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9399000000037

第37章 经常项目(6)

随后的动态调整过程大致可以分析如下:一国的货币当局在t1时期注入1个单位的增量信贷以后,在t2时期将可以实现等量的进口,但是因为进口构成本国国民收入的漏出流量,故而在t2时期末的收入增量要低于t1时期所增加的信贷量。由于t2时期末的收入增量要按乘数递减,因此,在t3时期开始时的进口增量就要小于t2时期的进口增量。t3时期的收入增量因受进口乘数效应的影响而继续递减,以至于t4时期开始的进口增量也进一步递减。如此循环,直至t1时期的信贷增量全部被进口吸收,以至增量收入趋向于零为止。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乘数效应起作用的情况下,一国不仅可以利用扩张国内信贷的货币方法来维持一种具有逆差的平衡,而且还可以借此来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但本国国民收入只能按乘数递增。或者倒过来,一国也可利用收缩国内信贷的货币方法来实现无逆差的平衡。但是,在使用后一种方法时,要注意紧缩国内信贷可能产生收入下降的巨大成本。这一问题显然是被波拉克等人忽略了,而这也正是波拉克模型屡遭他人批评的原因所在。

另外一个被模型创造者以及其他许多经济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是,一国货币当局在t1时期所注入的增量信贷是从哪里来的?在目前这种管理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下,增量信贷的来源要么是来源于足够数量的外汇储备,要么就是来源于本国的产出量的增加。如果是这样,那么增加信贷量的动态调整过程就只能发生在先期具有大量外汇储备或以后具有足够外汇来源的情况之下。这意味着一国在使用货币方法进行国际收支调节时,首先就必须判明本国所处的实际状况,切不可轻易地利用波拉克模型对一个已经陷入严重储备危机的经济实施信贷扩张的动态调整。

11.7.4多恩布什的套利模型

(1)套利模型的由来。在正统的凯恩斯理论看来,一国的价格水平主要是由其国内的力量所决定的;而在正统的货币主义看来,各国的价格水平则是由货币数量来决定的。多恩布什(D.Dornbusch)对此有他的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各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套利所决定的。

其主要的根据就是人们熟悉的公式P=eP(1)

根据这个公式,多恩布什提出了对于贬值的不同看法,那就是,在世界性套利的作用下,贬值所产生的只能是改变支出量的效应,而没有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种转换支出的效应。

(2)套利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基本构造。套利模型的前提假定是:小国经济、一种商品、两种货币、没有资本流动、没有信贷市场。

这条曲线的由来可以推导如下:

假定公众有一个以实际值表示的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即Hd=aP,并且只能逐渐地按照比例β来调整他们的实际货币持有额与期望货币持有额的差距。那么公众的实际货币余额的储存率ΔH(The Rate of Hoarding)将为ΔH=β(aP-H)(2)

(2)式中的(aP-H)为实际的货币持有额与期望的货币持有额之间的差额,β为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系数,实际货币余额的储存率ΔH与H负相关,与aP正相关,故上述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为负。

在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与信贷市场的情况下,由于H保持不变,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e(由政策当局的贬值措施而引起)和aP(因为P=eP,所以e的变化必定会引起aP的变化),考虑到政策当局采取贬值措施的理由无非是因为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因此,图1171中的纵轴ΔH还可以同时用来表示一国国际收支的逆差或顺差。

(3)套利模型的调整过程。现在假定,经济的初始点为Z0。由于某种原因,该经济出现了贸易逆差。为了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运行,政策当局决定采取贬值措施来调整因贸易逆差而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根据P=eP的关系式,货币贬值,即e的上升,将使国内价格(P)也随之上升。

由(2)式可知,P的上升也就是aP的上升,而aP又与ΔH正相关,因而,随着aP的上升,ΔH也将上升。但是受调整系数β的影响,ΔH上升的幅度要小于aP上升的幅度(这也就是中调整曲线的斜率为什么小于1的原因所在)。ΔH上升意味着公众将增加他们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为了增加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公众就必须减少他们的消费,即减少吸收(A)。这一调整结果将使该经济的均衡点重新回到斜率为β的关系曲线上,即的Z2点上。

但是,Z2点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这是因为:在Z2点上,由于吸收(A)的减少,该经济将出现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又会导致储备(R)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名义货币供给(H)的增加;假如这时先前已经完成调整的P(从而aP)保持不变,那么实际的货币供给(H/P)就会重新向右移动;随着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公众又将调整他们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但这次调整的方向与前一次调整的方向刚好相反(这是由ΔH与H的关系所决定的),公众将减少他们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去增加消费或吸收(A);随着吸收(A)的增加,贸易顺差就会趋于消失,经济最终在Z0点恢复均衡。

