济的场合,特别是那些只与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进行贸易的小国。这是因为:第一,小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相对较低;第二,小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若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会导致汇率过于频繁的波动;第三,由于小国的贸易伙伴国仅为一个或几个大国,所以采取固定汇率制度,钉住一种主要货币作周期性调整并不困难。
与此相反,一种浮动汇率制度则比较适合于大国经济,其理由是:第一,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多样化的,与之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很多,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制度;第二,大国内部经济调整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又各自具有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的偏好,因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将有利于其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第三,大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小国经济来说要低得多,若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就将意味着以其内部经济的大调整来适应外部经济的小变化,而这肯定是不经济的。
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一个国家究竟是选择固定汇率制度还是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将视其本国具体的经济条件而定。当然,除了固定汇率政策与浮动汇率政策这两种极端的选择之外,一国的政策当局也可以像私人投资中的资产组合一样,通过固定汇率政策与浮动汇率政策的某种组合来实现它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对于这种政策组合的讨论就是下一节所要分析的主题。
14.4中间选择的汇率政策
14.4.1固定汇率中的浮动因素
固定汇率政策与浮动汇率政策组合的可能性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任何种类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事实上都包含着浮动汇率的基本因素。这一基本的因素就是所谓的汇率波动带(Exchange Rate Bad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带是由一国黄金的输出(入)点所决定的。在战后的布雷顿体系中,则是由成员国共同认可的、上下1%的波动幅度所决定的。
在这样的一个可波动区域内,汇率的变动将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政策当局的任务是防止汇率波动越出这样的一个波动区域,以保证固定汇率制度的正常运作。其基本的做法当然是这样的,即在汇率波动越出上述的波动带时,便通过国内政策的调整来迫使其返回预定的波动带。
假如现在变金本位制为管理本位制(这在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并可由各国政策当局随意放宽汇率波动带的波幅,那么一种既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就将演变为浮动汇率制度。
由此可见,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并且,它与浮动汇率制度之间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放松对固定汇率波动幅度的管制,一种既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会慢慢地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或者成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相互混合的某种中间性的汇率制度。
14.4.2可调整的汇率钉住政策
这种汇率政策在布雷顿体系下颇为盛行。在一国采取这样的汇率政策时,金融当局承担义务将本国的汇率保持在某个特定的,通常是钉住的水平上,但保留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汇率的权力,即:当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逆差时,有将本国货币进行贬值的权力;而当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顺差时,又有将本国货币进行升值的权力。在本国的货币贬值或升值以后,再以一个新的钉住水平为基准,按照一个布雷顿协议所规定的波动带继续实施其可调整的汇率钉住政策。由上可见,可调整的汇率钉住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政策,但它又灵活地引入了浮动汇率政策的调整方法,因而被称为中间选择的汇率政策。
14.4.3爬行钉住的汇率政策
爬行钉住的汇率政策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本国货币的某个平价,并以一系列很小的调整幅度逐渐地改变平价,以适应本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所发生的变化。简单地讲,爬行钉住汇率政策实际上是可调整钉住汇率政策的进一步浮动化。它通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一国汇率所要调整的幅度较大,采取可钉住调整政策的那种一步到位的调整方法会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时,便可采取爬行钉住政策,通过多次小幅的调整来避免对经济的巨大冲击。与可调整钉住汇率政策的一次调整相比较,爬行钉住汇率政策的多次连续调整显然是增加了汇率的浮动性。
随着爬行钉住汇率政策的调整频率的增加,即使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也会出现某些只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例如,一个国家可以通过采用爬行过快的方法,即让本国货币尽快贬值的方法,来维持一种具有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胀率的经济增长;同样,一个国家也可以采用爬行过慢的方法,来抵制外国通货膨胀的输入,从而享有一种高于世界普通水平的价格稳定性。
但是,由于爬行钉住的汇率政策仍然固守着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规则,因而对于以下这些事情它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一,国内的货币政策仍然不能从汇率政策中独立出来。这是因为,在爬行钉住汇率政策下,为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一项贬值的爬行调整措施仍需要货币当局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来加以配合,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资本外流的现象,而使贬值的努力归于徒劳。
第二,爬行钉住汇率政策也不能使汇率对来自外部的冲击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特别是当来自外部的冲击较大时,更是如此。世界范围的固定汇率制度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终结绝不是偶然的,由石油危机所引起的外部冲击几乎对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产生了无法承受的国际收支危机,以致必须用浮动汇率来重新实现平衡,并以防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因此,爬行钉住的汇率政策,对于少数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但若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政策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行则是有问题的。
14.4.4宽幅波动的汇率政策
所谓宽幅波动的汇率政策,就是以某一个平价为基准,允许一国的汇率在一个较大的百分比之内进行波动。例如,在1971年以前的布雷顿体系下,一般只同意将汇率的调整控制在2%的波幅内。后来,随着美国放弃金汇兑制度与紧接着而来的石油危机,又将波幅放宽到5%~10%的波幅内。国际社会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新的汇率政策,目的是为了给各国反周期(由石油危机所引起的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的货币政策提供较多的自由,即:当一国试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摆脱其国内的经济衰退时,允许其汇率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贬值。
此外,国际社会同意启用宽幅汇率政策的另一个意图是,增加对平价波动进行投机的成本,以便借此来减少投机力量对各国汇率波动的干扰性影响。以等式i,=i-Ee∧为例,假如外国利率(i,)现在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变动,在本国利率(i)不可变的情况下,若只有汇率(e),进而也就是本国的预期汇率(Ee∧)的小幅波动,在以上所述的两种钉住汇率政策下情况就是如此,那么i,与i间的差额就无法被消除,套利者的收益将会因此而增加,套利活动也就会因此而猖獗起来,而这又将对e的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现在,通过放宽汇率可调整的幅度,即允许汇率及Ee∧有较大的变动空间,那么当i,上升时,金融当局就可以通过e与Ee∧的相应波动来减少套利者的收益,从而使有害于e稳定的套利活动趋于收敛。不仅如此,在允许e与Ee∧作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套利者在收益下降的同时还将面临成本提高的现实。这是因为,在i,上升并高于i时,本国的Ee∧将是下降的,即本国的货币将会升值,而这意味着持有利率较高的外国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尽管我们的分析是有先后的,实际上由上式中Ee∧的下降所引起的套利收益的减少与成本的增加是同时发生的,而套利成本-收益关系的这种双向变化势必会对套利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增加汇率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