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9399000000046

第46章 伸缩汇率(3)

后一种调整结果发生的条件是,BP线的斜率大于LM线的斜率,这意味着资本流动对于利率变动而言是相对缺乏弹性的。因此,当财政政策推动的实际经济扩张引起利率上调时,流入的资本将非常有限,以致不能抵消进口的支出(这是扩张财政政策必然要产生的漏出效应所造成的)而引致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与上述两种情况不同,紧接着而来的调整将不是本国货币的升值,而是本国货币的贬值,结果,模型中的IS线将出现与上不同的调整过程,即IS线将在贬值与出口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右移动,从而导致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在BP线的斜率小于LM线的斜率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将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入,由此引起的货币升值与出口下降将使本国的收入增长小于固定汇率下可达到的幅度,而这将使本国的收入水平位于较之Y2要低的水平上。

第二,在BP线的斜率等于LM线斜率的情况下,由利率上升所引起的资本流入量与财政扩张政策所造成的支出量的增加额正好相等,因而本国货币既无升值的压力,也没有贬值的必要,所以本国实际收入的增加幅度正好与固定汇率下相等,经济便将在实际收入为Y2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第三,在BP线的斜率大于LM线的情况下,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的利率上升对于资本的流入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这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逆差大于资本项目顺差的情况发生,由此而引起的调整不再是本国货币的升值,而是本国货币的贬值,本币贬值会刺激本国的出口增加,于是,本国的产出与收入水平将在扩张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新的均衡点必定会出现在实际收入大于Y2的水平上。

(3)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当资本可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一国收入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较大,而在浮动汇率下则为零。这是因为,在固定汇率下,由于名义汇率不可调整,因而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资本流入时,外部经济的均衡是无法实现的,而唯一可以用来实现内部经济均衡的方法也只能是增加货币的供给,以便与扩张财政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互相适应,结果经济的短期均衡点将出现在大于Y2的水平上。

随着固定汇率制度改变为浮动汇率制度,再加上目前分析中所给定的资本完全可流动这一前提假定,可以进行调整的工具将不再是利率,而是汇率。

对此,可以分析如下:

首先,当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引起国内货币需求增加,进而产生利率上升的压力时,立刻就会有外国套利资本的涌入。然而,在央行还未来得及利用由此而增加的储备来增加货币的供给时,汇率就已因为外国资本流入与储备的增加而升值了。而本币升值的结果又将使出口下降,随之而来的结果自然是产出与收入水平的下降,以及接踵而至的货币需求的减少。这样,在整个调整过程中货币供给实际上是固定不变的,这反映在模型中,就表现为LM线始终保持不变。

其次,由国际资本套利所造成的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的均等化趋势将使本国的利率保持不变。在资本完全流动、BP线为水平状态的情况下,只要利率保持不变,那么BP线也就必然保持不变。这样,在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唯一可以进行调节的经济变量就只能是汇率了。

然而,在一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汇率的调整方向又只能是本币的升值。因为现在只有通过本国货币的升值,才能挤出在数量上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出口刺激相等的净进口支出额,来实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同时均衡。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政策性结论是:在浮动汇率与资本可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在影响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13.4.4限制性商业政策的调整过程及其效应分析

采用与以上相似的模型,也可以对限制性商业政策的调整过程及其政策效应进行有效的分析。

(1)没有资本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提高关税的结果是推动IS线与BP线的同时右移,当然,这必须以外国不采取报复性的关税政策为其前提条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将导致本国的收入增加,也就是对应于新的均衡点的收图1343入水平Y2将高于政策实施前的收入水平Y1。不仅如此,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BP线的移动幅度会大于IS线移动的幅度。因此,由限制性商业政策所达到的均衡点,事实上还是一个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的均衡点。但是,限制性商业政策的这种为正的收入效应在浮动汇率下将不复存在,因为在新的均衡点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选择浮动汇率的结果必定是本币的升值,由此引起的后果,将是本国出口的下降与实际产出的减少,这样,经济最后只得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而使实际收入不发生任何变化。

(2)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在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下,限制性商业政策的调整过程和结果与没有资本流动情况下完全相同,即:在固定汇率下,限制性商业政策收入效应为正;在浮动汇率下,限制性商业政策的收入效应为零。这是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与提高关税对汇率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当一国采取提高关税的措施而导致其国内产出增加与利率上升时,不仅会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而且还会同时引起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使该国面临极大的货币升值的压力。本国货币升值的结果自然是出口与产出的下降,它们合力作用的后果,将使该国的经济被迫回到其原先的均衡状态,从而使浮动汇率下的限制性商业政策的收入效应趋向于零。

(3)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在资本完全可流动与固定汇率的情况下,一国采取限制性商业政策的调整过程与政策效应与以上两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区别。在一国采取浮动汇率,且处于资本完全流动状态时,一国若采取限制性的商业政策,其初始的均衡点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由限制性商业政策所引起的IS线的右移,立刻就会引起本国利率上升与随之而来的外国资本的流入,而这又会马上导致本币升值,以致当本国经济还未按照限制性商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调整时,该政策的刺激作用就已被完全抵消了。

13.4.5一些主要的政策结论

从以上对三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与政策效应的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政策结论:

第一,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收入效应在浮动汇率下要比固定汇率下大得多,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收入效应则在固定汇率下相对较大。

第二,除了汇率制度这个基本的因素之外,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对收入的影响程度还将取决于资本流动的状况。不同汇率制度与不同资本流动状态的组合将导致大小不同的收入效应。