从以上所分析的整个调整过程来看,稳定的经济均衡的再次出现是通过e(外部价格)与P的上升来完成的。整个调整过程只有这两种价格的变化(这符合本模型一开始所作的只有一种商品与两种货币的假设),而无实际货币供给与公众手持的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最初的逆差之所以会被消除,是因为e与P的上升减少了人们的实际支出。多恩布什将这样的调整结果称为套利,并由此而坚信贬值所能产生的只能是支出的减少效应,而绝无米德等人所说的支出结构的转换效应。

基于以上的分析,多恩布什认为,贬值所引起的贸易顺差只是暂时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贬值作为货币现象只有支出效应,而无支出结构的转换效应。

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货币主义的观点。但是,有许多批评家对这种货币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疑问。问题在于,要使以上的这种货币主义的结论能够成立,必须依赖于这样一个很强的假定,即: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价格必须是趋于均等化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当一国采取贬值措施以后,由于存在进口商品与国内生产商品的价格差,公众就不会因为H/P(即P的上升)的下降去调整他们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而是会去购买那些相对价格较低的进口品来维持一个不变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比例。这样的调整将产生支出结构的转换效应,而不是多恩布什所得出的那种支出效应。并且,因支出结构转换而导致的进口增加,将使最初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而不是如同多恩布什所分析的那样,先是贸易逆差的消失,继而是贸易的顺差,最后则是既无顺差也无逆差的套利均衡。

11.8经常项目的一般均衡模型:IS/LM/BP模型

11.8.1一般均衡模型的构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国民收入的不仅有各种封闭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变量,而且还要包括国际收支这个新的变量。因此,在开放经济下,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加入代表国际收支均衡线BP之后的IS/LM模型。

IS线代表商品市场(流量)均衡点的变化轨迹。IS线的斜率向下倾斜,是因为较低的利率刺激投资,这就要求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来引致储蓄的相应增加。因此,IS线上的每一点均表示在某个特定收入水平下的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LM线代表资产市场(存量)均衡点的变化轨迹。就只有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的模型来说,将资产市场的均衡视为货币市场的均衡还是债券市场的均衡是无关紧要的。LM线的斜率向上倾斜,是因为收入上升会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从而要求利率(r)上升。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解释,r的上升还将引起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替代,从而使货币的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的货币需求。

BP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BP线的左边为国际收支的顺差,右边则为国际收支的逆差。BP线之所以垂直于横轴,是因为在无资本流动的情况下,r对国际收支没有直接的影响。r的上升虽然可以减少支出而使经常项目得到改善,但它的作用首先是直接减少收入,而不是直接改善经常项目,即r的上升所引起的变化首先是均衡点沿着IS线的向上移动。所以,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只能是一条位于某个收入水平上的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除了以上三条基本的线之外,模型中的另一条是代表充分就业的YFE线。

YFE线给出的是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国民收入,因而与利率无关,所以也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存在贸易逆差的均衡。为此,就需要采取贬值政策来加以调整。就像以上各节所分析的那样,国际收支调节的方法有许多种,而IS/LM/BP模型作为一般均衡模型理应包容以上各种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因此,从短期均衡到长期均衡的调节过程需要我们对以上提出的各种调节方法加以综合。

11.8.2IS/LM/BP模型的综合

(1)IS/LM/BP模型与休谟的“价格-铸币”自动调节机制。如上所述,假如该国的经济在短期均衡中存在经常项目的逆差,并按休谟的假定没有资本流动,那么该国就会有R(在金本位制下则是黄金)的流出。在该国的贸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有关当局不采取冲销政策,即不去增加D,那么该国的货币供给将会减少,从而LM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这个过程一直要持续到IS、LM与BP这三条线相交为止。假如该国经济存在价格向下的刚性,那么就将因此而进入长期均衡状态。从这个调整结果来看,长期均衡的实现是以实际货币的供给减少与收入的下降为代价的,因而它与休谟的调整结果是相同的,从而它们两者间是相容的。

(2)IS/LM/BP模型与乘数分析。乘数分析方法是以政府的财政扩张为政策杠杆的,并以价格(包括资本的价格——利率)不变为前提条件。经济的初始状况与前相同,即存在国际收支的逆差。为了消除逆差,有关当局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于是,国内的投资将趋于上升,而这又将推动IS线往右上方移动,但因r保持不变,所以以上变化对BP线,也就是国际收支状况尚未产生什么影响。

然而,要使r保持不变,在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便使国内的货币供给能够赶上因投资增加而引起的对于货币需求的增加。政策当局的这一做法将导致LM线也向右移动,而LM线的右移,即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为贬值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本国的出口将趋于增加,这意味着IS线的再次右移。

不仅如此,由本国出口增加而引起的IS线的再次右移将带动BP线的右移,这是因为,出口将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待到整个调整过程结束时,该均衡点将出现在Ye点的右边,并且,由于受到开放经济下的乘数的制约,国际收支的改善程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这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的改善产生的是一对一的影响,而由贬值所引起的收入增加将因存在进口的漏出效应而会相对变小。这一结果表明,乘数分析方法与一般均衡模型也是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