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特工心理学
1939200000010

第10章 尼克松时代:联邦调查局陷入信任危机(2)

4.“水门事件”爆发

1972年6月18日,《迈阿密先驱报》第一版的一条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该报道称:6月17日夜里,有5个人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被捕,这5个人正在一个办公室里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文件,调查结果得知,其中一个是中央情报局的职员,另外4人自称是古巴人。

尼克松总统也看到了18日早上的这份报纸,但他觉得这则消息很荒谬,古巴人来安装窃听器已经很荒谬了,里面还有中央情报局的人,更是不可信。不过,当他读完第三遍后,他就觉得这是一个有利于他竞选连任的好消息。因为,他可以借此声明,由于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向古巴卡斯特罗政权采取谦让政策,在美国国内的古巴侨民都害怕这一点,因此会在民主党总部实施盗窃。这样的消息一旦散播,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必会受到重创。

但是,这一次尼克松却想错了,这件案子让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滑铁卢。

当尼克松为此事件的出现有些幸灾乐祸的时候,被捕的5人中,自称是中央情报局的职员麦克德出了问题。据他交代,实际上他是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顾问,而其他4人与古巴人也没有任何关系,他对他们也不了解。不过,他知道,这4个人可能是受雇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很可能是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有着如此背景的几个人的被捕,使“水门事件”立即成为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成立并不是一个错误行为,它的成立与尼克松的深谋远虑分不开。只是,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是不是像他宣传的那样光明正大,就不得而知了。而麦克德等5人被抓获,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真正意图是在政敌那里安装窃听器。两天后,《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则消息,该消息除了有麦克德的详细供述外,还报道了在被捕人员携带的通讯录中,发现了曾在白宫任职的前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这个人就是霍华德·亨特,他曾在尼克松的高级顾问科尔森手下任职。

听闻此消息后,刚刚度假返回华盛顿的尼克松立即召见了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商议此事。尼克松担心目前的一切调查和口供,一旦进行深查细究,可能会让民主党抓住把柄,对自己的大选不利。那时的尼克松还只是担心,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恐惧。然而,霍尔德曼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却让尼克松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霍尔德曼告诉他,追查“水门事件”的主使人已经查到竞选连任委员财政组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身上,而且又让联邦调查局追查因“水门事件”被捕的麦克德身上的款项,而这个款项很可能出自竞选连任委员会。“必须阻止联邦调查局追查那笔钱的来源!”尼克松信心十足地说,“我相信联邦调查局不会与我为难。”

但为了稳妥起见,尼克松还是命令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给联邦调查局打电话,告诉他们不要插手这件事,联邦调查局果然便以消极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了。

然而,这件事情并不会那么轻易地不了了之,尼克松心里也清楚,联邦调查局在这件案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无需多言。而尼克松尽管受到“水门事件”的影响,但争取连任总统的信心依旧很足,他把竞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安排得细致缜密,使得他的对手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在竞选中节节失利。1月17日,大选结果公布,尼克松得到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只获得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尼克松获得了连任,虽然此时“水门事件”还没有结束,但在尼克松的支持者眼里,即便是尼克松和“水门事件”有关系,那也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政绩才是最重要的。

5.“水门事件”愈演愈烈,尼克松黯然下台

尼克松获得总统连任后,决定再次好好大干一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美国人民带来安定和繁荣。然而,“水门事件”的阴霾却始终笼罩着他,令他挥之不去。

事实上,“水门事件”的审讯工作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着。在这次事件中,被当场逮捕的5人依法受到起诉,麦克德通讯录中的那个中情局特工霍华德·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也被牵连。1月18日,审讯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在强大的压力下,这几位被告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交代出来,有的甚至对各种指控表示服罪。

关于审讯中的一些事情,被法庭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白宫,这让白宫里的尼克松陷入了黑暗里。他不知道这些人都交代了什么,这些交代中是否会牵扯出白宫中更重要的人物。就霍华德·亨特此人来说,如果他只是交代了“水门事件”还好说,但这个人曾经和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迪安关系密切,在白宫的默许下,他私闯心理治疗专家埃尔斯伯格的办公室,企图窃取加害埃尔斯伯格的材料。因为埃尔斯伯格曾经将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材料交给报社发表,所以被尼克松政府视为不友好分子。而现在尼克松担心他将这件事也交代出来,倘若那样,尼克松政府背后所做的那一套,不是都要公之于众了吗?

