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9399000000023

第23章 国际投资(1)

8.1导言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分析主要是以各国间的贸易始终是平衡的,并且各国的经济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前提假设的。

然而,以上两章的分析为基础,若把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导入到一个自由贸易的体系中去(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在于现实的国际贸易体系确实不是一个自由的贸易体系),那么,以上两个与自由贸易紧密相连的前提假设就不再是合理的了。贸易保护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出现贸易顺差,而另一些国家则处于逆差状态。一般而言,顺差国国内的经济资源仍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而逆差国则可能出现部分经济资源失业的现象。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导入贸易保护政策之后可能产生的这些后果,意味着在分析自由贸易理论时所作的有关各国贸易始终均衡与各国经济资源均充分就业的前提假设必须予以放松。

在本章,将首先放松上述第一个前提假设,至于第二个与自由贸易紧密相连的假设,由于其涉及诸多的宏观经济问题,所以将在以后分析宏观国际经济问题时再进一步予以放松。

一旦放松各国间贸易始终是均衡的这一前提假设,就会产生以下问题:

贸易逆差国将如何来恢复其贸易的平衡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平衡?贸易顺差国又将如何处置其多余的国际收入?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借助于国际投资这种特殊的贸易行为。

国际投资可以区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种形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通过资本的国际转移,将其某种特定商品的生产过程由本国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国家;对外间接投资是指一国借助于国际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的贷放行为来谋求资本保值与增值的一种盈利性金融活动。

由以上两种国际投资活动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为各国恢复贸易与经常项目的平衡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手段。首先,一国借助于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对商品输出的替代来避开关税与非关税的壁垒,进而实现贸易的平衡。其次,当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时,也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短期融资来实现其短期国际收支的均衡,而顺差国则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来改变其国内的吸收时程。当然,不能排除一个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看好的国家亦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来改变其吸收的时程,只不过它的融资行为是借入,而不像贸易顺差国那样是贷出。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这些作用来看,在分析微观的国际经济活动时,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贸易行为未尝不可。这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以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贸易替代了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商品贸易;而对外间接投资则是以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同一商品(资本)的贸易替代了同一时点上的两种不同商品之间的贸易。

8.2资本的国际转移过程

8.2.1贸易逆差与资本国际转移

现在,生产的均衡点仍在P点,但消费的均衡点却移动到了A2点。这意味着出口必须从(X0-X1)减少到(X0-X2),进口则应从(M1-M0)增加到(M2-M0)。如果该国原来的进出口是平衡的,那么进出口的这一反方向变化将使该国出现对外贸易的逆差,这可从过A2点的贸易比价线已位于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这一事实中清楚地看到。

假如这个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来平衡其由贸易逆差而引起的国际收支的逆差,那么就会有(A2-A1)数量的资本流入,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入,该国便可实现经常项目逆差条件下的国际收支的平衡。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资本之所以会在国际间移动,首先是因为它被贸易逆差国用于经常项目上的抵消性调整。

8.2.2萨尔特的依附经济模型

然而,用上述模型来分析国际资本移动的原因仍有不足之处,其主要的问题是:在X与M均为贸易品的情况下,一国完全可以通过调节进出口比例来实现其国际收支的平衡,而不必借助于国际借款来实现其国际收支的平衡。

但是,如果改而采用依附模型,那么就将发现,一国由贸易逆差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除了利用国际融资来加以调整之外,别无他途。从这个意义上说,依附模型给出了资本国际移动的充分条件。

依附模型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W·E·G·萨尔特(Salter)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一国不仅出口X商品、进口M商品,而且还生产不能用于贸易的N商品。但要注意的是,其纵轴上的M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它现在所代表的是包括进出口商品在内的综合贸易商品。

现在假定该国居民突然增加了对于非贸易品N的需求,这首先会引起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比价关系的变化,即非贸易品的价格会上升,而贸易品的价格则会相对下降。

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该国的生产均衡点将从原来的P点移动到P′点,这意味着资源正在从出口部门向非贸易品生产部门转移,其结果自然是出口品产量及其出口数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品的价格现在变得相对便宜,因而该国对进口品M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而这必将导致该国的进出口出现逆差。A点将在国内居民对N商品与进口品M需求先后增加的双重压力之下移动到位于P′点之上的A′点。A′点远在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因而,该国经济的对外贸易逆差已经十分清楚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该国现在的贸易逆差是由非贸易品的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因而无法通过调整进出口比例来使本国的国际收支重归平衡,这时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通过国际融资,借入外国资本来实现本国国际收支的即期均衡。至于国际收支的长期均衡则仍需通过经常项目本身的调整才能实现,关于这一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加以详细地分析。

