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9399000000042

第42章 资本流动(3)

12.4.3罗伯特·弗伦克尔模型

(1)弗伦克尔(Roberto Frenkel)模型的基本构造。

弗伦克尔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存量理论的运用扩大到了信贷市场。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银行是一国唯一的贷款来源,并且只有它才能够进入国际市场;政府需要贷款是为了弥补它的财政赤字;私人需要贷款是为了筹措投资资金;这类贷款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反应敏感。

弗伦克尔模型的基本构造分析。

纵轴为信贷市场的利率,横轴为信贷市场的供求数量;贷款的需求由Dd线来表示;贷款的供给由Sd(Sd=S′d+S″d)线来表示,它可分为两个部分,垂直于横轴的S′d线为国内供给部分,而那条斜率为正的S″d线代表的是国外供给部分。

代表国内信贷供给的S′d线之所以垂直于横轴,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假设:第一,是把国内信贷当作常数来处理,即它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第二,是假定货币乘数不受利率的影响。之所以作出以上两个假设,目的仅仅是为了让问题变得简单化。

代表国外信贷供给的S″d线的斜率事实上存在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性是该线的斜率随利率(i)的变化而变化。出现这种可能性的条件是,国外信贷供给者在向本国信贷市场提供信贷时,不仅要求较高的利息收益(即i必须大于i,),而且还要求由此得到的收益足以抵补该贷款行为所包含的风险。

第二种可能性是该线的斜率等于无穷大,即S″d线与S′d线完全重合,这意味着不管本国利率如何变动,国外的信贷供给始终等于0。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是:本国的信贷市场具有很大的风险,而外国的投资者又是极端厌恶风险的人,以致当本国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出现任何差距时都无人愿意前来投资。

第三种可能性是该线的斜率等于0,即S″d线与横轴平行。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是:外国贷款者在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无任何区别时也愿意向本国信贷市场进行投资,这或许是因为外国投资者的绝对财富量增加了,或许是因为国内信贷市场的风险与国际信贷市场的风险出现了变化。

从S″d线的三种可能的斜率来看,其斜率等于0与斜率等于无穷大这两种情况可以被看作是两个极端的现象。其中,斜率等于无穷大时,资本完全不流动;而在斜率等于0时,则为资本完全可流动。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存在着一个资本有限流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S″d线斜率的大小将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贷款的风险,即借款国的投资风险,这种投资的风险越大,S″d线就将越是陡峭,并越是趋向于同S′d线重合;其二,是借款国的货币乘数的大小,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率的大小,准备金率越小,从而货币乘数越大,那么资本流动性的S″d线的斜率也就将越是平坦,直至接近于水平状态。对于这后一决定因素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假如一国的准备金率较低,那么货币乘数就较大,因为商业银行可用来进行货币再创造的资本金较大;货币乘数较大,那么国内的信贷供给就会相应增加;国内信贷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国外信贷供给的替代效应,故而国外信贷供给者或贷款人就只能以较小的利率差额(i-i,)来本国进行投资,而这将使S″d线变得较为平坦。

(2)资本项目的调整。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的概念与知识,就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弗伦克尔模型的调节过程了。假定经济的初始点是在图中的E点,那么国内信贷总额为D′+(D0-D′),其中,D′为国内供给的部分,而(D0-D′)则为国外供给的部分。现在为增加本国的产出或收入水平,有关货币当局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国内信贷市场的供给总量。受这一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要下降,同时,国内的信贷供给线S′d将会右移。随着国内信贷供给的增加与利率的下降,国外的信贷供给将会趋于减少。国外信贷供给的减少无非是由这样两个原因所造成的:第一,是由利率下降所产生的收入效应而引起的外国投资的主动撤退;第二,是由本国信贷供给增加所产生的替代效应而引起的国内信贷对于外国信贷的排挤。在国内的信贷需求不变,即Dd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最后的均衡将出现在原来均衡点的左边,且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的某一个点上。

以上我们所分析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调整过程,现在再进一步来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过程。假定经济的初始点与前相同,政策当局决定在这样一个时点上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方法是通过在国内信贷市场上的资金融通来增加政府的支出。政府的这一举债行为将引起信贷市场需求的增加(在图1242中将表现为Dd线的右移)与利率的上升。随着国内信贷市场利率的上升,国外的信贷供给就会趋于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国内信贷的供给总量也会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不断地增长,而这必将使S′d线右移,并由它带动S″d线一起向右移动。最后,经济的均衡点将出现在原均衡点右边,利率水平可能相对较高,但也可能在与前持平的某一个点上。

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扩张政策的调整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率的变动方向刚好是相反的,从而对于外国资本流动方向的影响也是相反的。这一点对于政策当局在决定何时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比如说,当经济处于对外有国际收支的逆差而内部又有失业状态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就是一种比较理智的做法。反过来,当经济处于对外有国际收支的顺差而内部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是一种比较理智的做法。

(3)经常项目的调整。

以上所作的分析仅限于资本项目本身,现在进一步引进经常项目,来看看经常项目顺差或逆差情况下的信贷市场的调节过程及其均衡的实现。先分析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