而近日来,尼克松已经两次向公众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和他领导的白宫在“水门事件”中是清白的,是经得起调查的。但他的保证在这件事面前能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当然,尼克松是不会认输的,因为作为政客,他明白,假若自己此刻退缩,那他和他的政府在广大民众眼中就成了骗子,这会使他们名誉扫地、失去民心。即使自己不受到法律制裁,也会被公众的非议淹没的。

尼克松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拿出一些钱让那几个人闭嘴。但他又担心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此做,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正在他左右为难之际,他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向审讯法庭交代了所有的一切。作为尼克松的法律顾问,他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不但说出了白宫几名重要人物与那几名嫌疑犯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一案有关,还坦白了案发后尼克松总统为了掩饰真相所做的一切补救措施。他还公开承认,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总统的内务顾问埃利希曼以及他本人,都与这个案子有关,有“阻挠司法的举动”。

舆论哗然!所有的矛头与谩骂一起指向了白宫和尼克松总统。为了挽救自己的面子,尼克松在这个时候只能寻找替罪羊。谁会是替罪羊呢?尼克松心里很清楚,他的两位得力干将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心里也有数。虽然他们曾经在尼克松总统竞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此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这两个人在总统危难时刻表现出了卓越的绅士风度,主动要求辞职。不仅仅是这两人,白宫中凡是与此案有牵连的人,除了尼克松本人,全都成了替罪羊,离开了白宫。

虽然尼克松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他依然没有逃过此难。随着案子继续审讯,尼克松被联邦法院传讯。为了维护总统的尊严,尼克松拒绝了传讯,并致信联邦法院谈到“1953年杜鲁门曾经也被国会传讯出席某个委员会,但他拒绝了”一事。尼克松认为,总统就应该有特殊的尊严,这种尊严容不得任何部门和个人的侵犯。同时,他还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声称自己会和杜鲁门一样,既不出席委员会作证,也不向委员会提交文件。

五天后,尼克松收到了法院回信,信中说总统可以拥有特权,但它的行使必须是以不触犯宪法为前提。而尼克松本人的“不出席委员会作证,不向委员会提交文件”的声明显然是与基本宪法对抗的。接到这封信后,尼克松病倒了,住进了海军医院。而这时,他的副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向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提供了“自1971年3月以来,白宫安装的自动记录谈话的秘密录音系统”,这里面有总统在办公室的所有谈话录音磁带的备份。联邦法院有了这套录音系统,便不再需要对总统传唤,因为这些谈话录音已经足够证明一切。

在得知这一切之后,尼克松依然做着顽强抵抗,因为他深知,那些录音意味着什么,那里不仅仅有“水门事件”的事情,还有更多不能曝光的勾当。于是,他密令值得信赖的人将某些电话录音清除掉。

就在他疲惫不堪的时候,又有一则消息传开:1970年6月20日下午尼克松同霍尔德曼商谈如何应付“水门事件”的谈话录音带,竟出现18分钟的空白!而分管录音工作的女秘书表示,她从未做过也不敢那样做,就算是工作失误,也不会清除掉那么多时间。

尼克松在没有了任何退路的情况下,交出了录音带。虽然这些录音带存在明显技术处理的痕迹,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依旧从中整理出长达1300页的材料。随着这些材料的公布,完整的“水门事件”曝光了。对此,美国民众大为震惊。

1974年7月30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在民主党众议员彼得·罗迪诺主持下,就弹劾尼克松总统问题进行表决,而对这次会议,所有的电视台都进行了转播,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于此。为了免于弹劾被驱赶下台,尼克松选择主动辞职。于是,1974年8月8日晚9点12分,他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告别演说:“没有打完仗就下战场,对我来说是一件困难的痛苦的事情。”

对尼克松而言,离开总统宝座,虽然万般不舍,但毕竟无可奈何。而尼克松与联邦调查局的故事也永远结束了。如果当初他不是对联邦调查局的窃听技术那么心驰神往,又如何会犯下“水门事件”那样低级的错误,从而使自己被迫下台呢?

6.谁是深喉

“水门事件”让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而人们之所以说这一事件与联邦调查局有着紧密的关系,就是因为“深喉”。

谁都知道,《华盛顿邮报》记者披露的“水门事件”不可能仅仅是这个记者的本事。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有人把“水门事件”透露给那名记者的,而这个人被后人称为“深喉”。

那么,“深喉”到底是谁呢?

