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之道在于专注。很多时候,倾诉者并不需要倾听者的建议,倾诉者自己常常已经有了一个,或不止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倾听者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倾听倾诉者的心声。
倾听才能了解他人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是在不同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这种生理基础,要受到从诞生到整个生长过程中生活环境极大的影响。而为表现自己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人们从自己所属的社会中吸取、学习来的。因此,我们根据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他所属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团体,以及他在自己的社会阶层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社会作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使用某一种语言的人所处的地域、阶级属性、文化水平及生活背景。
在谈话中,或许大多时候,人们不会非常直观地说出自己、透露出自己,但随着谈话的进行,谈话者会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当中暴露出内心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谈论内容是什么、谈论者的神态和动作怎样。细心一点,一定会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谈论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性格,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等,则表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感情色彩不鲜明也不强烈,主观意识比较淡薄,不太爱表现和公开自己,比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这种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与之相反, 一个人如果常常谈论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个性,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等,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比较外向,感情色彩鲜明而且强烈,主观意识较浓厚,爱表现和公开自己,多少有点虚荣心。
如果一个人在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在叙述,不加入过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是将自己置于事外,则表明这个人比较客观、理智,情感比较沉着和稳定,不会有过激行为。
相反,一个人在叙述某一件事的时候,自我感情非常丰富,特别注意个别细节,则说明这个人感情比较细腻,甚至会一触即发。
倘若一个人的谈话属于概括型的,非常简单,但又准确到位,注重结果而不太关心某个细节过程,平时关心的也是宏观大问题,则显示出这个人具有一定的管理和领导才能,独立性较强。
假如一个人在说话时习惯于进行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推理,给予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说明这个人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客观和注重实际,自信心和主观意识比较强,常会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
一个人如果喜欢畅想将来,则表明他是一个爱幻想的人,这种人有的能将幻想付诸行动,有的却不能。前者注重计划和发展,实实在在地去做,很可能会取得一番成就。但后者只是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最终多会一事无成。一个人谈论的内容多倾向于生活中的琐事,表明他是属于安乐型的人,注重享受生活的舒适和安逸。
在谈话时,比较注重自然现象,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一定很有规律,为人处世也非常小心和谨慎。
如果一个人谈话非常注重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细节问题,对局部的关心要多于对整体的关注,则表明这个人适合于从事某项比较具体的工作。这一类型的人支配他人的欲望不是特别强烈,可能会顺从于他人的领导。
如果一个人不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会不自觉地将金钱扯人话题中。比如:“这套房子真豪华,花了不少钱吧!”或者“是吗?那你想它大概值多少钱?”这种类型的人,往往缺乏梦想,而这个缺乏梦想的缺点,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人格上的致命伤,因为太过于倾向现实主义,只知道赚大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梦想,因此,对于别人会有何种梦想,根本漠不关心。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种超级现实主义的人,其内心也隐隐潜伏着不安全感。在他们的观念中“金钱便是全世界”,反过来说,“若没有金钱,便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只要他们身边一没有钱,他们就会感到十分地惶恐与不安,而且自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们更不敢去想象,当自己身无分文、一文不名时,还有什么东西会留在自己的身边。
由此可知,眼中只看得到金钱的人,内心其实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受到不安全感的驱使,即使累积再多的财富,他还是不能满足,所以这种人同时也是快乐不起来的人。
一个人如果经常谈论国家大事,表明他的视野和目光比较开阔,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小圈子里。
经常谈论各种现象和人际关系的人,可能自己在这一方面颇有心得。