8.2.3为增加收入的借款

国际资本移动一旦发生,它的功能就会进一步衍生,即各国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资本移动来平衡其短期的国际收支,亦可利用国际资本移动来增加其长期的收入。

当一国选择了利率为r0,从而投资为I0的货币政策以后,它会发现自己可在世界资本市场上按照现行的世界利率(r)进行无限制的借款。当然,这种无限制的借款行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本国的债务信用不成问题,即当本国的债务增加时,债权人不会为债务人的信用担忧;第二,本国为世界上的一个小国,本国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任何数量的借款都不会改变r。

当本国在借入外国资本时,本国的贸易可以是逆差,也可以不是逆差。

但当到了本国需要偿还债务时,本国的贸易则必须为顺差。这是因为国际债务是必须用外汇支付的。这样,就可以用图824来观察本国的贸易与债务,以及收入增长三者的相互关系。

在本国不对外借款时,本国的国民收入为Y,本国的吸收(也就是消费)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A=Y。现在,本国按照以上分析中所给出的条件,开始对外借款,这一举措将使本国的Y线改变为Y′线,与此同时,本国的吸收线也会相应地上升为A′线。由于流入本国的资本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产出能力的,因而此时较高的吸收水平显然是通过进口来实现的,这意味着本国的贸易将处在逆差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入资本的产出能力已经形成,同时借入资本的偿还期也已到来,因而本国的对外贸易必须调整到顺差状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第一,通过国际借款,一国的Y增长得要比无国际借款时快;第二,国际借款不仅可以导致长期的Y增长得更快,而且也可以使短期的吸收高于由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所决定的产出能力;第三,借入资本可以用来增加当前进口,以达到提高本国当期吸收的目的,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入资本主要应当用于增加长期产出和出口的生产性投资,否则就会因到期无法偿还国际债务而导致债务危机。

8.2.4为增加收入的贷款

与以上所分析的借款国刚好相反,当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的产出水平,且能通过出口而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时,该国便具备了对外贷款的能力。假如该国国内的利率水平低于世界的利率水平,那么该国通过对外贷款虽然会减少该国的当前消费(吸收),但却可使其未来的收入趋于增加。

该国最初的国内储蓄与投资额分别为S2与I2,其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为MEI,由此而形成的国内的均衡利率为r。当世界的均衡利率为r时,由于r要高于r,所以该国就会有(I2-I1)数量的资本向国外流出,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而贷放给资本借入国。

随着该国资本的流出,其国内的利率会提高到与世界利率相等的水平,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再分配,正是这种再分配导致该国当前消费的下降,但它却是有利于该国的资本积累的。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该国贷出的资本在贷出期限终了时,不仅有本金的返回,而且还将带回由r所决定的利息,并且其总量要大于国内消费者因利率提高而减少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用它减去由ABC三点围起来的消费者的福利损失,所得到的便是该国通过资本贷出而得到的净收益。这部分净收益当然也是资本所得,由于它的流入,该国的资本积累会进一步增加,于是,该国未来的国民收入也将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最后,如果我们把该国资本的这一贷出与回流的过程综合起来看,那么整个过程与资本借入国刚好相反。最初,随着该国资本的贷出,该国的吸收将低于其国内的产出,即A线必位于Y线之下;以后,随着资本金的返回与利息的流入,该国的吸收可以提高到高于本国产出的水平,这也就是说,A线最后将位于该国的Y线之上。

8.2.5为了改变吸收时程的借款与贷款

(1)推迟吸收。假定投资不变,推迟吸收与推迟消费可以认为是一回事。

推迟吸收的做法在石油输出国最为典型。这些国家通过石油出口,正在享受高水平的国内总收入。但考虑到石油是一种不可无限再生产的产品,因而这些国家的居民预期他们的未来国内总收入迟早是要下降的。在这样一种预期支配之下,为了不把当前较高的收入全部用于当前消费,以保证他们的下一代也能享受较高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在短期内保持其经常项目的顺差,并将部分收入转化为对外投资,以便为本国创造未来收入的来源,这样,即便将来本国国内的收入因石油减产而下降,但来自国际投资的收入仍能维持本国国内不变的或继续增长的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