美国杂志《名利场》于2005年5月3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揭秘了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的“深喉”就是当时的联邦调查局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曾将“水门事件”曝光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老搭档卡尔·伯恩斯坦后来也发表声明说:“马克·费尔特是‘深喉’,他在我们报道‘水门事件’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马克·费尔特在联邦调查局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不仅有极强的工作能力,还有着特别好的人缘。他穿着一丝不苟,总是给人一种正直的印象。良好的工作能力加上非常好的人缘,使他在联邦调查局如鱼得水。在胡佛时代,他数次获得晋升,1962年他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培训处二把手。几年后,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很快成为胡佛的心腹,1971年胡佛为他特设了一个高级职位,从而将他推到一个异常显赫的位置。

但此人与胡佛不同,他不唯总统马首是瞻。1972年3月,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一份备忘录曝光,这份备忘录称向总统的连任选举班底“进贡”40万美元,就能帮助自己了结一桩公案。为了遮丑,尼克松政府责令下属请联邦调查局断定这份备忘录是伪造的。当时,负责调查此事的马克·费尔特在认真调查后说,备忘录所言没有问题。

尼克松本人及其政府大为恼火,于是将怒火全都发泄到了胡佛局长身上,而胡佛自然找到了马克·费尔特,但也没有对他进行责备。胡佛知道他是一个忠诚的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秉公办事一直是马克·费尔特的座右铭。胡佛的处理态度,更加使得马克·费尔特不把尼克松和他的政府放在眼里。不久后,马克·费尔特便认识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二人很快成为好友。胡佛去世后,大家都认为马克·费尔特是局长第一人选,但尼克松却指令司法部官员帕特里克·格雷担任调查局执行局长,马克·费尔特被晾在了一边。

伍德沃德得知这个消息后,找到马克·费尔特谈心,马克·费尔特抱怨说:“新任的局长就是白宫的一条狗,以后联邦调查局也将会是白宫的工具。”1972年5月15日,美国总统候选人乔治·华莱士·詹姆森在劳雷尔市遭到刺客袭击。为了抢夺独家新闻,伍德沃德和负责此案的马克·费尔特联合起来,向民众透露了一些细节。

此后,二人就开始了合作,马克·费尔特经常为伍德沃德提供“猛料”。根据他在调查局工作的经验,他和伍德沃德的接触也从最初的电话联系转为秘密接头,以免被窃听和跟踪。据后来伍德沃德披露,两人一共见过七次面,见面时间大多是凌晨两点,见面地点选在地下停车库。

而马克·费尔特为伍德沃德提供的这些材料中,就有“水门事件”的内部消息。这些消息的不断公布,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总统下台。那么,马克·费尔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然,人们自然会想到,马克·费尔特这样做有着个人恩怨,那就是胡佛去世后,他未能如愿担任调查局局长。也许当初他只是想把尼克松政府对民主党搞窃听一事一捅了之,并没想继续爆料下去。可随着事件的发展,尼克松要求联邦调查局“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不断下达各种指令,这让马克·费尔特很不满,从而导致“水门事件”最终水落石出。

多年以后,CNN的披露显示了马克·费尔特当时的心理活动:掌握着许多情报的马克·费尔特,一方面对尼克松心存怨恨,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没有完成使命的感觉,他不希望FBI的调查工作受到阻挠,他确认国家的前途处于危急之中。可能这就是他向《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帮助的原因。

而马克·费尔特大概也知道,告密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在1979年出版的《FBI金字塔》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向伍德沃德(《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或其他任何人泄露过情报。”他还多次说过:“作为一名忠诚的FBI职员,泄露情报将违反我的职责。”

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却证实,当年的“水门事件”的确是他提供给伍德沃德的。30多年来,尽管面对家人,马克·费尔特对泄密一事一直守口如瓶,但他的家人仍然于2002年从他口中获知他就是当年“水门事件”的“深喉”。

马克·费尔特被曝光后,很多人都为之惊讶,因“水门事件”牵连入狱7个月的尼克松顾问科尔森说,他对马克·费尔特是“深喉”一事感到震惊。他曾这样表示:“对于马克·费尔特泄露国家机密之举,实在是让我难以将其与我熟悉的马克·费尔特联系在一起。”

当然,对此事有另外看法的也大有人在。当年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成员特里·伦兹纳表示:“如果没有《华盛顿邮报》当年的报道,调查委员会也不会成立,一切真相将被掩埋。”他认为,马克·费尔特的动机就是不想让FBI沦为总统的工具。马克·费尔特的家人同样把他看作国家的英雄、家族的自豪,而他的邻居也夸赞他是一位勇敢的人。

但不论怎样,对于联邦调查局而言,马克·费尔特是一种耻辱。尽管他使国家民主经受了考验,然而他的“告密”却为政府所不齿。如果联邦调查局的特工都这样到处爆料,那么,联邦调查局作为美国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意义。

当然,这只是联邦调查局的个案,并不能影响联邦调查局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