不愿意对人指手画脚,进行评论的人,偶尔在不得已的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当面与背后的言辞也多会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这个人是非常正直和真诚的。
对他人的评价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当面奉承表扬,背后谩骂、诋毁,表明这个人是极度虚伪的。
有些人不断指责他人的缺点和过失,目的是通过对比来证明和表现自己。
有些人在谈话中总是把话题扯得很远,或者不断地转变话题,表明他思想不够集中,而且缺少必要的宽容、尊重、体谅和忍耐。
有些人根本忽视别人的谈话,而喜欢扯出与主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种人怀有极强的支配欲与自我显示欲。
有些人不愿抛出自己的话题,反而努力讨论对方的话题,这种人怀有宽容的精神,而且颇能为对方着想,不失为坦荡荡真君子。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气质,其性情也不一样,表现在言谈中也就差异很大,可以说,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往往隐藏着她的习性。下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九种类型。
(1)夸夸其谈之人。
这种人侃侃而谈,宏阔高远却又粗枝大叶,不大理会细节问题,琐屑小事从不挂在心上。优点是考虑问题宏博广远,善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大局观良好,往往在侃侃而谈中产生奇思妙想,发前人之所未发,富于创见和启迪性。
缺点是理论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论述问题不能细致深入,由于不拘小节而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给后来的灾祸埋下隐患。
另外,这种人也不太谦虚,虽然知识、阅历、经验都广博,但都不深厚,属于博而不精的一类人。
(2)似乎什么都懂的人。
这种人知识面宽,随意漫谈,经常也能旁征博引,各门各类都可指点一二,显得知识渊博,学问高深。
缺点是脑子里装得东西太多,系统性差,思想性不够,一旦面对问题,可能抓不住要领。这种人做事,往往能生出几十条主意,但都打不到点子上去。如果能增强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做到驳杂而精深,直接把握实质,会成为优秀的、博而且精的全才。
(3)讲话温柔的人。
这种人用意温润,性格柔弱,不争强好胜,权利欲望平淡,与世无争,不轻易得罪人。
缺点是意志软弱,胆小怕事,底气不够,怕麻烦,对人对事采取逃避态度。如果能磨炼胆气,知难而进,勇敢果决而不退缩,会成为一个外有宽厚、内存刚强的刚柔相济式人物。
(4)说话平缓的人。
这种人性格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的人,有恪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
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
(5)速度快、辞令丰富的人。
这种人知识丰富,言辞激烈而尖锐,对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精当,但由于人情事理的复杂性,又可能形成条理层次模糊混沌的思想。
这种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一旦超出能力范围就显得慌乱,无所适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反应也快。
(6)义正言直的人。
这种人言辞之间表现出义正言直、不屈不挠的精神,公正无私,原则性强,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缺点是处理问题不善变通,为原则所驱而显得非常固执。
这种人能主持公道,往往得人尊崇,不苟言笑而让人敬畏。
(7)喜欢标新立异的人。
这种人独立思维好,好奇心强,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向传统挑战,开拓性强。
缺点是冷静思考不够,易失于偏激,不被时人理解,成为孤独英雄。可利用他们的异想天开式的奇思妙想做一些有开创性的事。
(8)满口新词、新理论的人。
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很快,捡到新鲜言辞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且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冲动。
缺点是没有主见,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并解决之,易反复不定,左右徘徊,比较软弱。如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问题,磨练意志,无疑会成为业务高手。
(9)抓住弱点攻击对方言论的人
这种人言辞锋锐,抓住对方弱点就严厉反击,不给对方回旋的机会。他们分析问题透彻,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甚至有些尖刻。
由于致力于寻找和攻击对方弱点,有可能忽略了从总体、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关键,甚至舍本逐末,陷入偏执与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
倾听不能止步于表面
国际倾听协会这样对倾听进行定义:倾听是接收口头和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第一个关于倾听的研究,是1926年保罗·伦根做的。他发现,人们在每10分钟里有7分钟用于听,即70%的清醒时间用于倾听他人。此后在对蓝领和白领员工、售货员、家庭主妇、大学生和其他一些人所进行的研究中,该数据达到50%~80%。虽然人们把许多时间用于倾听,但大多数人的倾听效果并不理想。一般人仅能听懂对方所说的一半,理解该一半的圹4,而记住的往往更少。多数人仅使用了他们倾听能力的25%。
在生活中,倾听往往被当做听见,这是一种危险的误解,会导致有效的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错误看法。结果,管理人员很少致力于学习、发展倾听技巧,不知不觉地就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交流功能。平均而言,作为听者,人们只有35%的效率。
一般学者认为,听是人体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声音,换句话说,听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声音的生理反应。只要耳朵听到别人谈话,我们就在听别人。