第三,限制性商业政策只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才能产生为正的收入效应,而在浮动汇率下则对一国收入的增减不产生任何影响。

13.5资产市场方法

13.5.1资产市场方法的由来与意义

(1)存量与预期。

资产市场方法最初是由以色列经济学家雅各布·弗伦克尔在1975年提出来的。这个方法认为货币也是一种资产,货币这种资产的相对价格(即名义汇率)取决于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这种资产(即货币)的现有存量。假如人们对一种货币资产所愿持有的存量增加了,那么这种货币资产的价格就会上升,而这意味着这种货币的名义汇率将出现上升的趋势。反之,则相反。

这样,就可以从资产市场方法的起源中清楚地看到它的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第一,它的方法论基础显然是货币主义的。在以往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多次看到货币主义的这种基本立场,即国际收支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在当前分析浮动汇率的场合,资产方法又进一步把汇率也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第二,与上一节只考虑资本流量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相比,资产市场方法引进了资本流动的存量因素,而这正是资产市场方法的贡献所在。

在引进资本流动的存量因素,从而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资产市场方法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伸缩汇率调整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对不同的货币资产进行投资,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名义汇率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于资产收益不同。如果货币资产市场的套利是完全的,那么资产市场方法模型的一般形式就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i=i,+Ee∧(1)从(1)式来看,人们究竟是倾向于持有本国的货币资产,还是外国的货币资产,首先需要对这两种不同的货币资产的收益进行比较,即究竟是本国货币资产的收益(i)高,还是外国货币资产的收益(i,)高。但是,在重视并已引进存量因素的资产市场方法看来,除了货币资产的收益这个基本的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流量理论所不太重视的风险因素。就人们的投资对象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资产而言,风险当然就来自它们之间的汇率变动,而这正是资产市场方法为何还要在(1)式中加上预期汇率(Ee∧)变动这一项的原因所在。

如果说资产的i或i是由客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来决定的,那么预期汇率(Ee∧)的决定就多少带有主观判断的性质了。既然Ee∧具有主观判断的性质,那么它就可能因人而异。这样,要使(1)式有意义,就必须对人们的预期种类及其可信性进行分析。否则,它就不能成为资产市场模型的一般形式。

(2)预期的种类。

如果把x定义为某种经济变量的实际变化值,把x+1定义为这一经济变量的未来值,并且假定x的变化会影响预期者对于该经济变量未来值x+1的有关预期,那么我们就可以区分出四种主要的预期种类:

①静态预期。静态预期的表达式为:Ex+1=x。式中的E代表预期者。

它表明当事人预期x的现值在未来将保持不变。这一种类的预期曾经被当作一种既定的前提假定而存在于蒙代尔-弗莱明的模型之中。因此,它只适合于静态的分析。

②适应性预期。这种预期的表达式为:Ex+1=E-1x+α(x-E-1x)=αx+(1-α)E-1x。由这一等式可知,当事人在现期开始以前,对x将要取的值就已有某种预期,它在式中被记作E-1x。当他们在本期观察到x实际所取的值以后,便会按照本期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额的某个比例来修正他们未来的预期。因此,这种预期实际上是对实际值与过去预期值的一种加权平均。从式中看,α与(1-α)实际上就是实际值x与过去预期值E-1x的权数。

这样的预期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最高,从而在通货膨胀的分析中非常有名。其中一个主要的论点就是:高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通货膨胀将拉起预期通货膨胀率,从而有可能导致持续加速的通货膨胀。

③外推预期。外推预期的表达式为Ex+1=x+α(x-x-1)。在这种预期中,当事人将他们新近观察到的x值的变动(x-x-1)外推至未来。当然,预期者在做这样的外推时,将会按照某种百分数或倍数,如式中的α,来把(x-x-1)的差额加到最新的观察值上去。这样的预期对于描述经济生活中的投机与抢购行为是非常有用的。

④回归预期。回归预期的表达式为:Ex+1=αx+(1-α)x-=x-+α(x-x-)。由回归预期的表达式可知,当事人对x的正常值或均衡值x-有某种基本不变的估计,当实际值x偏离均衡值x-时,他们预期实际值x最后总会回归到均衡值x-,虽然这种回归不可能在瞬时完成。

(3)合理预期及其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在以上给出的四种预期种类中,究竟哪一种预期是合理的,从而可以用来作为资产市场方法的分析工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完美预期的条件。简单地说,完美预期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第一,预期的模型是真实的;第二,当事人充分理解这个模型;第三,当事人充分了解模型中的随机因素,即拥有充分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个当事人通常是不可能掌握与这些条件有关的全部知识的,他们在预期经济事件的变化上不是存在这方面的知识缺陷,就是存在那方面的知识缺陷。这样,在以上给出的四种类型的预期中,究竟哪种预期是合理的,将取决于预期者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达到的目的。

假如,一个预期当事人并不清楚经济运转的现状,但又想对经济变动的趋势进行预期,那么在这样的场合,相对于其他各种预期种类而言,适应性预期就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或者,在经济变量的调整具有收敛性质的情况下,当预期当事人缺乏有关预期的其他知识时,选择回归预期作为其预期分析的工具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总之,由于预期当事人的预期知识是不完全的,因而追求完美预期是不现实的,而次优预期(即合理预期)的选择则要视经济的结构状况与预期当事人所要实现的目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