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经常对员工说:"微软离最后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这句话涵盖了微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危机管理。
无独有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曾经说过:"海尔管理干部平均只有26岁。这个年龄,特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敢打敢拼,但毕竟刚出校门两三年,在海尔又一帆风顺,容易麻痹与自满,天下太平了,什么事都认为很简单,不在话下。当这种情绪汇聚起来,形成一种氛围,一旦遇上风流,那就非常危险了。"
鉴于这种情况,张瑞敏提议,海尔的高层管理干部都必须研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泽东在1944年的"小胜即骄,大胜更骄,一次又一次吃亏"和黄炎培的"极胜而衰"的教诲,保持清醒,增强危机感,上下携手同心,逃出"周期率"的厄运。
由此,张瑞敏制定了海尔的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美国波音公司在给新员工提供培训时,会给他们播出一盘录像带,内容是一家电视台正在播出"波音公司倒闭"的新闻。画面上,一批批垂头丧气的波音员工正在走出工厂。这是"假想的情景",但却是太多企业真实的命运。"假想",恰恰是为了避免危机。
在一部分企业中,以危机为核心的企业观已开始形成。但遗憾的是,能长期坚持,不为浮名所累,真正做到不骄不躁的企业,却并不多见。
相反的是,很多企业的教训都"年年岁岁花相似",层出不穷。有的企业陶醉在领导的评价、传媒的吹捧、下属的恭维里,长此以往,自认为是"明星企业"了,动不动就摆出"业界老大"的姿态,今天训这个,明天指导那个,丝毫察觉不到潜在的危机,最后,别人都好好的,自己却被打倒了。
假如企业的管理者都能真正拥有"危机观念",善用危机管理,那么在面对危机时,就不会再手足无措,任人宰割了。
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负责人梅洛尼先生,在几十年前,曾被美国GE公司告之:"我们决定收购你们公司,你回去做一下准备。"梅洛尼先生当时很气愤地说:"我还没有卖掉我公司的打算。"对方就撂下一句话:"那你等着瞧吧!"
那以后的20年,梅洛尼公司一直都还存在,品牌还是属于自己的,不但如此,梅洛尼的家电产品还在欧洲占了很大的份额。
这个时候的梅洛尼先生已经老了,他说:"这20年来,我时刻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拼命地奔跑,正因为这样,我的公司才避免了被别的大公司吞并的厄运。"
也许,梅洛尼还会在心底感谢当初对他口出狂言的GE公司,是他们迫使他产生了危机意识,才能有现在的成功。
从某种程度讲,危机意识就是生存意识。关于这点,一个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青蛙实验: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遇到突然的刺激立刻奋起一跳,从沸水中跳了出来。而后,试验人员把青蛙放在正慢慢加热的冷水中,青蛙在里头舒服地游着,丝毫察觉不到危险。等到水已经热到它不能承受时,它已经无力逃生,最后,被活活烫死了。
这个青蛙的实验在企业管理中几乎人所共知,它告诉管理者们,如果不能随时具有危机观念,企业就会像青蛙一样,在慢慢变热的水中而不自知,满足于眼前风平浪静的表面现状,失去抵御恶劣事件的能力。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写过一篇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许多网站和企业内刊都转载了这篇文章,甚至连一些MBA学员也在学习它。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用沧桑和忧郁的笔调写道: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华为正当盛世,任正非就已经考虑到居安思危,从这当中不难看出,华为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成就如此卓越的事业。
有一个知名的地产商人说过:"做企业,就是选择每天都睡不好觉的生活。"企业的死亡率比存活率高出好几十倍。
曾有个世界第一流的公司——拥有贝尔实验室的美国朗讯公司,其前身是雄霸美国电信业几十年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由于在2000年痛失光网络市场,以及在电路交换领域中的销售和利润下降,加上公司在经营管理和业务重点方面存在的问题,短短一年时间,朗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从60美元跌到6美元,差点被法国电信巨头阿尔卡特并购。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畅销900万册,书中列举了43家"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可是该书出版不到2年,其中的14家企业却已经陷入财务危机。
连这些强大的企业都有可能突然崩溃,更何况那些中小型企业。所以做企业,必须像任正非那样: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