倾听与听不同,它包括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因此,倾听虽然以听到声音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声音必须有所反应。倾听必须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思考、接收、理解,并作出必要的反馈。同时,倾听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声音,还包含理解别人的语言、手势和面部表情等,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在倾听对方说话时,视觉接收到的信息也属于倾听内容。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往往由我们的谈话方式而赋予特殊的意义,仅听到词语往往很难断定讲话人的真实思想。例如:听见一位女孩向你说“讨厌”,如果她神色娇羞,那你一定会欣喜若狂;如果她横眉冷目,那你最好还是躲开。
听与倾听的主要差别:
听是用耳朵接受各种听得见的声音;而倾听则是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包括耳、眼等。
听是只有声音,没有信息;而倾听是不仅获得信息,而且了解情感。
听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倾听则需要技巧和训练。
听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被动的;而倾听则需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
在沟通活动中,我们的倾听包含了几个具体过程:
①感知。对方发出信息,传到我们耳膜中,但听觉器官往往并非接受信息的唯一生理器官。我们的言语信息来自听觉,但倾听效果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②选择。并不是任何信息都为我们所接受,我们总是对一部分信息表示特别的关注和兴趣。
③组织。我们把杂乱无章的信息分门别类,集中贮藏起来,为下一步服务。
④解释或理解。在此环节中,我们搜寻已知信息,调动大脑贮存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判断、推理获得正确的解释或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倾听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
在美国南北战争形势最错综复杂的时期,林肯写信邀请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朋友来白宫,说有重要事情要和他讨论。这位老朋友千里迢迢来到白宫,一见面林肯便开始分析若干重大决策可行和不可行的理由,甚至提到发表《解放黑奴宣言》的可行性。林肯一直滔滔不绝,使这位老朋友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数小时后林肯与这位老朋友握手道别,仍没有问他的看法。
后来,林肯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自己的心理压力极大,非常想找一个能够让他尽情吐露心声的人,他并不需要任何忠告,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友善、深具耐心,并且能够保守秘密的倾听者。在林肯的印象中,这位老朋友是最佳人选,于是林肯便把他招了来。一番倾诉以后,林肯的心境平稳多了。
倾听之道在于专注。很多时候,倾诉者并不需要倾听者的建议,倾诉者自己常常已经有了一个,或不止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倾听者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倾听倾诉者的心声。
与倾听别人会激励和鼓舞那些人一样,拒绝听别人说则会让人大受打击。一些公司员工的创造力受到压制,工作能力下降,或者企业并购失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沟通和倾听的技巧。在对美国各个行业2.2万名工人的调查中,70%的人说他们和工厂或者公司的管理层几乎没有什么交流,59%的人说自己的公司根本就不关心他们,工作效率低下,只不过是“没有人听他们说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你必须看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外表。
了解话语真正的含义
在倾听中,正确地理解对方谈话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人际沟通中,有很多现象是隐藏的,比如对方讲话含蓄,不直接告诉你,而是采用迂回策略,拐着弯暗示你,这时,就需要你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对于人际交往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假如不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不明白对方的意思,那么其余一切沟通都无从谈起。如果你的猜测不准确的话,还很容易产生误会。
有一天,一个中年男人到一家零售店里买剃须刀。
“先生,”店员很有礼貌地说, “你想要好一点的,还是要次一点的?”
“当然是要好的,”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 “不好的东西谁要?”
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剃须刀拿了出来。
“这是最好的吗?”顾客问。
“是的,”店员说, “而且是牌子最老的一种。”
“多少钱?”
“680元。”
“什么?”顾客把眼一瞪, “为什么这样贵?我听说,最好的才200多元。”
“200多元的我们也有,”店员说, “但那不是最好的。”
“可是,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呀!”
“差得并不多,还有十几元一个的呢。”
那位顾客一听,面现不悦之色,掉头想离去。这时店老板急忙赶了过去。
“先生,”老板说, “你想买剃须刀是不是?我来介绍一种好产品给你。
“什么样的?”
老板拿出另外一种牌子来,说:“就是这一种,请你看一看,式样还不错吧?”
“多少钱?”
“186元。”
“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我不要。”
“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老板说, “剃须刀有好几种牌子,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我刚拿出的这一种,是同一种牌子中最好的。”
“可是,为什么比那种牌子差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