经常项目顺差首先会带动储备的增加,进而使国内信贷增加,而这反映在弗伦克尔的模型中,就表现为S′d线的右移,其结果就好比本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然,由此产生的均衡状态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由贸易顺差而引起的储备增加,可以被央行用于增加国内的信贷供给,也可以被用来进行国外投资,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能增加的仅仅是国内的信贷。因此,由经常项目顺差而引起的调整过程的力度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往往要小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现在再来分析经常项目逆差情况下的调节过程。经常项目逆差自然会引起储备的外流,随着储备的外流,国内的信贷供给也会随之减少。这一现象反映在弗伦克尔模型中,就表现为S′d线的左移。在国内的信贷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势必会引起国内信贷市场利率的上升与外国资本的流入。这时,有关当局若想通过人为创造信贷的方法来维持一个不变的收入与支出水平,那么,首先S′d线会重新向右回归。与此同时,在有关当局人为增加信贷供给、利率下调与通货趋于膨胀的情况下,国内信贷市场的投资风险开始急剧增大,这在模型中将表现为S″d线不断向上旋转,并逐渐地向S′d线靠拢。S″d线的这一变化意味着现在要吸引国外的信贷供给者进入本国的信贷市场,就必须向它们支付更高的利息报酬;或在有关当局试图维持一个较低或不变的利率水平时,将会引起大量已经进入本国信贷市场的外国资本的急速流出。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是资本外逃与储备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信贷市场供给总量的持续减少。而这正是80年代,拉美国家因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而引起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并伴随有大量资本外逃现象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所在。其最终的后果不仅是引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国际收支危机(国际债务危机),而且还从根本上损坏了这些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

12.5货币方法

12.5.1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模型

正统的国际收支模型为:

R·=TB(Y,eP,/P)+f(i,i,)(1) 式中的TB(…)项代表的是经常项目,而f(…)所代表的则是资本项目。

与正统的国际收支模型不同,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模型认为:全部国际收支仅仅是货币资产的流入与流出,这也就是说,国际收支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基于这样的认识,货币主义提出了不同于正统国际收支模型的国际收支方程式,即Hd=H(P+,Y+,i-)(2)

式中的Hd为货币的需求,P为价格,它与货币需求正相关,Y为国民收入,它也与货币需求正相关,i为国内利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Hs=(1/)(R+D1)(3)式中的Hs为货币的供给,为准备金率,货币的供给主要取决于货币乘数(1/)、储备(R)与央行所创造的信贷(D1)。

若将(2)式代入(3)式,便有R+D1=H(P,Y,i)(4)

对(4)式进行全微分,又可以得到以下的等式:

dR=Hd+H1dP+H2dY+H3di-dD1(5)

由于在(2)式中i头顶上的符号为负,所以应按原来的函数关系将(5)式调整如下:

dR=Hd+H1dP+H2dY-H3di-dD1(6)

由(6)式看,储备(R)的变动是P、Y、i和D1等因素变动的结果。

若将(6)式与(1)式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主义模型与正统模型的许多重大差别:

第一,在正统模型看来,一国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进口的相应增加,进而引起储备的外流与国际收支的恶化;与此相反,根据货币主义的模型,dY与dR为正相关,因而一国收入的增加将会使该国的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第二,在正统模型看来,国内价格的上升会削弱本国的国际竞争性,从而导致本国国际收支的恶化;然而在货币主义模型看来,由于dP与dR为正相关,因而国内价格的上升对于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是有利的。

第三,在正统模型看来,一国利率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入,从而有助于本国国际收支的改善;然而在货币主义模型看来,由于di与dR负相关,因而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会恶化本国的国际收支。

基于以上的区别,人们认为货币主义对正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12.5.2世界货币主义的IS/LM/BP模型

在对以上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以前,先让我们来看看货币主义是如何将它们的国际收支模型融入一般均衡模型,从而建立起世界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

世界货币主义与货币主义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差别主要是程度上的。简单地说,世界货币主义不仅像货币主义一样认为货币重要,而且在处理国际收支问题时只强调货币因素而不考虑任何其他的因素。

在世界货币主义者看来,(2)式中的P、Y、i都是外生变量。其中:Y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由工资的伸缩性决定的;P与i则被认为是分别由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与证券之充分套利决定的。根据这样的看法,便可得到以下式子Y=YFE(7)

P=eP(8)

i=i(9)

从以上三式可见,世界货币主义基本上排除了资本或货币流动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即对一般均衡模型中的IS线的影响。

现在只要把世界货币主义的上述三个条件,即(7)式、(8)式和(9)式导入正统的一般均衡模型,就可以得到世界货币主义的IS/LM/BP模型。

纵轴为利率,横轴为国民收入。由于i=i意味着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因而BP线是水平的。又因为Y=YFE,所以整个经济的均衡是由BP线与YFE线的交点来决定的。当然,整个经济均衡的实现也需要IS线与LM线同时相交于上述两条线的交点上。

现在的问题是,利用这个世界货币主义的模型来进行国际收支的调节又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上述的三个外生变量来逐一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